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三岁时就能熟练使用母语
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
和至少七年中高等教育的人
你永远不会想到
当你四六级已经过了许多年
甚至试图猛加第N种语言点的时候
卡在你青年和文化青年身份之间最大的鸿沟
竟然是《现代汉语词典》
这本人手至少一本的红色大宝贝儿
看守着你文化水平的底线
某种程度上也牢牢紧锁着上线
毕竟,在《现汉》面前
人人都可能是“文盲”
不信的话,就跟着文字君来看看~
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中学语文学得不好
而是有些灯下黑的错误真是十分猥琐
就像你可能怀疑
从未见过面的二大爷的身份
却不会想到要跟你爸做亲子鉴定一样
有些词,根本想不到它是错的好吗?!
请问:这三句话究竟有几个错?
点击切换查看答案
还有,“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还满意”
属于褒义,不能用来形容中国男足
对了不要骄傲,错了不要傻眼
因为这些玩意儿不光我们会错
连整天跟文字打交道的新闻媒体
都会偶尔闪了腰
/《咬文嚼字》/
比如这个“庚续”和“赓续”的问题
不但上了《咬文嚼字》2021年的
“十大语文差错”榜
连输入法都会主动纠音
网络小说和影视剧更是重灾区
网文作者可能是把点儿都加到了手速上
有些词or成语
从“外表形状”上乍一看用得没问题
但人家的“里子”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
比如这个九曲回肠↓
而转到影视剧这边
都市情感剧和古装言情剧就算了
连历史类主旋律大戏都会栽坑里
像这个“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的问题
可谓源远流长
从《三国演义》到《觉醒年代》
错得一脉相承
(ps:失之偏颇是对的)
还有“领衔主演”这个问题
不知道是因为彰显番位还是分片酬档次
现在随便打开一个剧
片头“主演”都能泛滥出N个组别
但无论你有几组主演,分别是什么花色
所谓领衔主演,它只能有一个
有些暂时性的“文盲”是网上冲浪导致的
比如,无论是看多了
“一大波僵尸向你涌来”的中老年选手
还“反手一波666”的小年轻
大概率都不会想起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上
此时的量词应该是“拨”
还有悲催这个词
论坛时代大家打的应该都是“悲摧”
因为它的长相仿佛让情绪显得更激烈
事实上它还真的更激烈一点
但只能形容无限大的悲伤
我们常说的倒霉
应该是这个显得“扣扣搜搜”的悲催
此时是不不是有感到懵逼?
啊对不起,应该是——蒙逼
因为一般来讲
蒙是状态层面的
而懵是实事意义上的
哦对了,懵是三声
一般来讲常跟文字打交道的职业
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长得不顺眼的词不一定错
还有可能是推荐用法
有一种难过,叫“推荐用法”PTSD
这就像一个热爱流氓慕斯的文字君
第一次得知榴莲的推荐用法是榴梿
而芒果的推荐用法是杧果时一样
看见这四个字
就油然而生一种会呼吸的痛
此外还有水果家族里的杨桃
它的推荐用法应该是——阳桃
而这种明明是一个意思
但它的推荐用法长得妈都不认识的心塞
遍布《现汉》,比如分和份:
“我是部落的一fèn子”
“我是你爷爷辈fèn比你大”
“我此时依然保持一fēn清醒”中的fen
推荐用法都是“分”而不是“份”
唯一的例外是股fèn的fèn
是份不是分
可惜你又没有对吧
行走在中华大地上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
不光是学了十几年的汉语不会写
从小开始学的普通话你也不一定会说
比如,可以轻易制裁南方人的儿化音
和可以轻易瓦解全国人民的轻声
如果真的按普通话手册上的发音标准
前者会让你发现全民皆为北京人
而后者会让你忘了舌头咋长的
打开《普通话水平测试手册》
你会发现一些平常读起来
没障碍的词它出现障碍了
比如:小熊、果冻、红包
这三个词都是儿化音,来跟我念:
“小熊儿给自个儿包果冻儿红包儿”
此外还有折磨人的轻声
比如:爱人(ren)、胡琴(qin)
世故(gu)…
这种平常带着音调读没啥问题
轻声起来反而不认识的词
不信来试试:“世故的爱人弹胡琴”
是不是感觉念完之后
连脖子带舌头都坐上了三蹦子
整个人嘣嘣的
这两者叠buff的话杀伤力更大
比如——胡同这个词
到底是轻声还是儿化音?
此外,还有些历史因素
也会让情况变得不可控
这主要出现在一些人名和地名的问题上
像“洪洞县”的“洞”(tóng)
“六安”的“六”(lù)
“十里堡”“马家堡”的“堡”(pù)
“水碓子”的“碓”(duì)…都是《现汉》按照“从俗性”原则
开的专属“绿色通道”
可惜的是如果你不知道某个字作地名时
拥有唯一性的异读特权
很容易一秒暴露外地人的身份
面对地名的时候
就算词典上暂时没有这个读音
老乡的读法也不算错
因为,谁知道哪天字典就改了呢?
比如“乐亭”的“乐”
《现汉》第五版还没有lào这个音
第六版就加上了
除地名外在《现汉》面前
人名也是有特权的
尤其是名人,比如贾平凹(wā)
但更多的是因为漫长的时间
而出现歧义的情况
比如陈寅恪的恪字,念kè还是念què
长久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
当年的文化人认为应该念què
而有人认为应该按客家话念kè(ko)
然而这种情况追根溯源
可能还要怪陈先生自己:
在那个白话文还未完全规范的年代
他自己咋念咋写的时候都有
在这一点上
名人科普也有科普错的
比如之前董卿说老舍的舍读四声
而事实上,综合种种历史因素
学界大多数观点认为依然该是三声
跟我念——老舍(shě)
多说一句,写法上也有类似情况
像瓷器的瓷虽然早就
被《现汉》钦定为推荐用法
但老北京人不灭的信念
还是使北京地图被迫保留了
“磁器口”这个娘不爱的孩子
人名写法同理
比如关于钱钟书和钱锺书的争执
好在,在各路大能的坚持下
鍾字在2013年被成功“平反”
被《通用规范汉字表》确定为
规范字(之前是异体字)
免于流落历史的命运
众所周知比之已经被封印在
各项材料和说明书上的拉丁语
汉语是一门仍然在进化的语言
而且进化速度还不慢
《现汉》作为一本汉语言通用工具书
得赶得上时代
虽然在“从音,从简,从俗”的原则之下
《现汉》变得更切合我们的习惯
但仍有很多人觉得
这种修改过于“下沉”
属于劣币驱逐良币
其实不光我们这么想
大佬们也一样每一次改版
都意味着语言协会大能们的一次“群雄逐鹿”
为了解决掉一个字or留下一个词
大佬们可能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有人能砸出红宝书
而这种纷争的主旨一般是两个:
如何保持汉语的文化底色
以及如何提升汉语(和普通话)的普及度
而比起前者后者才是隐藏在
变化背后的本质——降低文化的门槛
让更多人脱盲才是基础文化工作
更重要的目的
在这个前提下《现汉》的“朝三暮四”
仿佛是有情可原
但是吧就算我们这也不认识那也不认识
看见阳桃和杧果还以为是新鲜物种
但也没必要做个《现汉》原教旨主义者
因为没人知道当一个词被大家错多了之后
它会不会哪天就变了
总之,翻完一遍《现汉》文化水平倒退十年
对得起语文老师这件事
显得更可望而不可及了
哦不对,是可望而不可即
以上内容画重点
还有“huà重点”的huà
不是瞎划拉的划,而是画画的画
记住了吗?画重点啊!
想必十八岁时张口就来的百首古诗词 已经奠定了你的文学基础 但如今二十八岁的你 却还因分不清《现汉》里的字词 在与人交锋临场发挥的中途 被人怼“文盲”的时候会突然明白 岁月不仅带走了你的青春 还有曾经闻名一时的“文学达人”标签
当大多数人沉浸在短视频与搞笑段子
带来的实时满足时
你痛定思痛决心追回昔日的文学高度
为了帮你全面深度专业的在朋友中脱颖而出!
人民阅读的各类金句收入囊中
在键盘输入 「人民阅读」 等关键词摸一摸狗头各类金句立刻送上
在键盘上就能轻松遨游在
人民日报高质量文稿的字里行间
把金句运用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精炼挑选,表达分类
还在等什么!快来摸摸汪仔试试吧~
接下来,就到了文字君的福利环节! 在本文留言区留下 #你最喜欢的AI帮写人民日报文案# 或#你有什么读错字的尴尬经历吗?# (仅限于这两个话题哦) 文字君将为 点赞数前三 的小伙伴 免费送上 「字媒体周边」 一份! 留言时间截止至 2022年4月26日中午12点 拼手速的时候到啦 赶快喊上小伙伴们一起来参加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字媒体日刊之《现汉“文盲”图鉴》-
策划丨顾清如+likely
撰文丨likely
编辑制图丨顾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