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7日,杭州首批600辆出租车组成的志愿者车队,开始针对特殊人群接受电话预约。不会使用叫车软件的老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出行前通过拨打出租车电召热线95128预约,由平台为其配对出租车,提供5天至10天、10天至30天的结对服务。热线还有即时电召服务,特殊人群如果临时打车,平台将优先派单给附近3公里内的爱心车队车辆,其他巡游出租车也可就近接单。
所谓特殊群体,其实就是一座城市出行困难的“关键少数”。杭州这个底,虽然兜得晚了一些,但依然可贵。
网约车兴起之初,叫苦最多的是风雨中、烈日下,招手叫车车却不停的老年人。一台智能化手机,搭载了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却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抛在了时代的列车下面。这一步,突如其来,跑得飞快,飞快到令老年人有一种被“抛弃”的无奈感、乏力感、寂寞感。
网约车面市之时,一直背着“道德”的包袱狂奔。如今,虽然城市打车难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对于不会使用叫车软件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困难依旧存在。 杭州一名单身男子中风偏瘫后,每周需要2次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81岁的母亲用轮椅推着他打车前往,遇恶劣天气等半小时是常事,最多一次等了3小时。
杭州出现针对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车,是一次市场化的兜底,也是民生关怀的托底。虽是迟来的凉风,却也沁人心脾。特殊群体打车难,不只难在这部分人身上,也是难在了这些家庭身上。因此,人数虽少,却也关键。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这部分特殊人群,依然是出租车充分市场化、高度竞争化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这与公交车的情形颇有些相似。公交车也曾经一座难抢,但随着出行条件的多样化,公交车也出现了私人订制。这时候公交车可以说是提供了特殊服务,也可以说是市场本身同样有这方面的需求。
从操作层面来看,出租车智能化的即时派单,已经具备了即时电召、就近派单的条件。这相当于多了个信息中转站。特殊群体用电话叫车,中转站用智能化就近“派单”,而不是想抢就抢、不想抢就不抢的“抢单”。这为市场秩序的更加规范、为出租车司机对接无盲区的“生意”,也提供了便利。因此,杭州这项服务,是多赢的。为特殊群体提供了方便,城市的人性化程度得到了提升,出租车司机也增加了业务量。
但不管如何,杭州这项服务依然是需要很用心、有爱心的。无论时代的列车开得多快,都没有老年人、特殊群体可以被落下的理由。昨天落下的社会责任,今天总要挑起来。这是杭州这项服务,带给特殊群体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带给社会有价值启示。
评论员 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