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融合”日益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关注重点,无论是创新育人方式,还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都有赖于跨学科课程融合新样态。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于6月11日开展主题为“‘融’之有道,‘合’而精彩”的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实施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由摄山星城小学教科室主任孙欣主持,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研训处周荣婷主任、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李六扣主任、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管理处陈树强老师、摄山星城小学谢霞副校长、摄山星城小学俞红副校长及职初五年内教师全程参与。
课例展示
学科联动 素养生长
首先,丁灿老师和张可欣老师共同为天佐五(2)班学生带来《“字”从遇见你》语文+美术的学科融合课。同学们对汉字非常感兴趣,分别从“家”“国”“梦”三个字为例,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隶书的字体特点,以及楷书四大家临摹、特点与作品的角度,为我们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报告。丁老师借由学生对颜体字的高昂兴趣,实时点拨,将《颜勤礼碑》和《祭侄文稿》对比,体会颜氏家族为国奉献的情怀,从“汉字之源”“汉字之奇”的角度串联起“家国梦”的情怀。
张老师带领孩子感受“汉字之美”,以传达“家国梦”为大情境贯穿整节课,尽情感受设计联想的魅力。课上,张老师以小游戏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和家相关元素巧妙替换笔画,感受“家”字的韵味。之后,从小家到大家,灵活运用字意联想的方法,师生共同为“国”变了变样貌,让学生知道不仅可以用绘画方式,还可以运用剪贴和美化汉字。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家国梦创作出一幅幅饱含深意的作品。最后,通过自评、他评等形式多样的点评方式,为汉字注入了新的生命与内涵。本节课使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字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家国情怀。
接着,孙琪老师将语文和音乐相结合,执教《暮江吟》。孙老师将课主要分为了四个板块,导入部分由作者白居易的诗句引入新课,简洁明快。第二板块重点在于读通,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了趣,在音乐的带动下读出欢乐的节奏。在品析古诗时,配乐朗读,烘托意境,增加诗歌语言的张力,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唱诗环节,多种形式,个人唱、小组唱、男女生唱、合唱等,用孩子们乐在其中的表现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一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的魅力。
沙龙研讨
学科融合 共话阅读
工作七年的语文教师李彩萍、工作六年的语文教师孙琪、工作四年的美术教师张可欣、工作三年的语文教师丁灿及工作两年的数学教师林飞宇在主持人孙欣主任的组织下,围绕“跨学科视角下的阅读融合课堂”展开,共同研讨如何在跨学科融合中提升教师素养、学生素养。孙主任介绍了摄小依托市前瞻性项目和省规划课题,从阅读出发,链接不同学科,点亮摄小教师课堂品牌。丁灿老师及张可欣老师联系本次课例展示的准备过程,交流此次阅读融合教学设计的环节及意图。孙琪老师依据此次课例的教学设计谈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赋予音乐的形式与美感。林飞宇老师从近阶段职初教师共读书目出发,谈阅读感受以及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增添跨学科元素。李彩萍老师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等语文学习实践出发,谈论如何确定学习主题,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
点评课例
守正创新 遇见成长
沙龙研讨完,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处周荣婷主任对两节课例进行评课。周主任从关键词“遇见”来评课,她认为这两节课做到了守正与创新的碰撞。
首先,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无论从现场孩子、老师的穿着还是今天课的选题,都让我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去研究汉字,吟唱古诗,读诗识人,培植家国情怀。老师们用心去做跨学科融合课,用情去落实学科育人,跨出去,迈回来,彰显学科特质,呈现学科本位,符合学科课标。
其次,是用现在的知识建构未来的能力。课堂上学生的有序展示,体现了教师课前的充分指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平时的课堂上给学生以尊重、理解,给予儿童学习的支持,就能够收获孩子们反馈来的惊喜。由汉字的起源到对汉字进行创新创造,培养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周主任提出“活跃语文”,“活”有两层,一是课堂上的灵动与活泼;二是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相信课的背后,不是一个一个突然的灵感,更多的可能是一种长期的积淀与思考。希望老师们能够转变观念,真正做到学科育人。
活动总结
潜心钻研 不断蜕变
活动最后,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李六扣主任做总结。李主任引用袁枚的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来肯定摄山星城小学从领导到老师专业发展的传承。此外,李主任提出不仅要为职初教师搭架子、铺路子,更要让他们学会压担子,抓住机遇去多做一点事,多一些成长。
摄山星城小学谢霞副校长回应对职初教师成长的关注,给予职初教师展示的机会。同时点赞上课老师及背后的团队,不断磨课、蜕变、长进,点赞沙龙研讨的老师,真正静下心研究跨学科,不断打磨自己,落实学科育人。勉励职初教师“人生不管有没有观众,我们都要精彩绽放。”
结束语
一场跨学科的融合实践,必然承载一场多学科的融合教研。这样的跨学科活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多学科协同教学能力。相信在求索的路上,老师们会带着思考和力量,蓄势迭代,意气风发,在职初教师校本研修中继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