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姚广孝病重将亡,朱棣忙问有何遗言,老和尚:请释放死敌溥洽

青文评过去 2025-01-06 03:04:16

永乐十六年,“黑衣宰相”姚广孝病逝。临终之际,朱棣问他还有什么遗愿,姚广孝恳求道:“还请陛下放过溥洽。”

众所周知,姚广孝虽是僧人,却好功名,喜杀戮。只要能达成目的,哪怕洪水滔天、血流成河,他也不在乎。

为何此时转性了,竟然请求朱棣放过一人?这溥洽又是何许人也?竟然值得姚广孝特意为他说话。

这个和尚不简单

姚广孝这个人挺有意思的。明明出身中医世家,但是却对学医一点兴趣也没有,后来干脆出家做了和尚。但是他做和尚也不踏实,中途又跑去拜一个叫席应珍的道士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这还没完,他学有所成后,又想以和尚的身份踏入仕途,做个僧官。于是跑去参加礼部的考试,可惜没有考上。

这件事对姚广孝的打击可不小。他原本以为区区僧官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情却名落孙山了。

这也正常,毕竟他学的东西很多、很杂,但是都不够专精。能成为僧官的,无一不是研习了几十年佛法的得道高僧,姚广孝还差得远。

天无绝人之路,正是在这一时期,姚广孝遇到了自己的贵人袁珙。

这袁珙乃是当时有名的相士,他所说的话十拿九稳,被当时的人称作“活神仙”。

袁珙看着姚广孝,皱了皱眉头,说道:“你这人真奇怪。明明是个和尚,却喜好杀戮、权势。将来必定成为刘秉忠一样的人。”

这刘秉忠可不简单,乃是帮助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奇僧,也是元朝唯一位列三公的汉族人。而姚广孝一直将其视作自己的偶像。

现在袁珙说他能有如同刘秉忠一样的成就,他怎能不高兴。

于是姚广孝干脆赖在南京城不走了,他在天界寺住下,等待机会。他发誓,不混出点名堂,绝不回老家。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边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一边研读史书、兵法,以备不时之需。由此可以看出,姚广孝所图甚大,他是真的想做刘秉忠。

洪武十五年,姚广孝等到了自己的机会。

当时马皇后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于是召大批僧人入宫诵经祈福,姚广孝也在其中。

姚广孝趁此机会,得以见到燕王朱棣。姚广孝小声说道:“大王若重用我,我必定送给大王一顶白帽子。”

朱棣当时已经是燕王,所谓戴上白帽子,就是“王”字上面加个“白”,也就是“皇”字。姚广孝的意思不言而喻,他可以帮助朱棣登上皇位。

事实上姚广孝一直在暗中观察诸位皇子。最后他发现这朱棣不仅有能力,而且有野心。虽然他将自己的野心掩饰得很好,但是瞒得了别人却瞒不过姚广孝。

在姚广孝看来,这朱棣正是自己的“忽必烈”,他们两个配合起来,必定可以成就一番大业。

朱棣反应也快,立刻秒懂了姚广孝的意思。他虽然觊觎皇位,但是却没有那个实力。现在遇到这个奇僧,二人算是一拍即合。

于是他在返回封地的时候,带上了姚广孝。

靖难第一功臣

长期以来,朱棣对于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其实是耿耿于怀的。

当初朱标被立为太子,他没意见。但是换做朱允炆他就不服气了。

毕竟朱标是大哥,按规矩,这皇位就该是朱标的。更何况朱标为人宽厚,对他们这群兄弟都很好,兄弟间感情深厚。而且朱标的能力、威望都不差,让人服气。

但是朱允炆就不一样了。朱标死后,这太子之位应该在他们这群兄弟中选出,根本轮不到朱允炆。更何况朱允炆要能力没能力,要威望没威望。他继承皇位,朱棣第一个不服。

奈何朱棣只是个藩王,手中兵力有限,根本无力与朝廷抗衡。他倒是想找人商议谋反之事,可惜连个像样的人选都没有。

但是随着姚广孝的到来,一切都不一样了。朱棣发现,这姚广孝真的是个奇人,他的见识远超常人,而且学识渊博,还懂兵法、战阵,可谓是个全才。这正是朱棣需要的人才。

朱棣经常在密室之中与姚广孝促膝长谈。朱棣虽然有野心,也有能力,但是却不得其法。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制定方略。朱棣经常觉得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在他看来,姚广孝不是自己的部下,而是自己谋逆的合作伙伴,因此他对姚广孝信任有加。

当时朱棣觉得自己兵力不足,且缺乏武具。于是姚广孝提议,以扩建王府、大兴土木做掩护,在王府内训练士卒,锻造武器。朱棣大喜,将此事交给姚广孝负责。

不久之后朱允炆继位。继位伊始,朱允炆就对着自己的一众叔叔露出了獠牙。实力较弱的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和岷王先后被治罪。

朱棣感受到了危机,担心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找到姚广孝,姚广孝劝说朱棣起兵。但是朱棣却说出自己的疑虑:“百姓都站在朝廷那边,如之奈何?”

姚广孝淡定地说道:“决定成败的是天意,而不是那些平民百姓。”

朱棣闻言,才坚定了起兵的决心。于是开始安排人手。

就在朱棣将士卒们聚集起来,打算说点什么鼓舞士气的时候,忽然刮风下雨起来,将屋顶的瓦给吹了下来。

在古代,瓦片落地被视作不吉之兆,所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这次起兵怕是凶多吉少。一些人甚至已经开始打退堂鼓,包括朱棣自己都露出了犹疑之色。

姚广孝为了这一天,可是准备了好久,自然不会允许他们放弃。他立刻对着朱棣说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此乃吉兆呀。”

朱棣闻言,急忙问道:“大师,此话怎讲?”

“古人云‘飞龙在天’乃是大吉之兆。而‘飞龙在天’必定有风雨相随。现在风、雨俱全,瓦片落地,意味着要换成皇帝才能用的黄瓦。这不是可喜可贺吗?”姚广孝解释道。

众人闻言,一时间士气高涨,朱棣这才顺利起兵。

而在靖难之役中,姚广孝也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

李景隆围攻北平的时候,是姚广孝指挥将士,安排城防,这才击退李景隆的大军。

朱棣在济南受阻、在东昌战败的时候,朱棣急了眼,打算死战不退。又是姚广孝的书信将其劝回来。

后来朱棣绕开朝廷主力,直取南京的计划,也是姚广孝为他出的主意。

可以说,没有姚广孝,朱棣不仅不敢起兵,更没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坐上那九五之尊的宝座。

姚广孝后悔了

朱棣可不是朱元璋,对于有功之人他都是不吝赏赐的。

尤其是姚广孝,整个靖难之役可以说是他们二人从零开始,一点点谋划,不断完善的。对于朱棣来说,姚广孝不是臣子,而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姚广孝被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朱棣每次和他说话从不直呼其名,而是以“少师”相称。

虽然姚广孝官不算大,但是没人敢小看他。因为朱棣特旨,姚广孝可以随意出入皇宫。而且很多事情,谁劝都没用,唯独姚广孝劝才管用。

因为姚广孝平时都穿着一身黑色僧袍,因此人们称呼他为“黑翼宰相”。

其实,朱棣原本是想封姚广孝更大的官的。可惜被姚广孝拒绝了。

在靖难之役成功后,姚广孝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原本追逐名利、权势的他,突然变得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起来。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姚广孝中途回老家了一趟,就是这趟返乡之旅,彻底改变了他。

姚广孝原本是想衣锦还乡,让所有人都羡慕他的。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姚广孝不仅没有受到热烈欢迎,反而备受冷落。

他去见自己姐姐,结果姐姐闭门不见。他第二次找上门,虽说见到了姐姐,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姐姐的质问和责骂。

他又去拜访昔日好友王宾,王宾也不愿意见他。只是隔着门说道:“和尚你错了,大错特错。”

至于街坊四邻,也是见了他仿佛见到瘟神一样,避之不及。

姚广孝曾经自信满满地对朱棣说“决定成败的不是平民百姓”,但是此时他却发现自己错了。他低估了人心的力量。

得天下易,得人心难。此时的姚广孝十分后悔,他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大错特错,他后悔了。

此后,他便慢慢淡出朝堂,朱棣询问他意见,他大多闭而不语。实在不行就口诵佛号。

可惜他越是如此,朱棣反倒越看重他,觉得姚广孝是真的“得道”了。

此后,除了上朝,姚广孝大部分时候都是青灯古佛度过,不再过问朝堂上的是是非非。

姚广孝的临终请求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朱棣多次前去探望,并为他遍请名医。可惜依然回天乏术。

眼看姚广孝快不行了,朱棣询问他还有什么遗愿。姚广孝挣扎着用最后的力气说道:“陛下,请放了溥洽吧,请不要再为难他了。”

朱棣闻言,陷入了沉默。

这溥洽乃是朱允炆的主录僧。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怀疑是溥洽帮助朱允炆剃度,然后协助其逃出城去。

朱允炆一直是朱棣的一根心头刺,朱允炆不死,朱棣连睡觉都不踏实。

毕竟朱棣坐上皇位的方式备受诟病,很多大臣和百姓还是支持朱允炆的。只要朱允炆振臂高呼,随时可以动摇朱棣的皇位。

为了得到朱允炆的下落,朱棣派锦衣卫将溥洽关进诏狱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严刑拷打后,溥洽依旧什么也没说。但是朱棣不肯放弃,就这样一直将溥洽关着。

姚广孝自知自己此生造孽太多,因此希望能做点什么补救一下。这溥洽显然是无辜的,于是他才开口替溥洽求情。

说完自己的遗愿后,姚广孝便一直盯着朱棣。朱棣犹豫再三,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

朱棣也不是铁石心肠,姚广孝与他亦师亦友,他将姚广孝视作知己。他不愿意让知己失望。

姚广孝这才露出笑容,缓缓地闭上了双眼。那一日,大明少师,有“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去世。

朱棣悲痛欲绝,他在这世上再无知己,再也没有人懂他了。为此,朱棣数日不曾上朝,后来又为姚广孝安排了盛大的出殡仪式,予以厚葬。

此外,他还追封姚广孝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并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

姚广孝很早便出家,因此没有成家,只有一个养子姚继。朱棣封其为尚宝司少卿,在永乐一朝备受恩宠。

朱棣这人很矛盾,他既有凶残的一面,也有重情义的一面。他也许对不起天下人,但是他从未辜负过姚广孝。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0
青文评过去

青文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