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如果可以没有教室,那会是怎样的光景?
在湖北江夏区的鸿华希望小学和杨桐小学,孩子们正经历着这样一场“脱轨”的学习体验。
初春的阳光洒在田野上,志愿者和孩子们跪坐在草地上,用炽热的好奇心和五彩的画笔勾勒属于他们的春天。
这种“非常规”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也在悄然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走进田野,开启春日创作之旅阳光透过油菜花的金黄,洒在孩子们专注的小脸上。
“在田边上美术课太有意思啦!”小明兴高采烈地挥动着手中的画笔。
田野成了他们的画布,朴实无华的小板凳成了画板。
他们不再拘泥于课本中的知识,而是大胆地向大自然的美丽宣战。
志愿者们在一旁轻声指导,有的俯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找灵感。
有的则站在田野边缘,欣赏着那些用简单线条和颜色勾画出的春日景色。
孩子们时不时停下手中的画笔,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创意。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单向的讲解,而是不断涌现的新思路和微笑。
春天的记忆:手工班里的植物拓染如果说田野是大自然的调色板,那么手工教室就是孩子们创造的小工厂。
在那里,“咚咚咚”的锤子声此起彼伏,这是一个与自然互动的特殊时刻。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用植物叶片进行拓染。
每当锤子敲下去,植物的纹理和色彩便被“印”在手帕上。
“我把春天印在手帕上了。”一位小女孩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旁边的伙伴也不甘示弱,“我要送给妈妈”。
孩子们用小锤子轻轻敲打,用力温柔而小心,仿佛怕惊扰到这春天的气息。
植物的汁液渗透进棉布,渐渐流露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案。
这堂手工课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次与大自然的心灵交流。
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每周三,现在成了鸿华希望小学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
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期待,似乎在等待揭开一场奇幻的艺术旅程。
校长陈必祥欣慰地说,志愿者的到来为孩子们的世界增添了色彩。
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帮扶,已持续多年。
它像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不少学生因此选择了美术及相关专业。
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开始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更丰富的方式表达自己。
志愿者的双向付出:收获成长与快乐志愿者们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们的笑脸,还有他们自己的成长。
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汪语哲说道,“我们要接过美育帮扶的接力棒。”帮助孩子们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感知。
他们明白,艺术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热爱,也点燃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和志愿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大家在这个艺术与自然交织的舞台上,共同演绎着春天的故事。
这样的双向奔赴,是一场真正有意义的交流。
最终,田野的春光被“打包”进课堂,而孩子们在自由创作中找到了表达的勇气和快乐。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艺术的美好,也给了他们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机会。
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而言,这样的经历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化作心灵深处的一缕阳光,让孩子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茁壮成长。
通过这些细微的努力,而今春天已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呼唤着更加热烈的想象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