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

关中拍客 2023-05-24 13:14:35

2023年5月22日,在西安博物院内,以“长安有故里”为主题的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正式开幕。在唐三彩腾空马上的蓝衣少年带领下,走进盛唐时光,感受长安文明。不仅展现了大唐灿烂的文化艺术,而且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

5月22日晚上,我和朋友参加西安博物院举行的2023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主题活动。期间,参观了新开幕的展览,在唐三彩腾空马旁边,跟扮演蓝衣少年的帅哥合影留念。随后,在他的带领下,漫步展厅之中,欣赏这里展出的175件(组)唐代精品文物。

1966年,这件三彩腾空马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制药厂发现的一座唐墓中,马背上的胡人少年身穿蓝衣,双手牢牢地控制住马的缰绳,头梳双髻,面部丰满,腰束革带,足蹬靴子。马的体形彪悍,作跃起腾空状,少年与骏马好像融为了一体。意气风发,策马驰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整个展览围绕“长安市”“长安寺”“长安郊”“长安居”四个集中化的场景,通过“大唐金市”“胡姬酒肆”“禅茶之风”“百戏杂技”“狩猎出游”“水边丽人”“宅居庭院”“陈设器用”八个不同的部分,融入沉浸式表演的特殊展示方式,勾勒出繁盛的唐代世俗生活百态,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1.胡姬酒肆

唐代,饮酒之风盛行,酒肆极为兴盛。在西市里,商铺众多,以胡姬酒肆最负盛名,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李白在《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这里摆放着西安市内出土的唐代胡人陶俑和骆驼陶俑,配合着史君墓石椁和安伽墓石屏上的商队图,展示了来自西域的胡人在长安城的生活状态。同时,扮演成胡人和胡姬的演员,为大家献上从西域传来的胡饼、水果、美酒等。

2.禅茶之风

唐代,人们喜欢饮茶,从南方普及到北方,从上层传播到民间,从宗教习俗转变为社会风尚。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饮茶的方式越来越精细化,并且把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开始提出“茶道”的概念。

这里摆放着唐代各种各样饮茶的器物,从饮食器皿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茶器体系。当时,主要的茶器以陶瓷为主,南方越窑生产青瓷,北方邢窑生产白瓷,有“南青北白”之称。同时,扮演成僧人的演员席地而坐,一边品茶,一边诵经。

3.百戏杂技

唐代,百戏兼收并蓄,杂糅胡伎表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上至宫廷,下到民间,百戏演出成为常态,到处设有专门供表演的场地,表演类型涉及杂技、幻术、优戏、歌舞、杂剧、说唱等。

2002年,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31号唐墓内,出土一件造型奇特的唐三彩叠置伎俑。七人叠置,分为五层,最底层站立一名大力士。站在顶端的小孩子,调皮地做撒尿状,童趣盎然,天真无邪。在这次展览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了七人进行表演的全过程。

4.水边丽人

唐代,每到春节,长安城内,游览之风盛行。每到寒食、清明、上巳节的时候,无论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全部倾城而出,前往郊外游玩。曲江池是当时著名的景点,烟水明媚,游人不绝。女性游春成为亮丽的风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1987年,在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内,出土十三件体型高大的唐代彩绘仕女陶俑,体态丰硕,安静恬然。在这次展览中,在仕女俑身边,扮演唐代女子的演员站立在水边,仿佛画中的人物跃然于游客眼前。

此次展览在内容设计上采用讲故事的叙述手法,通过这位来自西域的蓝衣少年视角,表达在长安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暮春时节,少年来到长安,穿梭于繁华的西市;春风拂面,少年策马扬鞭,过曲江池,登乐游原;少年久居长安,成为新长安人。

唐代,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无数外国人慕名来到长安,包括大食、波斯、天竺、日本、新罗等地。长安以自由、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接纳了以蓝衣少年为代表的新长安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丝绸之路是经济交往之路,也是文明互鉴之路。从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后,不仅带来远方的物产,也传来了异域的文明。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丝绸之路再次焕发新的时代内涵,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