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最后日子:临终提笔写下四字,盘腿入定,十日后仙逝

阿智通鉴 2024-11-12 05:31:34

南怀瑾,做为一位颇有名气的国学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他临终前的一些举动更是让人感到奇怪:盘腿入定,在纸上写下了引人思考的四个字。

十天后,南怀瑾仙逝,他去世后不仅尸身不腐,火化时还烧出了五彩斑斓的舍利子!

南怀瑾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他临终前写下的又是什么字?

南怀瑾大师的早年经历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南怀瑾的学业成绩却并不出色。

小学毕业考试时,他竟然考了倒数第一名,只拿到了一张肄业证书。这样的“学渣”经历,与他日后“国学大师”的称号形成了鲜明对比。

17岁那年,南怀瑾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进入浙江国术馆学习武术,一展所长。

在那里,他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接触到了道家、佛家的典籍,为他日后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怀瑾毅然投身军旅,考入中央军校。

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军官教育队教官。然而,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南怀瑾并未忘记自己对文化的热爱。

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社会学和佛教文化,为日后的学术道路做准备。

1943年,南怀瑾的人生再次发生转折。他结识了佛教居士袁焕仙,并在袁的引荐下拜见了著名高僧虚云老和尚。

虚云和尚

这次相遇,彻底改变了南怀瑾的人生轨迹。他辞去军职,开始跟随虚云老和尚学习佛法。

在峨眉山闭关三年,南怀瑾潜心研究佛教经典,为他日后的文化传播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年后,南怀瑾来到台湾。初期生活艰难,他撰写的《禅海蠡测》等著作无人问津。

然而,南怀瑾并未放弃。他坚持写作、讲学,终于在1960年代迎来转机。

他的《楞严大义今释》受到胡适赞誉,名声渐起。此后,南怀瑾开始在台湾多所大学讲学,影响力日益扩大。

南怀瑾的讲课独具特色。他将儒释道三家学说融会贯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的哲学思想。

他的《论语别裁》将晦涩难懂的论语变得生动有趣,让更多人爱上了国学经典。

南怀瑾还多次举办禅修讲座,将佛法与现代生活结合,帮助人们提升心灵境界。

然而,随着名气的增长,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有学者指责南怀瑾的著作缺乏学术严谨性,甚至称其为骗子。

面对争议,南怀瑾始终保持沉默。

从学渣到一代“国学大师”,从军人到学者,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伏。尽管存在争议,但南怀瑾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是不容否认的。

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到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临终前留下的四字

2012年秋季伊始,德高望重的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已届94岁高龄,不料健康状况突然每况愈下。

9月14日那天,南老开始频繁咳嗽,症状日渐加重,令人忧心忡忡。

平日里一向推崇中医理念的南怀瑾,这一次却一反常态,没有坚持己见,而是欣然接受了弟子们的建议,同意前往上海中山医院接受治疗。

医院里,南怀瑾接受了一系列现代化检查。CT显示他的肺部有些阴影,医生建议进行插管治疗和更深入的检查。

面对这个建议,南怀瑾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摇了摇头。他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不必了。”

南怀瑾的选择令在场的人非常惊讶。

这位一生追求心灵自由的智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他似乎早已看透生死,不愿用过多医疗手段来延续肉体的存在。

在得知病情后,南怀瑾拿起纸笔,缓缓写下“明白”二字。这两个字仿佛凝聚了他对生命、对世界的全部领悟。

随后,他又写下“平凡”二字,似乎是对自己这一生的评价。这四个字,成为了南怀瑾留给世人的最后遗墨。

写完这四个字后,南怀瑾不再说话,也不再写字。

他开始调整身体,活动脖子和腰部,似乎在确认身体各部位是否还能正常运作。然后,他像往常一样盘腿而坐,进入了深度冥想状态。

南怀瑾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坐了整整一夜。陪伴在旁的弟子们屏息凝神,生怕打扰到老师。整个病房里,只有呼吸机发出的轻微声响。

9月19日清晨6点多,弟子们忽然听到一声轻微的"咔嗒"声,仿佛有什么开关被关闭了。

弟子们闻讯立即赶到南老身边,小心翼翼地查看他的状况。

然而,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心如刀割: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已经停止了呼吸,脉搏也几乎察觉不到了。

空气仿佛凝固了,弟子们屏住呼吸,希望能感受到哪怕一丝微弱的生命迹象。

医生很快赶来,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心电图显示已经接近直线,只有极其微弱的波动。医生宣布,从医学角度来看,南怀瑾已经离世。

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敬爱的导师、这位饱经沧桑的国学大师,正在悄然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南怀瑾的学生们却发现,南怀瑾的面色依然红润,身体也没有僵硬的迹象。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瞳孔并未放大。这些现象与普通人去世时的表现大不相同。

于是,一场关于南怀瑾是否真的离世的争论开始了。

一部分他的学生认为,老师只是进入了深度禅定状态,还有可能“复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尊重医学诊断,开始准备后事。

最终,在家人和弟子们的一致决定下,南怀瑾被送回了他生前居住的太湖大学堂。在那里,他被安置在自己的卧室里,由弟子们轮流守护。

整整十天,南怀瑾的身体没有出现任何腐败迹象。

直到9月29日,两位学医的弟子从香港赶来,用专业设备再次检查后,才最终确认南怀瑾确实已经离世。

仙逝后留下的珍贵“遗产”

2012年9月29日,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江苏太湖大学堂安详离世,享年95岁。

在南怀瑾去世后,还进行了一场“圆寂仪式”——荼毗。

荼毗,源于梵语“Citi”或“Cita”,原意指“火葬”或“焚烧”。在佛教文化中,荼毗象征着修行者完成一生修行后,进入圆寂的仪式。

荼毗

修行高深者往往会在火化后留下舍利子,象征他们的德行、智慧或精神之凝聚,被视为一种修行成就的印证。

据其弟子回忆,火化过程历时整整三天三夜,耗费了约2000斤木柴。

开炉时,弟子们惊讶地发现南怀瑾的头骨仍保持了约90%的完整度,并泛着一种金色光泽。

更为奇特的是,他的舌头和舌根竟然完好无损,最终凝成了一块透明的“莲花舌头舍利”。

此外,弟子们还在灰烬中拾得了几乎上百颗晶莹剔透的舍利子。这些舍利子色彩缤纷,宛如珠玉般圆润。

对于虔诚的佛教信徒来说,这些现象无疑是南怀瑾功德圆满的明证。

头骨完整象征着一生智慧圆满,舌头舍利则代表着弘法无误。然而,这些传闻也引发了诸多质疑之声。

有人认为这些说法过于玄乎,难以置信;也有人怀疑是弟子们为了神化老师而编造的故事。

事实上,关于南怀瑾离世的具体时间和状态,他的弟子们就存在分歧。

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南怀瑾在9月19日就已经圆寂,只是入了深定;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南怀瑾确实在29日才离世。

但是无论事实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南怀瑾一生著作等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阐释贡献巨大。

但他晚年常用这八个字形容自己的人生:“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这种谦逊的姿态,恰恰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南怀瑾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浩如烟海的著作,更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平和的生命哲学。

他主张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灵的澄明与超脱。这种思想,在当今浮躁喧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南怀瑾临终前留下的“明白”、“平凡”四字遗墨,也堪称是其一生智慧的凝练。

结语

无论是神奇的火化传闻,还是围绕其身后事的种种争议,都无法掩盖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

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南怀瑾的一生,就像他常引用的那副楹联:“回首依依,酒绿灯红,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

他在尘世中游走,却始终保持着超然的心境,用自己的智慧唤醒了无数迷途的灵魂。

如今,南怀瑾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鲜活。

在这个急需文化自信和精神引领的时代,南怀瑾留下的精神遗产,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些智慧,将永远激励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参考资料

书籍《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0 阅读:26

阿智通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