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李世民杀李渊?你就算给他100个胆子,他也不敢呀。别的不说,光此举导致的后果就是李世民无法承受的。
更何况留着李渊实在是好处多多,李世民巴不得李渊长命百岁。

其实,从一件事情就能看出来。李渊在成为太上皇后,每年夏天,不愿跟着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李世民担心夏天酷暑难耐,李渊熬不过去,于是在长安城北边修建永安宫,专门供李园避暑。
而这永安宫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大明宫。
由此可见,李世民是真的很担心李渊的身体。
那么,留着李渊,李世民能得到什么好处?杀了李渊,又会有什么无法承担的结果呢?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身为皇帝的李渊其实有很大一部分责任。李世民和李建成之所以会兄弟相残,都是李渊一手导致的。
都说“天家无私情”,李渊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李世民太能打了,以至于李唐的江山,至少有一半是他带兵打下来的。出于对李世民的忌惮,担心李世民威胁到自己,甚至夺取皇位(类似的事情在当时并不算少见)。于是,李渊决定找个人来平衡李世民手中的权势。这个人便是李建成。
甚至可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都是李渊故意挑起的。

他这个皇帝,整天就在干拉偏架的事情。李世民占据上风,他就帮助李建成。李建成占据上风,他就帮助李世民。
只不过李世民占据上风的时候更多,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李渊这个皇帝一直帮着李建成。
其实不然,李建成多次想要置李世民于死地。结果闹到了李渊这里,就不了了之了。
要不是李渊,李世民怕是没机会活到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

后来李世民受够了这样的日子,加上李建成咄咄逼人,这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事实上,就在“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除了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逼宫”。
在击杀李建成二人后,李世民的受惊吓就四散开,前去传达李世民的命令,控制皇宫各处。
从很早开始,李世民就开始在皇宫中安插人马了。以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想做到这点并不困难。

比如玄武门守将敬君弘就是李世民的人,而且他还表面上还是李建成的人,所以李建成才会只带了少数随从,就这么从玄武门进宫。
在他看来,整个玄武门守卫都是自己的人,有必要带那么多护卫吗?
皇宫之中,像敬君弘这样的人不少。不在少数。
那么此时身为皇帝的李渊在干嘛呢?答案是在御花园的湖中泛舟游玩。

李渊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殊不知,他已经是别人“案板上的肉”了。
直到到尉迟恭径直闯入御花园,来到李渊的船上,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尉迟恭披甲带刀,又没有得到自己的召见,沿途的侍卫却无人阻拦他,以至于尉迟恭如入无人之境。仅凭这一点,李渊就足以断定:李世民已经控制住皇宫了,宫中侍卫也都听从李世民的命令,而不是他这个皇帝的。
史书中关于这一段是如何描述的?

尉迟恭来到李渊面前,李渊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尉迟恭答道:“太子和期望带兵作乱,秦王为了保护陛下,率军在和他们是啥。现已诛杀二人,但是他们的手下还没有退却,正在和秦王的兵马以及宫中侍卫交战。秦王命我前来保护陛下的安全。”
李渊闻言,询问左右大臣:“依你们看,此事该如何处理?”
大臣们纷纷答道:“太子和齐王素无功劳,因此嫉妒秦王,最终酿成大错。现在秦王已经诛杀二人,陛下应该下旨让太子府和齐王府兵马罢兵,同时立秦王为太子,委以重任。”

李渊觉得言之有理。过了一会儿,尉迟恭便带着李渊的诏令离开了。
但是这可能吗?李渊又不笨,怎么可能信尉迟恭的鬼话?
更何况李世民那边都有些招架不住了,尉迟恭哪里有那个闲工夫和李渊墨迹?他八成是直接用刀架在几位大臣的脖子上,让李渊按照他说的办。
事实上,从尉迟恭进入御花园的那一刻开始,李渊这个皇帝就已经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摆布了。

就在“玄武门之变”结束的第二天,李渊就立李世民为太子。同时下诏,朝中大小事务都交由太子处理。
从这一刻开始,李唐王朝的权力就从李渊这个皇帝手里,转移到了李世民这个太子手里。
两个月后,李渊干脆禅让皇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继位,尊李园为太上皇。李渊彻底被李世民架空。
那么,为何李世民不干脆将李渊杀了,反而搞得这么麻烦呢?

虽然看上去,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一锅端,这皇位照样是他的。但是坐上皇位和坐稳皇位根本是两码事。
打个比方,有个人因为踩中了风口,赚了一大笔钱。但是仅仅过了半年,他就破产了,那么这有意义吗?
同样的道理,李世民杀了李渊,轻轻松松坐上皇位。但是仅仅过了半年,他就去下面陪李渊、李建成等人了,有意义吗?
很显然,没有意义。

想要坐上皇位简单,但是想要坐稳皇位却是千难万难。
李世民虽然为李唐做了很多事,在军中威望很高,但是依然有人不服他。
别的不说,那些文臣武将就分为五类人。一类是忠于李渊的,一类是忠于李建成的,第三类是忠于李元吉的,第四类是忠于李世民的,剩下的则是中立。
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与这两人关系密切的大臣已经是人人自危,李世民如果再杀李渊,你觉得朝堂上还有多少人支持李世民?包括那些中立的大臣都要站到他的对立面。

那个年代,武将手里的权力很大的,他们麾下的士兵都听他们的。如果李世民真杀了李渊,那么必定出现叛乱四起的情况。
虽然李世民很能打仗,他麾下也人才济济,但是双拳难敌四手,他能应付得来吗?
更何况,在古代,弑君之罪那可是犯众怒的。到时候李世民的手下都有可能对他不满。即使不反戈相向,但是摸摸鱼,出工不出力是很有可能的。
看看朱棣,他都是公然造反的人了,但是从头到尾,他敢承认朱允炆是死在他的手中吗?

为什么不敢?其实原因和李世民类似,天知道多少人会和他拼命。朱棣可不敢用自己的性命去尝试。
所以说,弑君的后果,李世民是承担不起的。如果他真的杀了李渊,那么他这皇帝也就做到头了。
相比之下,留着李渊,李世民反而可以得到不少好处。
留着李渊,李世民才能坐稳皇位在李世民坐稳皇位的过程中,李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就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李世民就以李渊的名义下诏,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都赐死,以绝后患。
等他被立为太子后,李渊被迫下诏“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使得李世民能够名正言顺地执掌朝政,因为有李渊这个皇帝在,才没有人敢质疑李世民。
随后,李世民便开始清理朝堂,忠于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大臣大多被赶出朝堂,朝堂上尽是李世民的人。

在彻底控制了朝堂后,李世民开始对地方上的人员任用进行调整。
他先后撤销了幽州大都督府,废除了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大行台。又设置洺州都督府和益州都督府。
很显然,被撤销、废除的都是李建成、李元吉在地方上的势力。而他信设置的机构,都是安插的自己人,以便加强其对关键地区的控制。
如果没有李渊这个皇帝在,李世民很难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完成这些变动。

至此,李世民才可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而李渊这个皇帝只能乖乖禅让皇位。
此外,如果李世民当初杀了李渊,那么他继位也就失去了合法性。看看朱棣,因为继位缺乏合法性,为此他做了多少努力来弥补?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留着李渊才是明智之举。
留着李渊,对于李世民的名声至关重要李世民不惜费了这么多心机和手段坐上皇位,就是奔着当“千古一帝”去的,因此名声对于李世民来说比生命还重要。

其实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还一直犹豫不决。他实在是不愿意背负“手足相残”的骂名。
要不是他得到消息,李建成准备对他出手了,他不得不先下手为强,估计都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
别看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被世人传为佳话,你真的以为李世民很喜欢魏征这样的谏臣吗?
谁没事喜欢有人整天指出自己这里、那里不对的?没人喜欢,因为这不符合人性。

事实上,魏征去世后发生了一件事,暴露了李世民真正的想法。
魏征生前,每次进谏完,都会把自己进谏的奏章拿去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
李世民来到魏征的墓前,一气之下,将墓碑推倒。这还不解气,他又取消了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征之子魏叔玉的婚约。
为啥?因为在李世民看来,这魏征明显是在和自己争夺名声,魏征想要以自己为垫脚石,来成就他的身后名。

李世民最看重的就是名声,魏征怎么指责他,他都无所谓,唯独和他争夺名声,他是一点都忍不了。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这人是多么爱惜名声。
既然如此,他又怎么敢杀李渊,背负弑君、弑父的骂名呢?
别说杀李渊了。就算李渊是意外死亡,估计所有人都要怀疑是李世民干的。所以李世民反倒是最希望李渊长命百岁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特意为李渊修建永安宫,供李渊避暑的原因。他是真的希望李渊多活几年。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当皇帝是真的没意思。尤其是当李世民这样的皇帝,难度超乎想象,要算计、提防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与其这样,不如做个普通人。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小富即安,反倒比李世民逍遥不少。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