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下午,一位来自合肥师范学院的“讲座名师”,在庐江某中学进行感恩励志演讲时,被学生上台抢麦当面反呛,上演了一出经典“名场面”,让这位豪言曾成功举办1800多场演讲的老师一时手足无措。
学生搅局的原因,是因为这位老师在演讲的时候,输出了一些负面价值的观点,比如“同学们读书就是为了钱”,其中还不乏与性别、族群和国籍相关的不当言论。
可能是老师的演讲过于刺耳,让一位坐在台下的学生听不下去,他直接冲上讲台,抢过老师手中的麦克,声嘶力竭的表达了反驳观点,其中一句“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发全场听众热烈反响,听众随后纷纷退场,讲座也不欢而散。
事发之后,现场视频和图片曝光,同时还有老师的部分演讲内容。
内容一出,舆论哗然。公然批判者众,为其辩护者也不在少数。
反对者认为,老师在通篇讲座中,充斥着功利教化和偏激性语言,引导的都是负面价值情绪,如果容忍这样的老师存在,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注重私欲的满足,这种倾向于国于民都是极为不利的。
支持者认为,老师说的没有问题,实话好说不好听,老师过于真实的观点,刺痛了大家,但现实莫不如此,确实存在越来越功利化的趋向,老师应该把真实的社会告诉学生。
还有人戏谑这位抢麦的学生,说现在喊着高高在上的口号,等他真正走出校园之后,现实会教他如何做人。
从正反两面的观点来看,都没有问题,都非常契合社会多元价值的判断,也确实存在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这种争辩我认为是有益的。
但是,很多人在辩论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那就是:“这是什么场合”,以及“讲演者的身份”。
如果这是一场社会性的演讲,面对的是来自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听众,可能没有大问题,但当你面临的听众是学生时,你一定要有最基本的价值观判定,要有明辨是非的价值输出。
诚然,我们现实当中确实都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多人的私欲都在不断膨胀,我们每个人也都知道这不是一种好的倾向,但为什么明知不可为却为之呢?就是因为我们的三观不断被刷新,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人及时的给拉拉袖子。
当你的三观在逐渐下降时,如果有人不停的提醒你,你就会有所察觉,然后注意一下,下意识的提一提,如此一来,价值观就会在不断的教育提醒下,得到慢慢的修正。尤其对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讲,更为重要。
教育是引导,而非迎合。
当老师站到讲台上做励志讲演的时候,你心里就应该清楚,你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迎合社会上的不良倾向。如果那样,还要教育干什么?让孩子们直接跟着社会走就是了。
我认为这位老师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你要告诉孩子们过分的追求功利性,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伤害,你要帮助孩子做出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你要做的是激浊扬清,帮孩子们扎好功利化思维的藩篱。而不是一味迎合。
包括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时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父母虽然知道社会上存在这样那样不好的现象,但仍然在尽力的给孩子打造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
比如,我们知道有很多损人利己的方式,可以让自己获利,但有几个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教他们如何损人不利。又如,我们明知道有些目标仅靠勤奋是无法完成的,但我们仍然会激励孩子做个勤奋的人。再比如,我们明知道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儿,但依然会不断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就能成就人生梦想。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所崇尚的赏识教育,本质上就是在用完美引导不完美。
1918年冬天,梁济向25岁的儿子梁漱溟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答道: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梁父的这句话,既是疑问,也是期待,更是对梁漱溟的人生鞭策。
梁漱溟在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时,曾经说过: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九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其实梁父这句话的背后,是在提醒梁漱溟,纵使世界多舛,你仍要抱之以歌,相信这个世界会好起来。
为师者要做的,就是像梁父那样。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人心如何浮躁不安,仍然要教育孩子时刻向上向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孩子们都变好了,还要师者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