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将自己活成一个“传奇”?也许,人们可以从邵雍身上找到答案。
他出生的时候出现“不吉之兆”,仿佛预示着他一生的坎坷、惨淡。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屈服于人生,反而迎难而上,一心追寻自己的“道”。等他蓦然回首之时,自己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了名满天下的大儒。
他不仅被世人奉为理学祖师,他所撰写的《皇极经世》和《梅花易数》,更是让无数后人花费一生去参悟。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对得起“传奇”二字。
离奇的出生景象翻开史书,但凡古代名人,其身上总会发生一些神奇的事情。尤其是出生之时,必定有异象。
比如刘邦,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前曾经在河边小息。结果有人远远看见一条龙盘踞其上方。刘邦出生时,屋子上方更是有紫气东来之象。
再比如曹丕,他出生的时候,屋子上方有一团青气。如同帝王出行时的华盖一样。
武则天就更神奇了,直接是她母亲泛舟河上之时,突然有一条龙直接冲了过来,飞进其母的肚子里。当天夜里就诞下了武则天。
这些异象,都是大吉之兆。但是邵雍的情况却完全相反,虽说也有异象,但是却是“不吉之兆”。
他在出生前,他的母亲上山劈柴。结果却遇到一只巨猿,此猿通体漆黑,相貌凶狠,对着邵雍之母呲牙咧嘴。
其母感到害怕,急忙逃回山下。结果当天夜里就诞下了邵雍。
而且邵雍出生之时,他们家上空出现了一幅惊人的画面:无数乌鸦在屋子上空盘旋,黑压压的一片。奇怪的是,这些乌鸦没有发出哪怕一声叫声。一直等到邵雍顺利出生,这些乌鸦才一哄而散。
要知道,古人认为乌鸦是“灾厄”的化身,但凡有乌鸦出现的地方,准没好事发生。而如此大规模的乌鸦盘旋,说“不吉之兆”都算是客气的了,即使说是“大凶之兆”也不为过。
而无论是那巨猿,还是这乌鸦,都预示了邵雍的一生不可能顺顺利利。
为“道”而生的少年邵雍生活在文风昌盛的北宋宋仁宗时期。当时天下读书人心心念念的就是科举。一旦高中进士,那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然而邵雍却是读书人中的一个异类。他虽然也读书,但是对于科举,对于仕途毫不关心。
他所读之书非常多,且非常杂,远不仅限于四书五经。他研读诸子百家经典,尤为喜欢老子的《道德经》。
他年幼之时,就常常对着自己的小伙伴们说:“‘道可道,非常道’,我要穷究天下之道,探寻那大道的本源。”
那时候,邵雍的同龄人也就刚刚能识字,很多人还沉迷于玩泥巴。他们对于邵雍说的话完全无法理解,甚至有人背地里称呼邵雍为“老学究”。觉得他说话太老气横秋。
由此也可以看出邵雍的不凡,他读书并非为了仕途,更不是为了名声,而是拥有更高的追求。虽说他所追求的那个东西看上去虚无缥缈,但这也更能凸显出邵雍的志向高远和不凡。
可以说,邵雍就是天生为“道”而生的。他的一生都将奉献给探究大道这一件事情。
突然开悟,求道有成在家中苦读十几年后,邵雍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此时的他已经学有小成,但是光靠看书,已经难进寸步。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家出走,云游四方。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味地读书,如同闭门造车。邵雍此时书已经读的够多了,应当出去增长阅历,与各地的名士、才子多多交流,这样才能突破瓶颈,更进一步。
在古代,出远门可是一件大事。毕竟古代交通不便,且路上也不太平。往往出一次远门,少则需要数年,多则需要十几年时间。别的不说,这一路上的盘缠就不是个小数目。邵家只是一个普通家庭,这笔开销,家里负担不起。
然而邵雍心意已决,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他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走出了家门。
此后,邵雍游历四方,途经无数名山大川。他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见闻结合起来,互相印证。更是遍寻当地名士、才子,与他们交流心得,收获颇丰。
这段经历大约持续了10年左右,邵雍获得了许多感悟。他对于“道”的理解又深入了许多,他之前的瓶颈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于是他欣然回到家中,继续读书。
邵雍回到家中不久,恰逢北宋有名的易学家李之才到附近做县令。李之才当时在士林名望颇高,他对于易学钻研极深。他听闻了邵雍的事迹,十分佩服,于是多次上门,与其探讨关于“道”的见解。
李之才发现这个青年人不简单,谈吐之间表露出的见识比那些五六十岁的老者还要深刻,一时间见才心喜,他干脆收邵雍为徒。传授给他《河图》《洛书》以及伏羲八卦。
有人指点和自己闭门造车,差别是很大的。往往一些困惑邵雍许久的事情,李之才三言两语就能解开邵雍的困惑。
此后,邵雍的学问有着突飞猛进的提升。因为李之才的缘故,他对于易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对于《河图》《洛书》还有伏羲八卦的内容,他已经明悟。甚至做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
对于很多事物运行的本源,他也能窥究一二。直到有一天,李之才告诉他:“我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你可以出师了。你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要走出去,多去结交那些名士、大儒。借此,你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这一年,邵雍才48岁。
淡泊名利,名满天下离开老家的邵雍,选择前往洛阳,而不是北宋的都城汴京。
虽然汴京的文人墨客更多,但是毕竟朝廷也在那里,功利气息过于浓郁。相反没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学问。
而真正想要做学问,还得是洛阳。洛阳文化底蕴浓厚,且有不少退隐的大臣定居于此。久而久之,此地的文风越来越浓郁,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甚至一些大臣,如果有机会,也必定去上几次洛阳。
最重要的是,洛阳这地方远离了朝堂上的是是非非,邵雍可以安安心心做自己的事情。
在洛阳,邵雍先后结识了吕公著、王拱辰、富弼、司马光等能臣名士。几人相交甚欢,互相引以为知己。他们经常举办文会,探讨经易方面的学问。
邵雍的这几位好友都是当时名士,在他们的帮助下,邵雍的大名逐渐被世人所知晓。到后来,每天都会有人不远万里来到邵雍门前求教。
只不过当这些人看到邵雍的屋子时都愣住了。邵雍竟然住着茅草屋,只能勉强遮风挡雨。而邵雍每天都是靠着上山砍柴维持生计。
人们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一位大儒的住处,看着实在是令人心酸。很多人都劝他半个住处,更是有人愿意送他宅院,但是都被他拒绝了。
邵雍对人们说道:“屋子能遮风挡雨就行,赚的钱够家中吃喝就行。东西多了,反倒会妨碍我钻研学问。生活简单点,才能专心做事。我来到这世上,不是来享福的,是来探寻‘道’的。”
后来,邵雍的几位好友看不过去了。他们找到邵雍,对他说:“世人皆知我们与你相交莫逆,现在我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你却过得如此清贫。世人会怎么看待我们?”
邵雍毫不在意地说道:“世人如何看待我们,与你我何干?我们本就不是贪图名利之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何必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几位老友只得苦劝道:“理是这么个理,但是人言可畏呀。我们毕竟是混迹朝堂之人。虽然现在被赶出朝堂,得以逍遥自在,但是迟早还是要回去的。我们几个虽然不在乎虚名,但是我们都是想要做些大事的人,有些东西不得不有所顾虑。你就当帮帮我们这群老友好了。”
邵雍闻言,只得摇头苦笑,最终答应搬家。
几位老友知道他讨厌麻烦,于是在僻静处给他置办了一套宅院。这套宅院不大,一眼可以望到头。屋子整洁、肃穆,倒是符合邵雍大儒的身份。
这个宅院被邵雍取名“安乐窝”,邵雍自称“安乐先生”。这便是“安乐窝”这个说法的由来了。
邵雍此人品德高尚,从不因为自己成了大儒,就觉得和别人有何不同。有人请教问题,无论是什么身份,他总是倾囊相授,毫不保留,从不区别对待。遇到有人有不同的见解,他也耐心听对方说完,然后和对方一同探讨问题。
他越是谦虚,人们反而越是尊敬他。
而在这种不断与人探讨、印证之下,邵雍在易学上的成就不断突破、他先是写出《皇极经世》,多年之后,他又撰写了第二部书《梅花易数》,此时他在易学方面的理论更加完善,可谓是自成一派。
而这两部书都是后世研究易学之人所绕不开的。
此外,邵雍在经史子集,乃至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都流传千古。
而邵雍本人更是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而张载、程颢、程颐乃是理学一派的开派宗师,邵雍能与他们齐名,足以看出邵雍学究天人。
身后之事,一切从简公元1077年,邵雍身患重病。好友们遍寻名医,就连宋仁宗都特意派去御医为其诊治。但是结论都是邵雍已经病入膏肓,医石难治。
他的家人闻之无不哭泣,唯独邵雍本人对此毫不在意。他告诉家人们:“生老病死自有定数,谁也改变不了。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好好度过剩下的时光。”
此后,邵雍便拒绝一切郎中、御医,专心著书立传,教导弟子,尽可能地将自己所思所想流传下去。
像邵雍这种对于大道领悟深刻之人,自然可以感受到一些普通人感受不到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
于是他叫来家人,开始交代后事。他告诉家人:“我这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大半辈子过得都很清贫。但是我并不后悔。那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必放在心上。我走了之后,一切从简,将我埋在祖坟旁边即可。”
说完这些,过了几个时辰,邵雍便仙逝了。得知他的死讯,满城百姓无不痛哭流泪。这么多年下来,他用自己的人品和人格魅力,折服了全城的人。
宋仁宗得到消息后,追封其为秘书省著作郎,谥号康节。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