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 | 笔海言史
编辑 | 笔海言史
俄方或许想不到,冻结俄罗斯数千亿欧元资产、甚至叫嚣没收的西方,在面对我方的一艘商船时,却变得异常“讲道理”。波罗的海“伊鹏3号”从被指控破坏海底电缆,到最终被无条件放行,为什么西方对我国的态度与对俄罗斯的截然不同呢?
11月17日、18日两天时间里,波罗的海的两条关键通信电缆接连断裂,其中一条连接德国和芬兰,另一条连接瑞典与立陶宛,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阴影尚未散去,欧洲再次面临区域关键基础设施的损坏,其紧张情绪也随之高涨。
而“伊鹏3号”恰好在事发海域航行,根据船只的轨迹,西方国家很快将怀疑的矛头对准了它,认为船只可能因拖锚而破坏了海底电缆。显然,他们是想迅速的找到一个可以“背锅”的!
所以,在11月19日,丹麦海军迅速派遣两艘战舰拦截了“伊鹏3号”,并要求船只停泊在丹麦与瑞典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瑞典警方和海岸警卫队也迅速介入,西方国家没有直接的证据,却联合发起了针对“伊鹏3号”的高调调查,甚至提出船员或许参与了破坏行为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瑞典等国外交部公开施压,要求配合调查,包括允许他们登船搜查。如此迅速的反应让人很容易联想到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当时美国强行拦截中国货轮并对其进行彻底检查,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证明船只清白,而当时我方在外交和舆论上却吃了不小的亏。
这一次面对多国的围堵和指控,我方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态,明确拒绝任何未经允许的登船行为,并表示调查必须由我方主导,并主动提出开展联合调查的建议,并邀请丹麦、瑞典、德国和芬兰四国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与调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方在这次事件中牢牢掌控了主动权,查可以,但要我们自己查,可谓是强者谋局,智者定分!
所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西方国家的调查人员尽管紧盯“伊鹏3号”,却始终未敢登船进一步行动,船只停泊在公海海域,受到丹麦军舰的全天候监视,但中方强硬的立场让瑞典等国十分收敛。
12月19日,僵持一个月后,我方派遣调查员登上“伊鹏3号”,同时允许四国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对调查进行监督,仅用了两天时间,联合调查就完成了,调查结果清楚地证明,“伊鹏3号”与电缆断裂事件毫无关系。
而提供的证据也得到了四国观察员的认可,舆论的矛头开始转向,而瑞典等国也在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迅速放行了“伊鹏3号”,可谓是清者自清!
12月21日,停泊在波罗的海海域一个多月的“伊鹏3号”重新起航,向埃及的萨伊德港驶去,而瑞典首相甚至公开声明称,他们从未指责任何国家或个人与此事件有关,这样模棱两可的回应显然意在息事宁人。
所以,为什么西方会显得如此谨慎?相比对俄罗斯动辄冻结资产、扣押船只的强硬,这种“讲道理”的态度背后又隐藏了什么呢?
其实,就在“伊鹏3号”被滞留期间,我国海军052D驱逐舰编队与俄罗斯海军在波罗的海举行了一场联合军事演习,作为北约势力范围的核心区域,波罗的海一向被西方视为“内湖”。
而中俄双方的实战化训练,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即便在远离本土的区域,我们也有能力捍卫自身权益。所以,该看明白的人在此期间恐怕也都看明白了!
相比之下,西方冻结了俄罗斯数千亿欧元的海外资产,甚至公开讨论没收的可能性;而在面对我方的一艘商船时,却选择了合作与妥协。或许也是抱着两权相害取其轻的想法吧!
最终,“伊鹏3号”带着清白驶离波罗的海,凭借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影响力,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表现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外交部:中方已邀欧洲四国完成事实性调查,“伊鹏三号”复航》——观察者网2024-12-23 16: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