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窑的哥窑,还有“兄弟窑”!

松兰书社 2024-08-26 17:54:19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考古证明,世界上率先烧制出瓷器的是中国。夏商时期,浙江就已产出以青瓷为主的原始瓷器。德清窑、越窑、南宋官窑、婺州窑、龙泉窑、瓯窑都是散布在浙江土地上的明珠。窑火延烧3000余年,浙江古代青瓷独领风骚。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目前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以出产青瓷著称,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500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360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大窑龙泉窑遗址 | 图源: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

盛唐至两宋时期,龙泉窑在浙江西南地区崛起。北宋晚期及南宋早期,龙泉窑基本形成以大窑为中心的龙泉南区与紧水滩水库一带的龙泉东区为核心双核格局庞大窑系业。宋元时期,龙泉市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生产地,时有“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往来如织”的繁荣景象的记载。

大窑龙泉窑遗址青瓷大碗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大窑龙泉窑遗址在明代以前称“琉田”,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南宋至明早期,大窑龙泉窑达鼎盛,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以哥弟窑著称。

由明代学者、藏书家、考工郎中薛应旂(1500-1575年)主笔的《浙江通志》卷八中载:“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这是迄今发现最早记载哥、弟窑传说的正式文献。

世人多知有哥,不知有其弟。哥窑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冰裂纹闻名于世,哥窑的“兄弟窑”——弟窑,也同样拥有精巧的技艺,也同样以青瓷为人所知。

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哥窑和弟窑名称的由来存在争议,目前民间广泛流传的是关于章姓二兄弟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宋代,龙泉这一地方有一制瓷艺人名为章村根,他的两个儿子也子承父业烧制青瓷。哥哥烧制的青瓷紫口铁足,深沉内敛,名为哥窑;弟弟烧制的青瓷釉厚胎薄,清澈灵动,名为弟窑。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编》卷六《事物类》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

弟弟嫉妒哥哥的名声高于自己,于是趁哥哥不备在釉料中加入了黏土(一说是加入了草木灰),烧成后开窑,哥哥发现瓷器表面的釉层全部裂开了,遍布瓷器全体,但是仔细一看,其实裂得很有意思,又像鱼鳞,又像蟹爪。哥哥无法处理这些瓷器,就只好拿到市场上出售,没想到声名鹊起,哥窑一时间名扬天下。

哥窑青釉贯耳瓶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除了最明显的花纹上的区别,二者还有很多差异。比如胎体的厚薄。弟窑不论器物大小,胎体都非常薄,器物的露胎部分厚度都在两毫米左右,就算是露胎底部也不会超过3毫米。但哥窑露胎底部的厚度往往随着器型的增大而增大,大的可以达到8毫米左右。

除此之外,器型和用途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弟窑往往器型简单,花样比较少。但哥窑的器型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弟窑,即使是最基础的器型也会有很多复杂的变化,如贯耳瓶就有六方、八方等等造型。

哥窑灰青釉八方贯耳壶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而正是因为器型多变、种类齐全,哥窑的使用人群就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达官贵人。古代社会各个层级的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哥窑瓷器来使用。市场大则销量大,销量大则产量大,因此哥窑不断壮大,不仅在国内拥有很大的知名度,更是销往国外。比如曾在广州、宁波等口岸打捞出古代前往国外的商船,船上就载有哥窑青瓷。

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弟窑的器型简单,而且多是实用的居家生活类造型,比如盘子、碟子、碗之类的,所以弟窑主要用于供给民众,很少有上层使用的精品产出。但哥窑就与之不同,很多士人王公使用的文玩器具就来自哥窑,而且相对而言哥窑的实用性更低,主要是用于赏玩的摆件。

哥窑青釉鱼耳炉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鱼耳炉为宋代哥窑瓷器名品,以两侧附有对称的鱼耳得名。清乾隆皇帝对此炉相当欣赏,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外底。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哥窑和弟窑虽然都是来自浙江龙泉的青瓷,但是各有特色,爱瓷者可一眼分辨,涉猎不多者也可根据哥窑的独特纹路识别出来。对瓷的喜好,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喜欢便是上乘佳品。

参考文献

[1]龚建林.哥窑弟窑的来历和两者的特色研究[J].陶瓷,2021,(10):61-62.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