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大唐盛世,武瞾皇后掌权之际,洛阳古都,一座古朴禅寺隐于市井之中。
寺内有一僧人,俗名已不可考,因其幼时被父母遗弃于寺门前,遂由慈悲僧侣收养,赐法号“无尘”。
无尘自小便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痴愚之态,虽已成年,心智却始终停留在稚童阶段。
诵经时,他人唇齿间流淌出的梵音妙语,到他口中却成了断断续续的残篇;
打坐时,他人盘膝而坐,神态安然,他却因双腿僵硬只能叉开而坐,引来师兄弟们的侧目。
尽管如此,寺内僧众皆以慈悲为怀,对他并无苛责,任其随性而为。
彼时,朝堂风云变幻,武瞾废黜中宗,立睿宗继位,未几又自立为帝,天下震动。
庙宇之内,僧人们忙于超度亡魂、祈福消灾,法事络绎不绝。
无尘虽无所专长,却亦随师兄弟奔走各地,疲惫不堪,加之饮食无常,竟一病不起。
恰逢那时,神州大地异象频现,或有弥勒佛现世,或有菩萨微笑示人,更有奇花冬绽、神女凌波,世人皆传为神佛显圣,以示对武皇登基的嘉许。
无尘卧病榻上,无人照料,病情日益加重,最终在寂寥的禅房中孤独辞世。
然而,死亡并未终结无尘的生命旅程。
魂魄离体后,他被两名阴差铁链加身,拽向幽深的地府。
沿途所见,无数鬼魂摩肩接踵,等候城门开启。无尘混迹其中,恍如生前般随波逐流。
城墙之下,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独自静候,与无尘目光交汇的一瞬,他心中涌起莫名的亲近。
无尘上前攀谈,坦言自己一生所学皆未能铭记。
和尚淡然一笑,赠予他四句寄语:“若人欲了之,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并告诫无尘,熟记此言,可免地狱之苦。
无尘虔诚记诵,虽愚钝,却在反复练习中终将四句刻入心底。
此时,地府城门轰然洞开,万千鬼魂涌入其中。
无尘亦随之飘然而入,却发现赠言之僧仍立于原地,未曾随行。
他疑惑询问,对方只顾诵经,不予回应。
无尘被鬼差引至森罗宝殿,但见阎罗王端坐中央,两侧鬼卒林立,身后则是油锅烹魂、刀山噬骨之惨烈景象。
鬼魂哀嚎不息,令人胆寒。面对阎王的问询,无尘坦诚告知,此生并无功德,所学亦无多。
阎王闻之,颇为惊异,暗忖此僧憨傻,实非寻常。
当阎王追问无尘是否尚有其他所学时,无尘直言唯有四句寄语铭记于心。
他遂于大殿中央,双手合十,低声诵念:“若人欲了之,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此语甫出,殿内景象剧变,受苦鬼魂瞬间解脱苦难,被鬼差引领而去,重入轮回。
无尘愕然,不明所以。
他尝试停止诵念,殿内景象即刻恢复原状,鬼魂重陷炼狱之痛。
无尘顿悟,再度吟诵寄语,鬼魂再次获得解脱。
阎王见状,询问他在城外是否曾遇高人。无尘忆起赠言之僧,如实相告。
阎王释然道:“原来你遇见的是地藏菩萨。你既得菩萨点化,无需在此久留,速速回归人间吧。”
言毕,阎罗王挥手示意,鬼差解去无尘身上铁链,顷刻之间,他重返阳世,睁开眼已是禅房之内。
师兄弟们正围床哭泣,见他醒来,惊喜交加,连忙喂水、熬粥,悉心照料。
此刻的无尘,眼神清澈,思维敏捷,早已脱胎换骨,不再是昔日的痴愚之僧。
他将地府经历详述一遍,师傅闻讯赶来,惊异之余,认定此乃神佛垂怜,使无尘得以康复。
此事上报朝廷,成为那一时期诸多神迹之一,流传于世。
故事至此,无尘僧人虽生于智障,却因心无杂念,善良纯真,终得地藏菩萨垂青,借四句寄语逆转生死,不仅重返人间,更洗尽愚钝,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此事昭示世人:无论聪慧与否,世间众生皆有各自的因缘际会,只要秉持一颗纯净向善之心,必有善果相随,生命之轮或许会在不经意间,演绎出意想不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