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反而使灾祸扩大。
抱薪救火,出自《史记·魏世家》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说的是当年魏国割地求和,反而让秦国更加贪婪,最终导致灭国的故事。割地求和怎么变成抱薪救火呢?
战国时期,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面对秦军的进攻,魏国虽然请了韩、赵两国帮忙,但还是被打败了。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计划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纵横家苏代知道后,却强烈反对,进行劝阻,他认为对于想要吞并魏国的秦国来说,只割让土地并不能让他们满足。割让土地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也就是说,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秦国的进攻是不会停止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最终还是把南阳割让给了秦国。
结果正如苏代所说的一样,公元前225年,弱小的魏国最终被秦国消灭。这就是成语抱薪救火的由来。
抱着柴草去救火,无疑是火上浇油,不但灭不了火,而且使火越烧越旺。秦国野心很大,不断地侵占魏国的土地。儒弱的魏国一味屈膝求和,也没有改变被灭亡的命运,原因是魏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看不到秦国的贪婪,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成语告诉了人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避免悲剧的发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分钟了解苏代
在齐国做间谍却深得齐王信任,死后才暴露身份,苏秦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