当代“愚公”:用半生心血,在沙漠中建造34公里“绿色长城”

历史痴论 2025-04-29 05:08:44

当代“愚公”有多少?

有人出于利益考虑能把一件事做很久,但无利之事做一辈子,这样的人很少。

在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村的荒漠交界处,航拍镜头捕捉到令人震撼的画面——34公里长的白杨林带如同一条蜿蜒的翡翠项链,将金色的沙海牢牢锁在西北方向。

这条横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前沿的生态屏障,承载着一位普通农民四十余年的坚守。

当地村民付国喜近日在父亲生前栽种的树林前动情地说:“父亲用拓荒、引水、治沙三部曲,谱写了属于新疆建设者的生命赞歌。”

其父付志周作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功臣,曾荣获“绿色长城奖章”称号,这位被称作“沙漠愚公”的老人,用80万株树苗在戈壁滩上书写了生态奇迹。

一位河南汉子的治沙传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名叫付志周的河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支边。

迎接他的不是想象中的塞外江南,而是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和几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肆虐的风沙让农作物难以存活。

1983年的一个黑夜,狂暴的沙尘吞噬了付志周承包的47亩农田。

次日清晨,原本长势良好的玉米和小麦幼苗已全部被黄沙掩埋。“人还能被沙子欺负死?”这位倔强的中原汉子握紧手中的坎土曼,立誓要与风沙抗争到底。

最初村民都笑他们是“傻子往沙漠里扔钱”,连妻子陈爱兰也不理解。

但付志强倔脾气上来了:“不让风沙低头,庄稼就永远抬不起头!”

每天清晨,当村庄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付志周就已扛着工具,徒步走向三四公里外的治沙点。

没有手机,也没有交通工具,妻子陈爱兰做好早饭后,只能将饭菜温在锅里,等他回来。

可常常等到中午,锅里的饭依然原封未动。

“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陈爱兰心疼丈夫的艰辛,一度反对他继续种树。

但一场意外改变了她的想法——某次狂风肆虐,付志周在回家途中被风沙掀翻在地。

“如果哪天风沙吞没了我们的孩子呢?”那一刻,她下定决心:“这辈子就干一件事,和老付一起种树,和风沙斗到底!”

没有任何治沙经验,夫妻俩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一步一跪,一苗一水”。

日复一日,树苗的成活率逐渐提高,原本死寂的沙漠开始冒出点点新绿。

2000年后,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政策出台,付志周抓住机遇,贷款购置推土机、拖拉机,修建防渗渠,打机井,带领全家大规模植树。

他还总结出“前拉后堵、分片治理”的治沙经验,成为当地植树造林的典范。

在他的感召下,300多户村民陆续加入治沙队伍,曾经的沙丘,如今已形成34公里的防风林带,守护着15.8万亩耕地。

邻居吐尔洪·吐尔逊的承包地与付志周相邻,2006年,受其影响,他也加入了治沙队伍,如今已种下1500多亩树林。“

为了保住庄稼,左邻右舍都跟着老付干起来了。”一个、两个、三个……追随者越来越多,绿色版图逐渐扩大。

在茫茫戈壁边缘,一位老人用半生心血谱写了一曲治沙壮歌,付志周早年倾尽家财,甚至向亲友举债,购置了拖拉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逐步告别纯人力种树的时代。

他带领乡亲们打下7口机井,修建8公里防渗渠,架设5公里高压线路,硬是在荒漠中开辟出一片生命的绿洲。

除了付志周,还有一位维吾尔族老人。

在阿克苏多浪河湿地公园的碧波掩映下,很少有人能想到,30多公里外的柯柯牙曾是一片令人绝望的荒原。

1986年启动的柯柯牙绿化工程,凝聚了400万人次的汗水,历经40多次造林大会战,终于将这片“风沙策源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的生态屏障。

7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依马木·麦麦提,至今仍清晰记得1985年那个改变人生的夏天。原本准备调回阿克苏当教师的他,被老同学艾斯卡尔·卡斯木“连哄带骗”地拉进了林业系统。

从最初的3000亩试验林到如今的百万亩林海,依马木用双脚丈量过柯柯牙的每一寸土地。当年种下的不仅是树苗,更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承诺。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柯柯牙,种活一棵树曾经是几代人的梦想。

《温宿县志》中记载,清朝末年就有贵族试图在此修建夏宫,特意从吐鲁番请来工匠开凿坎儿井引水,耗费巨资却只留下几处残破的遗迹。

到了民国时期,当地官员组织大规模垦荒造林,结果春天种下的树苗,不到秋天就变成了干柴。

1986年秋天,一场万人植树大会战在这里打响,纺织工人变成了“土人”,兵团新职工直接驻扎在工地。

技术员依马木·麦麦提带着团队每天徒步二三十公里,像织布的梭子一样穿梭在林区。他们住在地窝子里,啃着泡软的馕饼,连沙子都嚼出了滋味。

如今,曾经的37条沟壑仅保留1条作为历史见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片土地曾经的荒凉模样。

当代愚公,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曾问付志周,耗费30多年治沙是否值得?他淡然一笑:“值不值,让后人去说。我这辈子,还要再种20万棵树,凑够100万棵!”

2018年,他的付出得到国家认可,荣获“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成为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他在承包地周边种下第一批树苗,如今这些“绿色哨兵”已扩编成80万棵的庞大方阵。

按4米间距计算,这些树木连起来足以从新疆排到北京。

第一代治沙人付志周与妻子陈爱兰用毕生心血铸就了一道34公里的生态屏障,却也因此付出了健康代价。

2020年,妻子陈爱兰离世;2024年,付志周也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仍惦记着未完成的100万棵树目标。如今,儿子付国喜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今年春天,付国喜采用机械化种植,一次性栽下1.5万株青杨,成活率达100%。

他还在林间套种小麦,实现“以农养林”,让这片土地既有生态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父亲说,种树就是往‘绿色银行’存钱。”付国喜望着郁郁葱葱的防护林,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0 阅读:3
历史痴论

历史痴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