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曾为大明尽忠三十余年,领导明军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的忠臣于谦,以谋反的罪名被押赴刑场,死于奸臣的算计之下。当官兵入府抄家,却只见满屋萧条,唯有明代宗赐剑犹在,无不为之落泪;刽子手行刑后,更是因愧疚自刎谢罪。自于谦之后,大明朝再也没有文臣敢于为朝廷尽忠了,以至于到了崇祯时期,朝中的大臣们只管贪污,不管朝廷。那么话又说回来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复位意味着于谦必须得死,这一切都还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1、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方的瓦剌也先率军进犯大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对于英宗的这个决定,于谦和当时的兵部尚书邝埜是极力反对的,但是英宗坚持己见,一定要亲征,所以于谦等人最终还是没有阻止英宗的亲征。
为了亲征,英宗让兵部尚书邝埜跟随自己一同前往,顺便管理军队,而让于谦留下来主持兵部的工作,以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在安排妥当后,英宗便率领大军前往阻击也先,大太监王振也随军前往。或许是英宗太自信了,大军行至土木堡时,也先率领瓦剌大军突然出现,明军指挥体系混乱,战斗中明军损失惨重,随从出征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了铭、王永和等50多名朝廷重臣战死,50多万士兵死伤大半,大太监王振也在这里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杀,而英宗则成了也先的俘虏。
大军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朝中的大臣们也分为两派,有的主张南迁,有的主张坚守北京城,其中的代表就是于谦。在经过短暂的商议后,于谦等众位大臣联合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被俘的英宗为太上皇。
2、北京保卫战大胜的也先并没有满足于俘虏了英宗,想着乘胜攻下北京,为此他率领大军直奔北京,此时的大明朝刚刚经历一场大败,士气低落,民心涣散。于谦挺身而出,他上书朱祁钰,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划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紧接着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城的防御工作。
也先率领大军抵达北京城下后,于谦亲临城上指挥部队,经过五战的激战成功将也先逼退,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也意识到不可能摧毁大明,所以就率部北归,而明英宗也在一年后被也先放了回来,不过此时的朱祁钰拥有领导北京保卫战胜利的大功,挽救了大明,所以不可能退位,明英宗回来后也不可能马上复位,就被朱祁钰安排在南宫居住,其实就相当于是软禁了。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应该是首功,正是他的坚持与领导,明朝才得以继续延续下去,如果当初迁都南京,也先的骑兵必然会南下追击,大明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所以说于谦有功于大明,再怎么赞赏于谦都不为过。
朱祁钰在位期间,于谦备受重用,他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石亨、徐有贞等人都是于谦的政敌。
3、夺门之变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趁此机会迎立被软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在宣谕众臣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人和黄竑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之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对于大臣们的“步步紧逼”,朱祁镇还是有些犹豫的,他也认为于谦是有功劳的,可是徐有贞向朱祁镇进言到:“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也正是这句话让朱祁镇下定了决心,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斩首。
对于于谦的死,史书记载:“天下冤之”。锦衣卫抄家的时候,他的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
于谦被杀后,陷害他的那三个人也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也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至此于谦的事情才真相大白。宪宗继位后,恢复了于谦的官职,赐祭。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那么为什么说英宗的复位意味着于谦必须得死呢?
第一,证明自己复位的合法性。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拥立明景帝朱祁钰,使得文官集团在朝中的地位大大提升,这对明英宗复位后压制文官集团极为不利。如果允许于谦活下去,天下臣民会认为明英宗默认了明景帝的合法性,从而使他的复辟行为显得非法。
第二,明英宗对于谦有私怨。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拥立明景帝即位,这使得明英宗在被瓦剌俘虏期间遭受了极大的屈辱和苦难。因此,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的痛恨达到了极点,必须将其处死以泄愤。
第三,政治斗争的需要,自大明开国以来,武将在朝中的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可是土木堡之变使得武将损失惨重,文官集团崛起,朱祁镇以诛杀于谦、王文的方式来震慑整个文官群体,对文官一家独大的格局进行打击。
可以说这全是朱祁镇的政治操作,在初步坐稳了皇位之后,他又将夺门之变的功臣清除出权力中枢:徐友贞充军云南、石亨下狱被杀、曹吉祥被灭族。由此也可知,朱祁镇虽然打仗不行,但是政治手段还是比较厉害的。
然而不得不说,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武将在朝中的地位再也没能压制住文官集团,明朝中后期为了与文官集团博弈,皇帝不得不使用宦官了,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比较严重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