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番灭国,两番续命:卫国与晋国为什么要援救这个弱小的春秋诸侯

我是晋公子 2021-05-15 16:21:15

本期话题

在春秋的历史上,一个寂寂无名的弱小诸侯黎国曾遭遇过两次敌人入侵,国土沦丧的惨剧。但是每一次灭国之后,它又都能在其他大国比如卫国、晋国的帮助下再度重建。究竟黎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这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能不断争取到强大的外援,因而续命呢?

《毛诗传》说,《式微》这首诗表达了黎国臣民的心愿——劝谏黎侯尽早归国。

这一说法令人难以置信。

因为无论黎侯流亡卫国的危机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还是7世纪,他能否成功回国,都不取决于黎侯本人的意愿,而取决于他能否争取到强有力的外援来帮助自己光复故土。

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卫国——这个曾经被黎国君臣给予厚望的友邦表现得非常令人失望。和《式微》同时诞生的另一首诗歌《旄丘》,其中写道: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诗·邶风·旄丘》

从这首诗的描写来看,黎国君臣曾在卫国做过长时间的羁留。竹添光鸿《毛诗会笺》分析说:

诗以葛起兴,春夏之交也;而后言狐裘蒙戎,则为严冬。自暑历寒,此正诗言多日之证。

——《毛诗会笺》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黎国君臣之所以甘心在卫国作长时间的勾留,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友邦抱着殷切的盼望。那卫国同黎国之间究竟有何种交谊?

要回答这个问题颇不容易,因为黎国究竟是哪一姓、哪一族建立的国家,在历史的记载当中本来就是一本糊涂账。

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到的黎国出现于殷商之世。殷商时代的黎国是王室的同姓,与殷纣同气连枝,它曾经死心塌地地辅助纣王,充当阻挡西周东进的藩篱。也因此,黎国遭到了西伯昌的挞伐,归于覆灭。

今天,保存在《尚书》中的《西伯戡黎》一篇,其所讲述的正是这段烽火岁月的历史。

对我们来说,更值得关心的是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子姓黎国覆灭之后,重建的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关于这个问题,文献记载莫衷一是。《吕氏春秋·大览》云:“武王胜殷,未下车,封帝尧之后于黎”。照这个说法推论,黎国该是西周建国之后褒封的异姓诸侯,姓祁姓。

可《路史后记》中的记载与《吕览》不同,它说“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倘若真是这样,那黎国亡而复兴,它仍然还是一个子姓的国家。

其实无论祁姓还是子姓的记载,我对它们的真实性都有所保留。因为在《旄丘》这首诗中,诗人一再称呼卫人为“叔”,为“伯”。这似乎表明黎国与卫国存在亲戚之谊。

正因其如此,黎侯才会长期滞留卫国,试图争取卫人的援助。倘若黎侯不是一个姬姓诸侯而是子姓、祁姓这样的外人,称呼卫人为“叔”、为“伯”,从宗法制度上讲是没有依据的。

再联系到《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的记载,晋国大夫宗伯将赤狄潞氏侵夺黎国国土的行为视作潞氏的五大罪状之一。

晋国自文公称霸以来,长期以姬姓诸侯的大家长自居,所谓“于姬姓我为伯”(《史记·吴太伯世家》)透露的正是晋国的家长心态。宗伯声讨潞氏狄对黎国的侵略,力劝晋景公出兵灭狄,从动机上分析,也很有些尊王攘夷、援我同姓的意味。

因此,我很疑心,春秋时代的黎国是一个姬姓诸侯,与东邻卫国、西邻晋国俱是同姓。可遗憾的是,春秋时代的黎国在传世文献中留下的痕迹实在太过寥寥,这样的猜测很难得到印证,也就只能停留于猜测了。

黎国君臣一直滞留卫国争取外援,为什么始终不见卫国有所行动呢?《旄丘》就此给出了一个隐晦的解释: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诗·邶风·旄丘》

实话实说,当我第一眼看到“狐裘蒙戎”的时候,顿时感到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字眼。因为这四个字在公元前655年曾被充作典故,从晋献公的谋主士蒍的口中说了出来。那是《左传·僖公五年传》的记载: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

《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左传·僖公五年传》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下令士蒍为重耳、夷吾修筑蒲城、屈城以为二位公子的封邑。而在此前,太子申生已经被晋献公封到了曲沃。

三位成年公子都成了割据一方的强权,可晋献公还打算百年之后将君位传与幼子奚齐,这样的政治安排使得晋国的权力格局出现了空前的混乱。

士蒍因此感叹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现在晋国当家做主的话事人太多,就像一领毛色杂乱的狐裘,我该听谁的呢!”

如果我们相信竹添光鸿的判断,认为《式微》与《旄丘》都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末,那么非常巧合的是,彼时的卫国政局正与士蒍所看到的晋献公末年的乱象非常相似。

公元前701年,卫宣公将原本为太子伋聘娶的未婚妻宣姜据为己有,并生下了两个儿子寿和朔。因为埋下了这一段父夺子妻的芥蒂,卫宣公后来在宣姜的挑唆下渐渐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兄弟相残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太子伋与公子寿的惨死。这段历史看上去,颇像是半个世纪之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废长立幼的闹剧的预演。

如果黎侯是在这当口被狄人所逐,来到卫国避难求援,卫国内讧不断,自顾尚且不暇,又哪儿有多余的心力来帮助黎侯复国呢?

黎国君臣羁留泥中,仅有的收获恐怕也就是为后人留下了《式微》与《旄丘》两首充满抱怨的诗歌而已。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0 阅读:41

我是晋公子

简介:古代文学博士,把高冷的古代经典还原为有趣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