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麦收割后,小麦需要进行晾晒,以保证小麦的干燥度,防止霉变。
前些年,我家养着3亩地的小麦,自己收割小麦时,有帮着爷爷爷爷一起。
待到将新麦晒干后,我才知道原来新鲜麦子的晾晒有讲究,只是随着这些年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这项工作便逐渐被我给淡忘了。
小麦晒完之后,我便请教爷爷,有什么啥注意点?
爷爷回了一句:“七句老话,直讲干麦湿麦。”
我下意识的说道干麦湿麦不就是干的和湿的意思吗?
那还有啥好说的。
鲜麦晾晒讲究。先不论这七句老话到底是什么,先来讲讲新鲜麦子为什么要晾晒。
要知道不像水稻有着充足的水分,小麦都是干巴巴水平的,收的时候要酝酿一定的湿气才行,在晾晒的时候就要把水分晒光,不然万一霉变可就由此而来。
就算是谷子也是一样道理,收的时候叫做谷穗,在晒干后就会变成谷粒,一粒一粒的。
和水稻不同,谷子和小麦晒这件事是一项十分重要、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农活,一旦霉变再想修复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不是前几天才立夏么?
关于农谚中“夏收夏种”的说法大家应该都听过,也不论是其他农作物还是小麦,在正式进入夏季后,对于夏天这个季节来说,小麦也是有着很强烈的时间敏感性的。
当时我家贪青晚熟的小麦,芒种过后才进行了收割,从收割的小麦到晾晒的小麦也就隔了一天的时间。

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霉变这件事可能性非常多,每一个环节中出现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到这个最后的结果。
收割的小麦堆放着,最容易发热,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小麦是湿的,还有是堆放方式,如果小麦是湿的,就最好不要堆放,而应摊开。

摊开的话,小麦就能“凉快”一些,不至于发热,这个就是为什么七句老话中的第一句。
还有是一堆太多的话,小麦中的温度就容易上升,配合着封闭环境,这种情况就直接上升到了第二层级。

第二层级便是直接关系到小麦是否霉变的问题,其实与第一层级一样,这个因素和堆放方式有直接关系,这个应该不会有人想到把一个西瓜切成几片放冰箱冷藏吧,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不正是堆放的一种形式吗?

还有重要因素便是天气,你认为天气有啥重要性?
如果在赶上下小雨或者淋雨就别说晒不干了,有可能让之前好的小麦直接返潮。
所以说,晒小麦不仅仅为做干做透这两件事,还要将天气因素考虑进去。
其实七句老话中还有几句话便是天气的影响。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明白了那些老话?
对于这些老话,我总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层级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小麦成败的问题。
第二方面便是关于天气的问题,天气是不可控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最佳时间窗去收割小麦。
第一个方面也间接涉及到了第三个方面,可控问题,比如自己的农业机械能不能完成这个工作,这就是农业机械问题。
还有条件问题,可能在一些山地,因为环境原因,没有地方摊开小麦,就只能让其重叠着。

这与日常生活中的餐具数目一样,一个人一顿饭用一个碗,两个人一顿饭用两个碗,三个两只怎么用?
多个方案,但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又得出了更改版。
这种情况也在上文中提到过,它就是与环境有关的重要因素:二次发热。
第四个方面便是关于粮食质量的问题,如果粮食不能入仓保存,那么靠地卖出的小麦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仅仅是收蒜相对比较早,那根本不能构成大影响,目前已经对农田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在收割间隙里边运用先进机械除草,又能做到一劳永逸。

这些总结下来,不正是一种经验吗?
这家经验通过多少年的积累,也构成更为珍贵的传统文化,但现如今,由于优质种子和科技机械结合,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深入感受过这样经验的积累,对于他们,他们更加看重的是科技。
经验转化科技。对于新生代来说,科技势必会构建出十分丰富的前景,对我们农业来说也是一样,在之后农业机械结合科技后,我们这些经验将会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专家团队等等专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依托的对象,包括现在农业劳动强度低下了,还有就是农业产量上升了,其实这就是科技结合经验后新生代们所创造出来的结果。

除此之外,我们也并不能够否认经验的重要性,比如不可控因素,无论是时间天气还是地形,都注定了经验是独一无二且无可替代的,有这样的存在也有弊端,对于我们伟大的母亲河来说,更成为培养它伟大之处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