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各类政务App、工作群消息轰炸,让人应接不暇。好在,经过大力整治,这一现象得到有一点缓解。然而,当大家以为能松口气时,一种新形式主义却悄然登场,它隐藏在数据背后,打着减负的旗号,行增加负担之实。其中,以数据减负为伪装的新形式主义问题尤为突出,看似文件数量减少、会议数量降低,实则是数据层面的 “障眼法”,实际工作中的负担并未减轻,甚至还可能加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指尖上形式主义的整治成果
在整治指尖上形式主义的行动中,各地纷纷出重拳、下猛药。众多不必要的政务App被清理,公众号、工作群数量大幅减少。曾经,基层干部手机里政务App多达数十个,如今精简至寥寥几个,且功能实用。工作群也不再是消息轰炸的 “重灾区”,一些长期 “潜水”、毫无实质作用的工作群被解散,保留下来的群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避免了信息泛滥。
会议方面,过去那种 “会海” 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从中央到地方,会议数量显著减少,会议形式也不断创新。多会合一、视频会议成为常态,大大节省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会议内容也更加务实,直奔主题,解决实际问题,减少了长篇大论和形式主义的套话。
数据减负下的新形式主义表现
1、文件数据的 “数字游戏”
在文件减负方面,部分地区玩起了 “数字游戏”。一些单位为了减少红头文件数量,将红头文件改为白头文件,文件性质未变,却在统计上 “消失” 了。原本正式的红头文件,摇身一变成了内部便签通知,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随意发送,不仅增加了文件管理的难度,也让基层干部难以系统梳理工作任务。有的地方将文件改头换面为工作提示、情况通报等,实质内容依旧,只是换了个 “马甲” 继续下发 。还有些地区在文件统计范围上做手脚,只统计正式印发的文件,而将一些以传真、邮件等形式发送的 “准文件” 排除在外,看似文件数量大幅下降,实际上基层干部每天需要处理的文字材料并未减少,甚至因为文件来源的分散和不规范,查找和使用起来更加麻烦,工作负担反而加重。
2、会议数据的 “障眼法”
会议减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地方为了减少会议数量,将有文号的会议改为无文号的会议,或者干脆不发会议通知,通过口头传达、工作群告知等方式召集会议,这些会议自然不会出现在统计报表中。还有的地方在会议纪要上报环节做文章,对于一些常规性会议,不再上报会议纪要,以此来减少会议数据。在实际操作中,会议的频次和时长并未改变,基层干部依旧要花费大量时间参加各类会议。
套会、陪会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达到减少会议次数的目的,一些单位将多个主题不相关的会议强行合并,名为 “套会”。表面上会议数量减少了,但会议内容冗长繁杂,参会人员往往要在会场坐上一整天,实际效率却很低。而陪会问题也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不管是否与工作相关,只要上级要求,就必须参加,导致许多干部在会议上 “浪费” 大量时间,本职工作却无暇顾及。
新形式主义带来的危害
1、工作效率降低
新形式主义使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被大量浪费在应对数据上的 “减负”,而非实际工作中。原本可以用于深入基层调研、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时间,现在都花在了处理各种改头换面的文件和频繁的会议上。由于文件管理混乱,会议冗长且缺乏实质内容,干部们在查找资料、梳理工作重点时困难重重,工作推进严重受阻。例如,在一些基层单位,为了应对文件数量的考核,干部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将红头文件转化为其他形式,而这些文件在传达和执行过程中又容易出现误解和偏差,导致工作反复,效率低下。
工作的碎片化现象也愈发严重。基层干部在一天内可能要参加多个套会,会议主题杂乱无章,无法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和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从一个会场赶到另一个会场,不断切换思维,使得工作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干部们身心疲惫,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进一步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2、群众信任受损
形式主义的存在,使得群众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各种形式上的任务,无暇顾及群众的实际需求。一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医疗等,因为干部精力分散而被搁置,导致群众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群众看到政府部门表面上在 “减负”,但实际工作却没有进展,对政府的信任度必然会降低。
在一些地方,为了显示会议数量减少,基层干部虽然减少了向上级汇报会议纪要的频率,但却忽略了对群众的信息公开和沟通。群众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和工作进展一无所知,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公共事务之外,从而对政府产生不满和疏离感。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将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