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今天刷到一个话题,“为什么孩子总是说不听?你们都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
话题下面,很多妈妈都大倒苦水,大意就是孩子太不听话了,总是说什么都不听。
果妈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妈妈的求助,她说:“孩子今年读二年级,每次和孩子说话,句句都要靠吼,打也打麻木了,没有效果,打过后还是老样子,都愁死了。”
从这位妈妈的言语间,仿佛能感受到母子俩谈话过程中的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孩子说不听?”想必这是很多妈妈都为之苦恼的事情,有的妈妈甚至还疑惑,为什么自己好好在跟孩子说,没打也没骂,孩子依然不听,难道真的要靠吼和打?
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要想孩子能好好听你说,并且能听进去,是时候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了,希望这4个沟通小技巧,能帮助到家长们。
一、多用“我-信息”的句式沟通托马斯·戈登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提出“我-信息”(I-message)的概念。
大意是,我们在沟通中,充分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以及自我感受,不要去指责别人的行为问题。
这种沟通方式,会让对方感到舒服且愿意思考并反省。
具体的表达分为3个部分:
(1)描述孩子不被父母接受的行为;
(2)父母的感受;
(3)这种行为对父母具体的影响。
比如说,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你想让孩子安静下来。
错误的说法:
如 “吵死了,你能不能安静会”“就知道哭,别哭了,再哭我不要你了”,这种属于“你-信息”的表达,孩子听到的是你的指责和不满,恐惧和不安更加剧了哭声。
正确的说法:
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愤怒、生气……),妈妈能理解,听到你哭得这么伤心,妈妈也感到很难过,所以,妈妈希望你能小点声,你能做到吗?”当你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指责时,孩子感受到的是理解,并且乐意配合你。
总结一句话,就是多用“因为这个事情,我觉得怎么样(自己的心情或想法)”,而不是用“你这样做让我觉得怎么样(指责不是)”。
二、观察你在做什么示范,看孩子是不是跟你学的泰戈尔曾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我们要用爱和良好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渐进影响。
当你觉得孩子说什么都不听,还跟你对吼的时候,你要想一想,你让他做的,你自己是否能做到,或是孩子现在的表现,是不是模仿你而来。
比如说,跟孩子说话,两句话不到就要靠吼,而且吼得越来越费劲,就是因为孩子习惯了你的“吼叫”,变得麻木,一点也不怕了。
所以,家长先学会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可以怎么改进,你愿意改变并且尝试改变,孩子看在眼里,慢慢的也就会转变态度。
不吼不叫,我们可以怎么做:
(1)在孩子平静的时候,多做预防工作,加强沟通和爱
(2)注意提前通知,尊重孩子的知情权,被尊重的孩子更懂得尊重别人
(3)说出你的想法,有礼节的突出要求,比起唠叨不停,孩子更能听到重点
你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所以,记住自己的榜样作用,争做孩子的好榜样,沟通也如此。
三、有明确的界限,而不是永远说不界限感,不言而喻,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以越过中间的那条划分界限,否则就是越界了。
中国式家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界限不清。尤其是亲子之间。
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觉得你是我的孩子就应该听我的,我是你的父母,怎么可能会害你,于是造成过度干涉和控制。
什么事情都用自己的判断标准来告诉孩子“不行,不行”,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你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或者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要多,听我的才不会有错。”
父母事事要求孩子听之任之,以父母的身份来压制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于是乎,久而久之,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他永远只能通过暴力地争取方法才能获得一些东西,比如你说什么他都不听,自顾自做自己的;你吼叫他也跟着你吼叫,甚至哭得比你还大声;你打他他就离家出走……
无形中,我们从一个保护者,变成了迫害者。所以,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
(1)不要总是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你得告诉孩子为什么?
(2)你得告诉他这种情况不行,但是什么情况下才是行的,给孩子选择。
(3)你得允许孩子说不,孩子也有说不的权力,如果你实在不同意,你可以说我理解,但是……
(4)适当妥协,家长示弱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妥协的时候,正是在向孩子示范“什么是妥协”,如果你从来不妥协,孩子怎么学会妥协。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是你生的,所以你有权控制他的所有,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的人,家长可以监督引导,但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否则孩子跟提线木偶有什么区别。
四、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用正面标签强化好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标签效应”。
指的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所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当我们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如果用词带有负面标签,那么孩子就会趋向于你所形容的那样。
如,“你怎么这么懒,一点都不爱干净”“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是猪脑子吗?”“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人家”……
诸如此类的负面标签,在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在潜意识中给予孩子“我不行”“我就是坏孩子”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模式。
所以,当你总是抱怨孩子听话,说不听的时候,先好好回忆一下,自己在过往的对话中,有没有对孩子贴负面标签。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负面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最坏的结果就会发生: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
相反,正面标签会帮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在交流过程中:
(1)就事论事,不出现上升到人格指责的行为。
(2)多挖掘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的正面表现,加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感。
(3)家长也要培养自己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如果只要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想法做,你就觉得很受伤,觉得孩子辜负了你的一番好意,这就是缺乏完整自尊体系的表现。
放宽心,告诉自己你是你,孩子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作为父母有责任和义务照料和保护孩子,但孩子不是附属品,不是傀儡。该放手时就放手,拥有这种心态,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伤害。
果妈寄语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句话我一直作为自己育儿路上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多反省,只有家长先改变,孩子才会跟着改变,孩子现如今的样子,绝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家长先前的教育所致。
当我们疑惑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话的时候,不妨先想一想,自己的沟通方式有没有错?自己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听进去呢?
※ 作者简介:果妈,从事教育工作11年,家里有两个调皮娃娃。多平台优质育儿领域原创作者,专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如果你在育儿路上有什么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个赞,或转发哦。你们的鼓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