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银行查账发现周总理一笔46万存款,调查结果令人感动!

姚姚说历史 2023-07-24 10:16:01

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一生颇受老百姓爱戴,受爱戴的原因莫过于他的个人魅力以及对老百姓尽职尽责的优秀品质。

他虽归为总理,在日常生活中却异常节俭,省吃俭用出来的钱都去资助贫困老百姓。

1997年,银行查账时发现周恩来名下竟有一笔来路不明的存款,在工作人员的追根溯源下,一段尘封三十年的感人往事浮现在了大家眼前。

一、 突如其来的存款

周总理生前一直都推崇勤俭节约,他在吃饭时有一个习惯,吃到最后总会夹起一片青菜,然后将碗里所有的饭米粒都包入青菜里。

曾有人看到周总理这个习惯,还打趣的说过:“周总理,您真是将碗底吃的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净。”

周总理一脸严肃的回复:“这是粮食,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儿,绝对不能浪费,这都是人民辛苦播种出来的,要懂得粒粒皆辛苦这个道理。”

周总理去世后,有人整理其遗物,发现周总理生前就几件破旧的衣服,需要接待外宾时,也就是几套大衣换着穿,多年未给自己添置新衣裳。

按照周总理的话来说就是:“衣服有的穿就行,干净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节约资源,多为老百姓考虑,除去接待外宾也是同样的道理,没必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心思,时间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那一向勤俭节约的周总理怎么会突然多出一笔存款呢?

时间回到1997年,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审查时,发现周总理账户突然多1.2万英镑。按照那时候的汇率来计算,1.2万英镑折合人民币为八万元。

要知道那时候人民的工资一个月才几十块钱,想存到八万元人民币,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经过银行多次调查,才发现这一笔存款来自一对英国夫妇。

刘本昆 刘道蕊夫妇 右边就是本文提到的多利

1939年,正值二战时期,世界局势一片混乱,随时都在爆发战争,老百姓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英国那时作为欧洲的关键国家,在二战中也是深受其害,无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此外,英国的很多公司也因战乱倒闭了,很多老百姓都失去了工作,多利就是其中一员。

二战时期多利刚二十岁,在英国一家银行上班。公司受战争影响被迫停业。

为了另谋生计,多利来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任务范围广阔,不仅需要负责英国本土业务,还管理着整个亚洲、非洲地区的金融任务。

多利经过几轮面试,终于通过了考核,成为了一名柜员出纳,负责为顾客办理汇款工作,偶尔还会负责为中国海员发放工资。

这些海员喜欢在国民党管理的俱乐部里进行娱乐活动,在那里他们染上了英国的不良风气,喜欢赌博、喝酒等。

作为外国人的多利不忍心他们这样做,就好心的劝诫一些人,只要他们愿意把工资寄回国内给家里人花,就给他们减免一些手续费。

二、 好心捐款的银行夫妇

多利在银行工作了十年,她靠这个出色的个人能力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经理对她也颇为欣赏,可没过多久,多利就闯下大祸。

1944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最后阶段,随着战争受害者数量的上升,国民政府的财政负担逐渐吃紧,于是在开始对外谋求财政支持。

英国作为盟国的一员自然义不容辞,于是英国政府在伦敦各个银行设立了募捐箱。

此时仍在银行就职的多利,发现银行内设置的募捐箱经常会出现盗窃的情况。

她敏锐的察觉到是那些官员把钱给私吞了,所以她就将募捐箱放到了自己的柜台底下。

多利的举动触碰到了那些官员的利益,他们纷纷要求经理把多利开除。

多利 后改名刘道蕊

经理虽然欣赏多利,但这次她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就只能把她开除。

正当双方吵的不可开交时,一位来自中国的职员站了出来,他是清华的高材生,之前在上海上班,如今被调来了伦敦。

刘本昆

这位员工名叫刘本昆,在他目睹了这一切不公平待遇后,直接替多利说了话,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才把多利留了下来。

刘本昆和多同属善良正直的人,很快两人就坠入爱河中。

1949年,多利和刘本昆在英国伦敦正式结婚,两人没有办婚礼仪式,也没有邀请什么人来现场,两人就简单的吃了顿饭。

多利喜欢中国,更深爱丈夫刘本昆,于是她决定给自己取个中文名字——刘道蕊。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状态,这时候最关键的事情就是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国家现有金融财产。

周总理在国家的授意之下接手了这件事,中国银行成立了总管理处,还设置了更多的海外分行,一部分被冻结的资产也即将回到中国的账户上。

可伦敦分行并不配合工作,他们拒绝接受中行处上任的新领导。

还受蒋介石影响,准备把中行在英国储存的大量外汇全部都转移到台湾。

所以保护中国政府在英外汇成为了最主要的任务。那时候伦敦分行绝大多数员工都被遣散回家,只留下十个人轮番看守。

刘本昆和妻子都回到中国,刘本昆夫妇决定和另外三个人发动一场“起义”。经过五人拼命保护,国家在海外的资产终于被保护了下来。

刘本昆因为有功还被任命经理。

随后他又回到了英国伦敦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给写了一封信回国:“我和夫人想回到祖国,希望组织能批准。”

英国银行职员

刘道蕊内心很清楚,当时中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根本比不上英国,作为妻子她尊重丈夫的选择,也愿意跟随丈夫一起建设中国。

三、义捐万元英镑

刘道蕊为了能在中国好好工作,直接放弃了英国国籍,自愿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刘道蕊正式成为中国公民。

总理接见外宾

丈夫很感动妻子能尊重自己的决定,两人也终于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两人变卖了在英国的所有家产,由于时间紧急,很多东西都是半卖半送。

就连两人有一套高级公寓都只能以1.2万英镑的价格出售了,但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值得的,还有什么比效忠祖国更有意义的呢?

回国后,刘本昆在中行国际部工作,刘道蕊负责欧美组交易单据制作整理。

1967年6月,周总理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日向您的银行账户汇款1.2万英镑。

这些钱是我们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我们商量要将这笔钱交给国家,用于新中国建设,我们不知道以什么渠道把这笔钱交给国家,因为我们信任您的人品,所以选择让您来处理这件事。”

周总理接到这笔汇款后说:“这属于个人存款,国家是不能收的,需要查清楚捐款人,再把钱退回去。”

由于那时候还处于特殊年代,查找捐款人身份很困难,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谁知道这笔钱竟然一存就是三十年。

社会发展稳定后,刘本昆当上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际部副经理,刘道蕊则负责培训新员工。

1997年,夫妇俩已经从银行退休十年,距离给周总理汇款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这些英镑折算成人民币再加上利息一共有46.7万。

上级领导决定按照当时周总理的指示去找到汇款人,经过核实发现刘本昆夫妇就是捐款人。

刘本昆夫妇知道了这件事后,说:“这笔钱我们已经捐出去了,就不可能收回来,正如我们当时所说的那样,用来建设国家就是最好的。”

实际上刘本昆夫妻的生活并不富裕,两人的衣服很多都是洗到发白,平时吃的也很简单,极少数情况下会吃肉。

纵然刘本昆那时生病住院正需要钱,但他们还是坚持不要。

此时刘道蕊建议:“可以用我丈夫的名义成立一个基金会,专门用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1997年8名青年职工顺利成为第一届刘本昆基金获得者。

刘本昆夫妇的品质值得表彰,要是像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国家何愁不兴旺?

0 阅读:0

姚姚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