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莉亚的困境:“平价西餐唯一”的头衔还能保住多久?

食光笔记 2025-02-21 17:16:36

中午12点,小李匆忙地走进公司楼下的萨莉亚。

点了一份焗饭和一碟沙拉,价格加起来还不到20块。

舒适的座位、标准化的菜品,让他在紧绷的工作节奏里找到一点喘息的空间。

对他来说,萨莉亚是“性价比之光”,是一种不会踩坑的选择。

像小李这样的都市年轻人,把萨莉亚当作用餐的“后备选手”由来已久。

从10元的焗饭到不到百元的红酒,与传统高价西餐相比,这个品牌似乎天生贴上了“实惠”的标签。

而这背后的秘诀,既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精打细算,也在门店运营的成本优化。

萨莉亚从创立之初就定下了“平价西餐”的定位,而要做到低价,供应链管理很关键。

它向服装行业学习,引入了“直销”理念,从食材生产到门店供应,全程高效控制成本。

比如,普通的生菜能切出两三盘沙拉,但萨莉亚还在日本特地“研发”出了能切五到七盘的大号生菜。

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抠门”,但的确让薯条、焗饭等产品单价一直能压得比较低。

此外,中央厨房模式也很大程度上省去了门店的人力成本,提升了效率。

但这样追求低价的策略,真的能一直吃得开吗?

“涨价了!”

2024年夏天,刘雨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消息。

消息里是她最常点的牛肝菌鸡肉焗饭,价格从之前的12元涨到13元,虽然涨幅不大,但她的第一反应是“不值了”。“都涨了,”她对《新周刊》吐槽,“这还能叫‘穷鬼西餐’吗?”

这条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其实击中了萨莉亚最大的难题之一:价格优势不再稳固。

在最近几年,低价标签已经不再是个独特卖点。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加丰富。

很多同样主打“性价比”甚至更高体验感的餐饮品牌,开始吸引大批顾客。

必胜客、和府捞面等一些老牌企业,也曾定位略高于萨莉亚。

近年来,它们通过推出下沉版本的“平价分支”,用小份量、快翻台来主打低价路线,试图撬动“西餐自由”的消费群体。

还有一些新生品牌,比如专注小资氛围的平价咖啡馆,吸引了对环境有要求的年轻人。

同时,萨莉亚过于强调“标准化”的做法,对一些消费者来说也成为了“同质化”的问题。

你能想象,每次点焗饭,味道和分量都无一例外地“如一”。

久而久之,消费者会觉得体验缺乏新意,逐渐转向别的品牌。

对于许多人来说,低价固然重要,但味道、美感、体验这些软性需求,也开始成为用餐决策的一部分。

郑嘉曾是萨莉亚的忠实粉丝,但最近,她逐渐疏远了这家带给她多年美味记忆的品牌。

让她转向的直接原因,是她发现了一个新开的平价西餐品牌,这个“小众选手”虽然比萨莉亚贵上几块钱,但环境更安静,菜品颜值更高。

“我是少吃一顿都不愿意凑合的那种人,”她笑言,“当然会选一个看起来舒服的。

实际上,这也是很多消费者近期的心态缩影——在品质差距很小的价格区间里,谁能提供更有情调的环境、更贴心的服务,就更能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萨莉亚以价格为核心优势的打法,正面临很多多元化对手的挑战。

市场还有一部分追逐“平替”风潮的用户,他们愿意为找到性价比更高但“口感升级”的品牌而投入时间。

在这样的趋势下,萨莉亚的处境变得尴尬:它的菜单和环境很少有变化,似乎成了“过去那个它”——稳定,但缺乏新鲜感。

不过,萨莉亚似乎并没有放弃。

在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它仍然选择“押注中国”。

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第二季度,它就在北上广三地开设了60家新门店。

而更大的动作,是新建了一处工厂,用来开发新产品,比如更精致的比萨和升级版的意面。

从扩张的速度上看,萨莉亚显然还想在低价西餐这一赛道占据主导位置。

尽管消费者的口味在变,品牌的定位也在承压,但对于许多忠实顾客来说,萨莉亚的平价“烟火气”还没完全消散。

刘雨这样总结:“我还是会去的,毕竟老地方总是能找到一种熟悉的安全感。”

新的策略是否能为它重新赢回消费者的心,目前还不能下定论。

但如果萨莉亚能在餐品和体验上多一些变化,或许它的未来依旧可期。

结尾:

“真正好的东西,应该既便宜又好吃。”这句焦点语既是萨莉亚的过去,也是它的挑战。

如果说市场争夺战中,价格是起点,那么更高的价值感则是下半场的筹码。

面对餐饮业的变局,无论是萨莉亚还是那些新兴的平价品牌,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好品牌一直走下去的理由,从来不止是价格,而是消费者愿意为它留下记忆的“人情味”。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