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奉系大佬,北洋政府的末代掌权者。
早年混迹匪帮,倒也称得上草莽出身,后来被清廷招安。
初任奉天新民府的马队头儿,又做了奉天巡防营的领队,算是一步步往上爬。
辛亥革命后,他成了东三省巡阅使,活脱脱的“东北王”。
到1920年后,他几次进兵关内,搅得中原天翻地覆,操控北京政权,牵动全国大局。
那会儿,三妻四妾的男人比比皆是,张大帅这样的风云人物,自然也不会例外。
1988年,80岁的李玉兰临终前对儿子说:你是张作霖的第9个儿子
东北王张作霖
张作霖,这位叱咤风云的东北王,威风凛凛,横行一时,手握百万雄兵,背负世人敬畏与传闻。
要说他这辈子,实在有几分“传奇”二字的意思。
起初,他不过是山野里的匪首,后来却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堂而皇之地操控北京政权。
那年月,男人三妻四妾不过寻常事儿,张作霖这样坐拥一方的枭雄,自然不会甘于人后。
张大帅虽是铁血枭雄,却也有心软处,家中六房妻妾,院中儿女成群,真真是一座小朝廷。
张作霖这一生风光无限,早年在草莽中摸爬滚打,后来却登上了清朝灭亡后的舞台,成了北洋政府的实际掌舵人。
国际社会不得不承认他这位新中国政府的领袖身份,而他那传奇的崛起,也让人啧啧称奇。
这样的父亲,自然让后辈压力不小。
八个儿子,六个女儿,按传统观念来看,张家多子多福,是显然的。
可纵然子嗣众多,却未必人人都能接过张作霖的衣钵。
最为出彩的,莫过于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走得最远,虽与父亲相比,仍显逊色。
这群儿女之中,几个儿子倒也非凡,有的甚至成为了我军的高级将领,为国家贡献良多。
只是,站在张作霖这座高山背后,想要超越他,着实是件难事。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嫡长子,早早便被父亲看作家业的接班人,抱了大把希望。
他并非庸才,崇尚西学,兵法也自成一套,几次领兵出征,不说战功赫赫,也并非全无建树。
两次直奉战争,显得颇为老练。
他主导的东北易帜,几乎让国家在表面上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至于那西安事变,至今仍旧为后人津津乐道。
虽说他放弃东三省的事备受争议,但要说他不爱国,倒未必。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接管东北,步入政坛高峰,一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囚禁。
1931年,东三省沦陷,责任推到张学良头上。
这事儿倒也难说他一人全责,历史的复杂性,怎能轻易归咎于一人?
当时的张学良,想的是不激化局势,怎料误判了日本的野心。
其实,国民政府同样难逃其咎,毕竟他们对局势的把握也未见高明。
至于1936年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干脆利落,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把枪口对准日本人。
这一出壮烈之举让老蒋吃了大苦头,结果也可想而知,张学良被软禁,前后几十年,直至垂暮。
张学良晚年颇有些坦荡,接受了不少采访,透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隐情。
从他的回忆中可见,他身为东北军的领袖,处处身不由己,许多事非他所愿。
他无奈于历史的洪流,一个人的力量,未必能改变这复杂的局势。
他淡然面对后人的褒贬,或许正如他所说,历史与现实常常有出入,而他,早已无力为自己辩解,也无心去在意那些评价。
张作霖的儿子们
张学铭,张学良的胞弟,乃张作霖的次子。
若说张学良是个风流人物,这弟弟也是丝毫不逊色,眉目之间自有一股英俊气概。
七七事变后,张学铭并未像其兄那般坚定留守,而是选择了远走他乡,先辗转欧美,后去了香港。
可这香港也未能长久安宁,1941年,香港沦陷,命运如同狂风中飘摇的树叶,将他卷入了汪伪政权的漩涡。
他不情愿,却终成了伪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委员,身不由己。
1945年抗战胜利,时局忽变。
按理说,张学铭沦为伪职,该遭清算,然而国民政府却未追究,反而让他成了东北长官部的少将参议主任。
老蒋终究顾念他是张作霖之子,想借他在东北的影响力,毕竟彼时国共两党争夺东北,已是不可避免的战场。
解放后,他并未随大批国民党人南逃,而是选择留在天津,等待解放,几分坦然,几分看透。
后来,得周总理的关照,在天津市政府安然任职,岁月安度。
再说三子张学曾,生于1911年,是许夫人的爱子。
许夫人与张作霖的其他夫人不同,性情平和,不争不抢,常常闭门谢客,一心一意教导子女。
她的教诲尤为不同:不让孩子们去做军阀,要么做学问,要么做生意。
张学曾小时候极为顽皮,别人见了张作霖无不胆战心惊,可他却是张家唯一敢当着父亲面提要求的孩子。
许夫人虽温柔,却在儿子挑恋时露出威严。张学曾青年时在北戴河交了一个外国女朋友,许夫人得知后勃然大怒:“中国人怎能娶外国人?”
二话不说,便将他绑了起来,交给张学良处理。
不过,许夫人对张学良素来心怀敬重,甚至将他作为子女的楷模。
张学良对此事一番劝说,好话说尽,才让许夫人消了气,放过了张学曾。
这段风波,也就此平息。
西安事变后,张学曾赴英国、美国留学,学成后定居美国,并在联合国任职,算是张家儿郎中一个异样的归宿。
张学思,许夫人的第四子,走上了与父兄截然不同的道路。
早年在东北求学,便思想活跃,心怀大志。
1933年,他不过十七岁,便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西安事变后,他曾被国民党逮捕,几乎要在囚笼中蹉跎时光,然而命运又偏偏给了他一丝喘息的机会。
不久后,张学思被释放,重回东北军,依旧为我党奔走,甚至冒险参与营救兄长张学良的秘密行动,胆识过人。
1938年,张学思来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
解放后,张学思回到了东北,成为了辽宁省主席,辽东的地面上,每一寸战火燃过的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四保临江,他为我军夺取东北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张学思将目光转向海洋,开始了中国海军的筹建工作。
从安东到大连,海军大学的讲台上,曾屡屡出现他的身影。
1953年,他升任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学思投身于海军建设的最前线,1958年,成为海军参谋长。
张学森,张作霖的五子,寿夫人所生。
说起这位寿夫人,可不是寻常人物,颇受张作霖的青睐。
张学森从小聪明伶俐,性情沉稳,深得兄长张学良的喜爱。
兄弟俩关系亲密无间,常常形影不离,情如手足。
张学良对他,不仅仅是兄长的庇护,更有几分知己的亲近。
1948年,他转赴台湾,大约是为了寻亲的缘故,他想见到多年未曾谋面的哥哥张学良。
然而,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少帅,此时却早已被囚禁多年,行踪隐秘,张学森四处托人打听,跑遍了台湾的街巷,却始终一无所获。
1962年,这段血浓于水的亲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张学森遇见了张学良的旧部何世礼,彼时何世礼已为蒋介石效力,听闻此事后,他便向台当局递了话,最终寿夫人和张学森获准在台北与张学良见面。
那是兄弟二人阔别三十年的第一次相逢。
三十年,不是短短几句寒暄能填补的,多少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
他们对坐无言,只看彼此的白发,仿佛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岁月的深深印痕。
1995年,张学森应邀赴北京,参加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座谈会。
在那晚的庆祝酒会上,气氛高涨,张学森满面红光,心情愉悦之至,甚至兴起,欲为大家献上一段京剧。
意外却在瞬间降临,过度亢奋让他突发冠心病,虽经紧急抢救,仍旧撒手人寰,享年76岁。
张学良得知噩耗,泪如泉涌。
虽说兄弟不同母所生,但在张学良心中,张学森一直是他最亲的兄弟,历经东北、台湾、美国的岁月波折,唯有张学森与他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张学浚,寿夫人所出,排行第六。
少年时,他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才情不凡,抗战爆发后,毅然投身军统,成为了天津站的一名成员。
1948年,命运把他推到了台湾。
那时,张学浚听闻哥哥张学良也被囚禁在台湾,满心期待着能与兄长重聚,几番打探,奈何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军统对他这位少帅弟弟显然心存忌惮,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对他实施了长期监视,甚至将他调离台北,意图将兄弟俩隔绝在天涯两端。
直到1964年,寿夫人大寿,这才给了他一个光明正大踏入台北的机会。
那一次,他终于得以与张学良面对面,久别重逢的兄弟相见,心中有多少未曾说出口的感慨?
他们聊了很多,西安事变的壮举仍旧让张学浚心生敬仰,张学良在他心中俨然成了不折不扣的偶像。
脱离军统之后,张学浚的日子逐渐归于平静,曾经如影随形的监视也终于渐渐放松下来。
一家人过上了相对安宁的生活,直到1984年张学浚去世,享年62岁。
再说七子张学英,同样出自寿夫人。
1924年,他出生时,张作霖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或许是因为张学英自幼聪慧,或许只是父亲心中的期待。
后来的他,先是辗转香港,随后定居台湾,解放后完全与大陆失去了联系。
无论如何,他始终没能找到一份正当的工作,似乎与世无争,日子就在这无声的岁月中慢慢流逝。
最后,说到八子张学铨,绰号“太平郎”,这名字倒颇具象征意味。
1924年他出生时,正值郭松龄反奉,张作霖被迫携妻儿撤往大连。
正当局势不定之时,郭松龄的反叛被迅速平息,张家上下还未来得及松口气,便得到了张学铨降生的消息。
张作霖喜不自禁,直呼这是家族的“太平郎”,认为这个儿子带来了吉祥和安宁。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铨随母亲移居天津,直到1943年才回到东北,在营口的税务局谋得一份工作。
后来,天津解放,他又回到了故土,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成为了天津五十五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
虽说生活并不富裕,张学铨却过得平静。
1996年,他走完了他那略显清贫的晚年,享年72岁。
若说他这辈子,倒是应了他那“太平郎”的名号,虽不曾经历惊涛骇浪,却也平稳度过。
是否真有第九子?
2001年9月18日,一位自称是张作霖第九子的古稀老人,名为张学忠,将一份周刊告上了法庭,声称其名誉遭到侵犯。
这位老人的母亲,李玉兰,曾是张作霖府中的侍女,临终前她向儿子吐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李玉兰是张作霖的第七位夫人,只是因政治原因未曾明媒正娶,被五姨太秘密安置在奉天悦来旅馆待产。
而张作霖遇害的那一天,正是1928年6月4日,李玉兰就在张作霖死后第18天生下了张学忠。
世事多变,张学忠的身世随着日本侵华的战火一同被掩盖,他一度隐姓埋名,改名为张忠诚,直到晚年才出山。
他后来担任了张学良及东北军史通化研究会会长,算是与父辈的历史有了些微的联系。
然而,这些年,他始终背负着母亲的遗愿,四处奔走,欲为自己正名。
于是,便有了这起诉讼。
张学忠在起诉书中指出,周刊刊登的文章,抹杀他的身世,诋毁其名誉。
文章写得斩钉截铁,声称历史早有定论,张作霖一生仅有六位夫人,育有八子六女,压根没有什么第九子。
文中还不忘补上一句:张学忠早些年就曾以类似理由告过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的馆长,结果闹得灰头土脸,撤诉收场,一场笑话。
张学忠递交了厚厚的证据,里面有母亲李兰玉的遗嘱,有张作霖管家的证词,甚至还有他与多位张家亲属的合影。
张学忠并不求财,只求那一纸认祖归宗的正名,甚至带着几分老人的执拗,仿佛这一纸证明,便是母亲在黄泉下的一丝慰藉。
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真相早已模糊如烟,张学忠究竟是不是张作霖的儿子,早已无法考证。
但张学忠这一生,和母亲过着清贫的日子,依旧执念不改。
或许对他而言,认祖归宗,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完成那个早已镌刻在母亲心头的夙愿。
参考资料:
古稀老人自称张作霖第九子状告媒体侵犯名誉权2001年09月19日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