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临终前,看了一眼爱妃,叹气道:太美了,赐死吧

青文评过去 2025-04-07 08:22:42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重病不起,其宠妃钩戈夫人一直在一旁默默服侍。

汉武帝望着这位年轻的宠妃,充满了依依不舍,他沉默了许久,好像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突然下令道:“来人呀,给我把钩戈夫人拖出去斩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要知道,这钩戈夫人可是汉武帝最得宠的妃子。而且她为了照顾汉武帝,好几天没合拢眼睛了,为何汉武帝不仅不重赏,反而要将其处死呢?

但是汉武帝晚年性情古怪,喜怒无常,不仅他身边的近侍经常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被处罚、处死,就连朝廷重臣,甚至汉武帝的儿子,都是说杀就杀。

侍卫同情地看了一眼钩戈夫人,就将其往外面拖。

钩戈夫人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汉武帝,只得一个劲地大喊“冤枉”。可惜汉武帝已经闭上了双眼,对此无动于衷。

就这样,这位汉武帝最喜欢的宠妃香消玉殒。

事实证明,汉武帝这么做有着他的“深谋远虑”。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他万万没想到他这么做反倒是便宜了别人,他的“深谋远虑”也成了笑话。

“皇后必须死”的魔咒

对于钩戈夫人的死,在一些人看来是迟早的事情。

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在汉武帝的后宫存在着一个“魔咒”:汉武帝的皇后都没什么好下场。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陈阿娇。这陈阿娇乃是汉武帝的姑姑馆陶长公主之女,也就是汉武帝的表妹。

据说汉武帝年幼的时候就对陈阿娇一见钟情,当时,他去馆陶长公主府上玩耍。馆陶长公主故意逗汉武帝,问他想要娶谁当老婆。

汉武帝指着不远处的陈阿娇说道:“我想娶表妹这样的女子。”

说完了汉武帝还不忘补充道:“如果能娶到阿娇,我一定要用金子打造一间屋子,然后将她藏在里面,绝不让其他人看到。”

馆陶长公主闻言,打定主意要将女儿嫁给汉武帝,于是全力帮助他争夺皇位。

而这个故事也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按理说,汉武帝和陈阿娇也算是郎才女貌,婚姻应该很幸福美满才对。但是长大后的陈阿娇变得十分刁蛮任性。她仗着汉武帝是靠自己母亲才坐上皇位的,在后宫肆意妄为,甚至还经常顶撞汉武帝。

久而久之,陈阿娇将汉武帝对她的爱意消磨得荡然无存。汉武帝转而开始宠信卫子夫。

陈阿娇得知此事,竟然派人对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下手,想要借此恐吓卫子夫。卫青在同僚的帮助下逃过一劫,而汉武帝也对陈阿娇忍无可忍,不仅废掉了他的皇后之位,更是将其幽禁至死。其下场可谓是十分凄凉。

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正是大名鼎鼎的卫子夫。

卫子夫原本就很得宠。再加上她的弟弟卫青、侄子霍去病屡立战功,被人们称作大汉的“帝国双璧”,卫子夫就更加得宠了。

卫子夫也因此被册立为皇后,他的儿子刘据则被立为太子。

可惜随着卫青、霍去病先后去世,加上卫子夫容颜不在,汉武帝逐渐开始疏远卫子夫。

后来在“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被江充逼反,而卫子夫为了帮助儿子,将皇后的玺绶借出,帮助刘据调兵。

事后,刘据的叛乱被平息,刘据自缢而亡。汉武帝废掉了卫子夫的皇后身份,卫子夫知道汉武帝不会放过自己的,干脆选择了自尽。

刘据去世后,太子之位空悬。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不在了,因此立储之事刻不容缓。

可惜汉武帝的几个儿子都不让他省心,要么是不学无术,要么就是野心勃勃,窥视皇位。最后选来选去,汉武帝选中了少不更事的刘弗陵,也就是钩戈夫人的儿子。

儿子被立为太子,在所有人看来,这皇后之位迟早是钩戈夫人的。钩戈夫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才在汉武帝重病期间殷勤地服侍左右,就是想换来汉武帝的册封诏书。

钩戈夫人没想到的是,准皇后也是皇后,一样逃脱不了“皇后必须死”的魔咒。他没等来册封皇后的诏书,反而被汉武帝赐死。

她到死都想不明白,她到底哪里得罪了汉武帝,为何会落得如此结果。

汉武帝的顾虑

直到钩戈夫人去世有一阵子,汉武帝的一个心腹近侍趁着汉武帝心情不错,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陛下,钩戈夫人虽然死不足惜。但是他毕竟是太子的亲生母亲,陛下赐死钩戈夫人,岂不是让太子没了娘。她到底犯了什么错?以至于让陛下毫不顾忌太子的感受,将其赐死。”

汉武帝看了那人一眼,并未动怒:“你小子跟了我这么多年,怎么就没点长进?留下钩戈夫人,你是想重蹈吕后、窦太后和王太后的覆辙吗?”

说起这三位太后,那都是外戚专权的代表。

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把持了朝廷大权。

刘邦在世的时候,吕后就已经在朝堂上安插人手。等到刘邦去世,朝堂上已经遍布吕后的人。至于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受到吕后的排挤。

像陈平、曹参这种元老重臣,都选择整天饮酒作乐,不问世事,来方吕后放下戒心,以图保全性命。至于其他的大臣,日子就更惨了。

相较于朝臣,刘姓宗室的日子就更惨了,尤其是刘邦的几个儿子,都死于吕后手中。

和汉惠帝争夺太子之位的刘如意,被吕后派人灌下毒酒。刘恢被吕后逼死,刘友被吕后幽禁而亡。燕王刘建去世后,吕后干脆随便找个理由将其子嗣处死。

同时,吕后大肆分封自己的族人,朝廷大权完全掌握在吕氏一族手中。

至于汉惠帝这个名义上的皇帝,直接被吕后架空,整天无事可做。

再来说说窦太后和王太后。

窦太后是汉景帝的母亲,也就是汉武帝的祖母。而王太后则是汉武帝的生母。

汉景帝继位后,窦太后就开始时不时地干预朝政。

窦太后的孙子,临江王刘荣触犯律法,汉景帝派中尉郅都处理此事。结果刘荣知道自己闯下大祸,选择了自尽。

这下窦太后不乐意了,她认定是郅都害死了自己的孙子,便要求汉景帝严惩郅都。汉景帝为了保护忠臣,便将郅都调离京师,让他到雁门去防范匈奴。

郅都与匈奴作战勇猛,多次击退匈奴军队。匈奴人拿他没办法,就派人去长安散布郅都的谣言,说他暗中投靠了匈奴。

这下给了窦太后理由,在她的强烈要求下,郅都被赐死。

此外,窦太后宠爱小儿子梁王刘武。在汉武帝被立为太子之前,窦太后曾多次要求汉景帝立刘武为储君。

等到汉武帝继位,窦太后不仅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当时汉武帝年幼,窦太后大力扶植自家族人在朝廷为官。汉武帝想要重用儒生,此举也遭到窦太后的反对。在窦太后的强烈要求下,汉武帝只得将儒生赶出朝堂。

而王太后也有样学样,在朝堂上大肆安插自家族人。

此时的大汉朝堂直接被窦、王两大外戚势力给瓜分了。至于汉武帝,纯粹是个摆设,什么也做不了。

可以说,汉朝没有哪位皇帝比汉武帝更了解外戚干政的危害。如果刘弗陵早已长大成人也就算了,可惜他太年幼了。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外戚干政,汉武帝才决定先下手为强,赐死钩戈夫人。

那位汉武帝的近侍闻言,立刻明白了汉武帝的用意,也就不再提起此事。

世事难料,汉武帝的算计反而为他人做了嫁衣

虽然汉武帝的“深谋远虑”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怎么也想不到,此举反而为他人做了嫁衣。

汉武帝在临终之际,下诏让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和霍光辅佐太子刘佛陵。几日后,汉武帝便病逝了。

刘弗陵继位的时候年仅八岁,少不更事,根本无法处理朝政。因此朝廷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四大辅政大臣决断。

一开始,四位辅政大臣之间还算和睦,四人齐心协力,辅佐刘弗陵。但是慢慢地,有些人就开始打起了小心思。

导火索是金日磾的病逝,金日磾是四位辅政大臣中对汉武帝最忠心的。他为了汉武帝可以至生死于度外。

可以说,只要有金日磾在,其他人即使有小心思,也只能藏着掖着。毕竟,金日磾是真的会和他们拼命的。

然而金日磾一死,朝局便开始失控了。霍光成功排挤了上官桀和桑弘羊。而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田千秋也不敢与霍光抗衡。于是霍光顺利把持了朝政。

汉昭帝刘弗陵在位时期,霍光还算收敛。毕竟他是看着刘弗陵长大的,二人私交不错,而且刘弗陵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家长辈一样。加上汉武帝有恩于霍光,所以霍光还算谨守臣子的本分。

但是当汉宣帝继位的时候,情况完全不一样了。这汉宣帝是靠着霍光的拥立才得以上位的。加上二人没啥感情,霍光又已经尾大不掉。所以霍光对待汉宣帝的态度,就像曹操对待汉献帝一样。

可以说,霍光就是西汉时期的曹操。

汉宣帝这个皇帝在霍光面前只能唯唯诺诺。后来皇后许平君的死也和霍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平君死后,霍光的女儿霍成君成为了皇后,汉宣帝明知其中有蹊跷,但是却敢怒不敢言。

直到霍光去世,他才敢展开对霍家的清算。

虽然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被后人冠以“昭宣中兴”的美誉,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皇帝形同虚设,一切都是霍光说了算。

而这一切,都是汉武帝赐死钩戈夫人导致的。汉武帝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参考资料:

《史记》

0 阅读:15
青文评过去

青文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