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太上皇”李渊的下场,究竟有多惨?

万千钧堂 2025-04-12 13:59:23

在中国老早以前的时候,有个说法叫“太上皇”。

《史记》里面有这么段话,说的是“太上”就是最高了,没法再往上。皇上觉得自个儿老爹的德行比皇帝还要大,为了让老爹更尊贵,就给老爹封了个“太上皇”的称号。

颜师古是这样阐述的:“太上,那是最顶级的尊称。皇呢,指的就是君主。而天子的老爸,我们称之为皇。他老人家不插手治理国家的事务,所以咱们就不提他是帝了。”

换句话说,太上皇这个称呼,只是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为了讲究伦理道德,专门给他老爸的一个尊贵名号。太上皇自己呢,并没有啥真正的政治权力。这主要是皇帝登基后,想表示对老爸的孝顺,才这么尊称他的。

太上皇这个角色,在我国历史长河里不常出现,但每当有太上皇时,因为背后的故事不同,他们在各朝各代的处境也大不一样。

有些人就是不肯松手,死死拽着朝廷的大权不放,啥国家大事都得他们说了算;有些人呢,自个儿选了条逍遥路,主动离开那权力中心,跑到二线去过悠闲日子;还有的,那是没辙了,被踢出了朝廷圈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最后心里憋屈,就这么没了。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有个叫做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大佬”,他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

说到唐朝的皇上,大家老爱聊的是搞出“贞观之治”和“大唐盛世”那位唐太宗李世民,可对李渊就没那么上心了。

要说能力和政绩,还有操守和大家的评价,跟他的次子李世民比起来,李渊好像都不太够看。

但事实并非大家想的那样,李渊身为唐朝的“首任君王”,他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功绩是永远都磨灭不了的。

可就这么一位皇上,玄武门之变后,只能无奈把皇位给让了出来。打那以后,他的日子就再也不能自己做主了。那他这一辈子都经过了啥,让位后又过得咋样呢?

【被迫成为“太上皇”】

说到李渊当上太上皇,有个事儿绕不开,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这事儿简直就是导致李渊成为太上皇的火药引子。

可为啥李世民会搞出玄武门之变这事儿呢?

李世民从很小的时候就为了大唐的未来拼命,从晋阳起兵一直到创建唐朝,各种规模的战斗里,几乎都少不了他。他为大唐的成立真的是付出了特别多,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那李渊对李世民又是啥态度呢?

每当有地方闹起义,李渊总会派李世民带兵前去平定。李世民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不负大家的期望。但这样一来,李渊心里头对他的猜忌却越来越重了。

李世民的一些过头举动,让李渊手下的很多大臣心里都不痛快。

陈叔达实在忍不住了,就走过去对李渊说:

秦王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皇上不能这样对待他。要是皇上还是固执己见,秦王那火爆脾气,说不定会干出啥出格的事儿来,到时候皇上后悔都来不及。

很明显,李渊压根儿没理睬那句话,干脆就直接收了李世民的兵权,削弱了他的势力,还把秦王府的士兵都分给了李元吉。

李世民实在没法再忍了,在支持他的人提议下,他决定动手反击。

武德九年的某天,李世民带着兵马,悄悄躲在玄武门那儿等着。没过多久,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出现了,他俩压根没察觉到危险,骑着马就直接往玄武门冲。

到了玄武门那儿,李建成和李元吉感觉事情不对劲,立马转身就跑。可李世民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哪会让他们这么容易就溜走。没过多久,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被乱箭射死了。

李世民做事果断决绝,心里自有盘算。他要对付的,不光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有身为皇帝的老爸李渊。

那这个时候,李渊到底在忙活些啥呢?

听说,李渊皇上那会儿正在宫里头的湖上划着船玩呢。他压根儿不知道,就在皇宫北门那玄武门的地方,一场残忍的杀人事件正在上演。

李渊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身影,心里正犯嘀咕呢,尉迟敬德就领着兵马,扛着家伙什儿急匆匆地到了。

他跟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家伙想搞叛乱,结果被秦王给发现了,现在他们俩已经被秦王给处置了。李渊一听,吓了一大跳。但他心里清楚,事情已经这样了,自己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了。

玄武门之变过后第三天,李渊就赶紧发了个诏书,说李世民现在是皇太子了。他还讲:“打今儿起,不管是军队上的事儿,还是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都交给太子去办,让他拿主意。等太子都处理完了,再跟我说一声就行。”

过了俩月后,李渊把皇位正式交给了李世民,他自己呢,就称太上皇了,还是住在太极殿。而李世民呢,在东宫的显德殿那里举办了登基仪式,正式当上了皇帝。

从玄武门事件能瞧出来,李渊当上太上皇并非他心甘情愿的。

李渊这家伙,赶上乱世,成了个“开国大佬”,他当皇帝那会儿,唐朝是一天比一天强盛,这说明他可不是个吃干饭的。因此,咱们能断定:李渊被逼着把皇位让出来,心里头肯定是不爽的,绝对憋着口气,不满得很。

李渊退位成了太上皇,心里头那叫一个憋屈,他之后的日子过得咋样呢?

李世民在秦王那会儿,被老爹李渊给摘了兵权,心里头自然憋屈。等他自个儿当上皇帝了,对那位太上皇李渊,他会咋样对待呢?

【太极宫中的生活】

玄武门事件发生后,李建成和李元吉丢了性命,李世民就当上了皇帝。

尽管李世民成功争夺皇位给后世带来了积极影响,但若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审视,玄武门之变中他杀害兄弟并迫使父亲退位,是踩着亲兄弟的血肉之躯登上了皇位,成就了自己的不朽功业。这样的做法,在道德层面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史料上写着,李世民特别在意自己的名声。因此,不管李世民建立了多么了不起的功绩,心里头那个疙瘩总是过不去。

另外,李世民当上皇帝的头三年里,他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管理国家大事,都一直待在东宫。而太极殿呢,还是被李渊占着。

这种局面让李世民心里窝火,他当上皇帝用的方法不那么光明正大,总感觉有点名不符实。到现在还没能住进太极宫,这让他觉得自己的皇位坐得不踏实,名头也不正。

然而,李渊对退位一事本就心怀不满,他自然更不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太极宫。李世民呢,他也不能硬逼着李渊离开太极宫。

要想打破这个僵局,让李渊自己愿意离开太极宫,咱们得怎么做呢?

李世民瞅瞅满朝的文臣武将,脑瓜子一转,想了个妙招。结果,朝堂上立马闹出了些大事儿:到了贞观三年,那位唐朝的老功臣,李渊的铁哥们,还有三公之位的大人物裴寂,就被打发出了长安城。

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国家创立功臣,突然间就被踢出了权力的舞台,直接打发回了老家,这背后究竟有啥原因呢?

官方是这样解释的:李渊当皇帝那会儿,特别信任一个名叫法雅的和尚,给了他随便进出皇宫的特权。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废掉了不少他老爸李渊那时候的政策,其中也包括给和尚的那些特殊待遇。法雅和尚心里头很不高兴,就到处乱说一气,讲些能扰乱人心的怪话,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相关部门很快就把他给抓了。按理说,这么个小案子,一般的官府就能处理,可李世民却偏偏指派兵部尚书杜如晦来审。

用小题大做的方式处理事情,这背后藏着李世民的深远考虑。

没想到,这事儿原本跟裴寂八竿子打不着,可杜如晦一插手查案,裴寂就被拉进了这滩浑水里。

法雅坦白说,他传的那些话,裴寂其实早就心里有数,可裴寂没出手阻拦,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裴寂也得算一份罪。

裴寂拼命摇头说不,可法雅咬定了自己的说法不放,结果朝廷还是按照法雅的证词,给裴寂安上了罪名。

仅凭一个和尚的单方面说法,就给一位开国大功臣扣上罪名,这简直太荒谬了。不过,稍微动动脑筋就能瞧出,这案子摆明了是有人想坑裴寂,而那幕后黑手,正是李世民。

裴寂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是咋回事。可他就是想待在长安,能常去看看他那孤单的老友李渊。于是,他跑去跟李世民求情,想让李世民答应他留在长安。

然而,李世民并未点头答应,反倒是把裴寂在上一朝干的那些“坏事”一一抖了出来:“他公然收受贿赂,朝政刑罚也是乱成一团……”

竟然指责裴寂全凭前朝君王的庇护才爬上高位,决定饶他一命,把他打发回老家已经算是手下留情了,他哪来的脸皮还乞求留在长安呢!

结果裴寂没辙了,只好离开长安,最后在外地因病去世。李渊的好朋友没了,他的日子变得更加冷清。

这件案子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不过按常理讲,现在那位太上皇还健在呢,李世民身为他的儿子,却直接批评老爹李渊在位时的作为,这着实有点不太合适。

不过,李世民还是直言不讳地吐露了出来,表面上看他是在批评裴寂,但实际上矛头指向的是李渊。

李渊心里头清楚得很,他知道李世民心里那道坎还没过去,还是没真正释怀。

当年,我没挑那个打仗超厉害的李世民当太子,反而让李建成上了位,还收了他手里的兵权,对他各种压制。这么做,李世民心里头肯定一直憋着气呢。

三年时光匆匆流逝,就算我当初在玄武门之变后,立马就把皇位拱手让给李世民,让他圆了当皇帝的梦,可过去发生的那些事儿,李世民心里头还是过不去那个坎儿。

虽然自己挂着太上皇的头衔,听起来挺尊贵,但这个名号非但没让自己觉得多光彩,反而心里头沉甸甸的,特别压抑。

李世民一当上皇帝,立马就动手改了他老爸李渊那一套。就拿玄武门之变那天来说吧,他直接把李渊强调的宗教规矩给改了。

过了几天,李世民再次发话,说要“放开皇家园林里的鹰犬,不再要各地进贡,让大臣们都来说说怎么治国”;紧接着,他又下令把宫里掖庭的三千多名宫女给放了……

这一系列举动清楚地告诉世人,李渊当太上皇那会儿,搞了不少政治上的岔子,得改改。

这事儿就像是直接扇了李渊一巴掌,让他本就心里不情愿退位的那股子憋屈劲儿更重了,整天闷闷不乐。

这些事情背后的主要原因,除了李世民心里对李渊有点报复的小九九外,更重要的是他想给李渊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赶紧从太极宫挪窝。

到了这一步,李渊心里头又是憋屈又是难过,他清楚,不管怎样,离开太极宫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早点按李世民的心思来办,省得再折腾出啥乱子。

裴寂离世没多久,李渊就找了个理由,说弘义宫那地儿景色宜人,想搬过去住。后来,弘义宫就被改名叫大安宫了。

大安宫原本是李世民当秦王时的住处,要说它的房子大小和园子景色,那可比不上太极宫。因此,李渊拿这个当借口搬到大安宫,真让人觉得不太靠谱。

不过话说回来,李世民终究还是住进了他日思夜想的太极宫。反观李渊,这时候正和太极宫告别,感觉就像是个被冷落的老人,心里头全是苦楚和没办法的事儿。

打那以后,大安宫就成了这位年迈老人最终的栖身之地,李渊在那儿默默地走完了生命中最后六年的孤独时光。

【大安宫的生活】

大安宫位置挺偏的,各方面条件都没法和太极宫比,李渊在那儿过得挺不容易的,日子挺清贫。

太上皇的现状,让朝廷里不少大臣心里都不是滋味。所以,有人就直接跟李世民提议,说大安宫得赶紧修缮一下了,希望皇帝能重视起来。

特别是监察御史马周提交的建议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世民在对待父亲李渊的孝道方面有所不足,他提议皇上应尽快着手扩建大安宫,省得被世人议论纷纷。

然而,李世民对马周的上书并未给予重视,他只是笑了笑,随即就把这事儿抛到了脑后,压根儿没想过要去修缮或扩建大安宫。

李渊在大安宫的日子过得挺憋屈,不光是生活条件艰苦,心里头也不痛快。最让他头疼的是,自由像被拴了链子,处处受限。

李渊当皇帝那会儿,特别爱出去玩,每次出游都搞得非常隆重,场面宏大得很。

自从当上太上皇,李渊的日子就大不一样了,外面的游玩早已成了过往云烟。除了宫里那几次不得不参加的重要场合,他整天就窝在大安宫里,几乎连门都不出。

而且,打从李渊住进大安宫,李世民就再也没去看过他父亲。

好几年夏天,天气热得不行,李世民就带着宫里的妃子、孩子们一大帮人,热热闹闹地去九成宫凉快去了,可偏偏把太上皇李渊一个人留在了大安宫。

马周实在看不下去,又提笔给李世民写了封信,直言不讳地说:“皇上啊,太上皇心里头可能想你了,想要见见你,到时候你咋办呢?再说,咱们现在出门,本是为了找个凉快地儿避暑,可太上皇还在那热得要命的地方待着,你却自个儿跑凉快去了……”

从马周那两次呈上的奏章里能瞧出来,他这回说的话相当犀利,简直就是直指皇上不孝顺了。

不过,李世民对马周的上书依旧没放在心上,就连后来连续两年去九成宫消夏,都没带上李渊一同前往。

这个情况一直到贞观八年的时候才有了变化。

据说历史资料里写了这么一件事:“贞观八年夏天那会儿,李世民好几次提议让太上皇李渊去九成宫避暑。”这背后,难道是因为李世民突然心生孝顺,打算真心实意地照顾李渊了吗?

不对,真实情况是李渊那时候病得很重,根本起不了床,也没法走路了。

这样就能明白,为啥李世民会热情地叫上李渊,一起去九成宫过个清凉的夏天。

早些时候,李渊身子骨还硬朗,那时候没想着带他老人家去避暑,现在倒好,他生病了,才突然想起来要安排他去凉快地方,这哪看得出什么真心实意呢?

贞观八年十月份,李世民可能怕大家说三道四,就下了个决定。他说,既然老爸不方便挪窝,那咱就在旁边盖个新宫殿,叫做“大明宫”,专门给老爸夏天纳凉用。

可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李渊这时候是不可能再享福住进大明宫的了。

没错,第二年李渊就在大安宫去世了,那时候大明宫还没影儿呢。

就这样,开国皇帝李渊,那个曾经高高在上、无比辉煌的人物,度过了他充满欢笑与泪水的一生。他经历了许多,最终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李渊过世以后,李世民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表现出对老爸那种深深的哀伤和怀念。

李渊的丧事办得非常简单,从墓地开始建到建完,花的钱很少,时间也很短,完全不像是一个开国君主该有的排场。

长孙皇后离世后的第二年,李世民对她思念至极,特别盖了一座观景台,好让他能远远地看着长孙皇后的陵墓——昭陵。至于刚去世不久的李渊,他倒是没怎么放在心上。

“皇帝家里最没情面。”一说到权力,啥亲情都得靠边站,更别说生在皇室里了。

玄武门事件发生后,李世民通过武力手段,让自己的兄长和弟弟失去了生命,并迫使父亲退位,自己坐上了皇位。从那以后,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父子情深就像被风吹散了一样,啥也不剩了。

在李渊当太上皇那九年光景里,他们之间的那点温情,说白了就是为了保住李唐一家的好处。

李渊啊,以前那可是威风凛凛,手握大权,日子过得风光无限。可到了晚年,遭了大变故,整个人就落魄了,最后的日子里,就只有孤独陪着他,走得那叫一个凄凉。

0 阅读:17
万千钧堂

万千钧堂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