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中国最后的女酋长,坚持深山驯鹿生活,2022年101岁去世

秦淮灯火阑珊 2024-12-07 15:18:20

在古代,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碰撞十分频繁,游牧民族南下战争决定着中原文明的兴衰。

但并不是所有从北方南下的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比如辽、金,以及后来统治中国的大清王朝,他们所属的民族来自东北,是从北亚地区南下的“渔猎民族”。

“渔猎民族”生活在山岭之中,以打猎、捕鱼、养鹿为生,也发展着自己的农耕产业。

因渔猎民族对环境的要求很苛刻,所以他们的种族群体不大。比如女真人,入主中原时号称东亚第一军事力量,但整个民族才几十万人,士兵不超过8万。

比他们人数更少的,是北方的索伦族,一共才几万人。

所谓的索伦,就是现在的鄂温克人,至今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还保留着部落酋长制。其中“使鹿部落”末代女酋长玛利亚.索,在2022年以101岁高龄去世,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玛利亚”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十年,著名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就以她为主角创作。玛利亚的一生非常传奇,早年跟随族人抗过日,后来嫁给族内的好猎手,却因丈夫酗酒而痛苦半生。

晚年她独自扛起部族的重担,和滚滚而来的现代化世界抗争,努力维持鄂温克人狩猎、养鹿的生活方式。

作为鄂温克“使鹿部落”的女酋长,她最后去世时,也要上山看一看部落的驯鹿群。

那么,玛利亚是个怎样的人?她的一生有多传奇呢?

【一】

索伦部后裔,仍然活跃于大兴安岭

玛利亚.索,鄂温克族,1921年出生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使鹿部落”。她的部落规模较小,人最多时也不到300人,常年在山中打猎为生,并养着驯鹿作为财产。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的食物,也是主要驮兽,驯鹿皮是御寒衣物的主要材料,驯鹿茸则被鄂温克人用来和其他民族交换物资。

实际上,鄂温克人就是清朝所称的“索伦部”,他们本来生活在西伯利亚平原,在清朝初期从寒冷的北亚迁徙到中国东北。

当时沙俄正在东扩,哥萨克士兵在外东北地区和索伦人相遇,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最终索伦人战死数万人,被赶到中国境内,清朝政府收留了他们。

作为回报,在整个清朝,索伦部都要为清朝打仗,“索伦兵”曾是清朝的一股重要军力,清朝平准噶尔、平西藏、讨伐缅甸,都有索伦兵的身影。

然而,因为索伦人平时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山里,靠打猎和养鹿为生,加上一直要派人帮朝廷打仗,所以在清朝200年里人口都没啥变化。

有清一代,整个索伦各部落加起来不到10万人。1911年清朝灭亡后,他们也不改渔猎本色,大部分人在大兴安岭繁衍生息。

玛利亚.索的部落就是“狩猎-游牧部落”,春夏上山打猎,并采摘山货,冬天完全靠驯鹿生活。

驯鹿本来生活在北亚苔原地带,它们吃林子里的苔藓和野蘑菇、嫩树皮。一旦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完了,驯鹿就要迁徙,所以使鹿部落也要跟着驯鹿搬家。

对于鄂温克人来说,驯鹿是他们的朋友,对于玛利亚的部落,驯鹿更是亲人一般的存在。

每个部落成员的童年都是在鹿背上度过的,玛利亚也不例外,她父亲是养鹿高手,所以玛利亚一辈子主要养鹿,打猎只是她的副业。

1934年,13岁的玛利亚嫁给了25岁的神枪手拉吉米,这位神枪手是部落里的好猎人,是女人们崇拜的对象。

玛利亚出嫁那天,父亲给了6头驯鹿的嫁妆,拉吉米非常开心,答应会照顾好玛利亚。

作为神枪手,拉吉米也教玛利亚打猎,让玛利亚的枪法突飞猛进。

很快,家里有猎物、又有驯鹿,夫妻两人本来能过上好日子,但是拉吉米后来染上恶习,让玛利亚痛苦了很多年。

【二】

扛起民族传统,玛利亚义不容辞

拉吉米枪打得准,而且擅长观察、总结动物的习惯,是部落的好猎手,可他有个恶习——酗酒。

酗酒是很多北方少数民族难以戒掉的恶习,因为北方高纬地区很寒冷,酒精能取暖。尤其是高度酒,简直如燃料一般让人浑身沸腾。

蒙古人和索伦人都爱喝酒,但在古代,酒水不容易得到,喝的人少。直到工业时代到来后,酒精变得便宜,烈酒价格低廉,酗酒成为很多北方民族最大的消遣。

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拉吉米也是个酒鬼,酒不离口、枪不离手,他酗酒后经常惹事,甚至在家里打砸,搞得玛利亚非常痛苦。

但在鄂温克人里,男人处在主导地位,酗酒在鄂温克族里常见,没人会体谅女人的感受。

在拉吉米的影响下,玛利亚过了几十年压抑日子,哪怕后来拉吉米当上了部落的头人,玛利亚也不开心。

一直到拉吉米因为饮酒过量去世后,玛利亚才获得解脱。幸运的是,她的第二段人生一开始就站在制高点——作为头人的老婆,玛利亚成为了新的“酋长”。

玛利亚当上酋长后,带着族人继续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山里过着流动的生活。

每年秋冬,他们走遍山里的每一个角落,为驯鹿寻找食物。春天,他们则拿枪进山,打一些猎物作为食物和交易物资。

鄂温克人几百年来都这么生活,可是在20世纪末,他们的世界也在悄然改变。

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鄂温克人接触了外界的文明,开始放弃传统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喜欢干净的房子,喜欢听广播、看电影,还喜欢暖气和摩托车。

慢慢的,老一辈人和年轻人的冲突越来越多,年轻人下山的也越来越多。但玛利亚带头坚持族人的传统,和上百头鹿、几百族人生活在原始森林里,连当地政府寻找他们都比较困难。

好在玛利亚也察觉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她开始把鄂温克传统的皮质服装,以及鹿皮制品的制作方法教给下一代。

同时,玛利亚也对外来的人表示欢迎,她力排众议邀请其他民族来山上了解鄂温克的传统,让外界了解鄂温克人是怎么生活的。

当时,中国政府也在关注鄂温克人的生活,接了很多部落下山,只有玛利亚的使鹿部落坚持在山里。当地的年轻人觉得不理解,怀疑酋长的判断,玛利亚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玛利亚10岁那年,中国东北发生了一场剧变——日本鬼子借着“918事变”入侵东三省,占领了整个关外。

当时鄂温克人在山里安静地生活,偶尔和山下做做生意。但日本人来了之后,强行停止了他们的狩猎和迁徙,把他们安置在定居点,并强令15岁以上的鄂温克男人进行军训。

日本人要让鄂温克人成为侵略者的帮手,不仅让鄂温克帮助自己打仗,还要深入大兴安岭寻找资源矿藏。

很快,日本人的军事化管理让鄂温克人很愤怒,很多鄂温克猎手逃出了居住点,组成游击队抗击日军。玛利亚12岁就加入了抗日队伍,甚至曾被日本人活捉,在逃回部落后仍坚持战斗。

鄂温克人打了几年游击,直到日本人撤出大山,鄂温克人才回了家。玛利亚用抗日的故事告诉族人,鄂温克的生活方式是流血换来的,它应该被尊重。

【三】

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界,玛利亚选择适应

面对现代化和传统的冲突,玛利亚长期陷入了两难境地。尤其是在国家管理枪支后,能否继续狩猎,居然成了一个问题。

使鹿部落的驯鹿和猎枪陪伴了他们一个多世纪,新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对鄂温克人的保护,允许他们狩猎。所以进入90年代,鄂温克人还可以保留猎枪,这是个巨大的让步。

但到了90年代后,因为部里人口减少,鄂温克猎人的数量已经大不如前,枪支被慢慢放弃了。

同时,因为高速公路和铁路通到了大兴安岭,鄂温克年轻人走出大山,定居在乡镇上。

2003年,政府修建的“敖鲁古雅民族乡”建成,鄂温克“使鹿部落”大部分人搬到了这个新型小镇。他们家家户户有独栋房子和院子,年轻人都很开心。

但是酋长玛利亚还是坚持住在几百公里外的山里,睡小帐篷,和自己的驯鹿在一起。最后是在女儿的劝说和帮助下,玛利亚才搬下了山。

在那之后,“使鹿部落”原来的寨子成了旅游景点,内地来的游客来这里体验鄂温克狩猎文化,并近距离和驯鹿互动。

这种形式在景区司空见惯,但是对于玛利亚来说却很不自在。

她认为把驯鹿关在围栏里,让客人围观,不让它们自由迁徙,是极为残忍的。驯鹿应该在山岭里自由奔跑,不然还不如死了。

玛利亚曾对记者说:“现在鄂温克人没了猎枪,没了驯鹿,我一想起这些就想哭。”

近些年来,保护民族文化和旅游开发是否冲突,文化界也在争论。

但是以鄂温克人的例子来看,过度开发民族资源,把民族文化当作商品,其实不能算是一种保护。鄂温克人放弃传统有其必然性,但是商业开发,无疑加速了这个过程。

晚年的玛利亚一直心系自己的驯鹿,她经常跑到定居点300公里外的山里去看驯鹿,甚至亲自给母驯鹿接生。

直到2022年8月20日午夜,使鹿部落末代酋长玛利亚.索在家中去世。

因为部落不再有权力传承,她成为该部落最后一位酋长。在去世前几天,玛利亚让女儿带着自己去山里看了眼自家的驯鹿,之后一群驯鹿陪着她走下了山,玛利亚感觉心愿已了。

玛利亚去世后,她的女儿表示,自己会遵循母亲生前的教诲,养好驯鹿,并传播鄂温克人的传统,让“猎民”的文化一代代流传下去。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论驯鹿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卡丽娜

2.《驯鹿鄂温克人生态移民的民族学考察》,祁惠君

0 阅读:1

秦淮灯火阑珊

简介:秦淮灯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