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瓷器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如今更成为全世界家家户户离不开的日用器皿。
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名片之一,瓷器甚至在英文中的拼写都与“中国”是同一个单词。
瓷器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洗礼,在其独特的艺术气质之下,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宋代社会海晏河清、民殷国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大高峰,同时也是古代瓷文化发展的巅峰。
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名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集简朴实用与美学享受于一身的特点,更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取向,是中国文明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诞生与发展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陶瓷故乡”,陶瓷就像茶叶、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一样,早在几千年前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大约在70万年前的远古社会,当人们还在钻木取火、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制作陶器的基本方法。
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晾干后的泥巴用火一烧,就会变得十分坚硬,可以用来盛放食物和水,这便是陶瓷工艺诞生的由来。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拂晓时辰,夏商周三朝的青铜器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陶器的制作工艺与应用范围也突破了过去的限制。
由于青铜器制作成本太高,只能作为贵族专利被少数人享用,普通老百姓日常所用的仍是陶器。
得益于制陶工艺的进步,各种彩釉硬陶纷纷涌现,颜色以青、绿、黄、褐、灰为主。陶器的用途也不再局限于盛放食物,逐渐拓宽到建筑、殡葬、祭祀等多个领域。
秦汉两代,统治者大都热衷于建造庞大华丽的房屋宫殿,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等,都代表了当时最高超的建筑学水准。
这一时期,陶器大都作为建筑材料出现,以解决木料不易久存的缺陷。
虽然经过兵火摧残,这些雄伟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从考古出土的瓦当、汉砖等文物当中,仍可窥见这些建筑群昔日的惊人规模。
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质的飞跃,瓷器烧制进入一段高速发展期,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等新式瓷器成为官宦人家的新宠。
唐朝的陶瓷水平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专门烧瓷制瓷的官窑私窑,釉料使用趋于成熟,火烧温度最高超过一千摄氏度。
这一阶段制出的瓷器质白坚硬、近乎透明,已经与粗糙的陶器呈现出肉眼可见的区别,所以后世多将唐朝划分为中国古代陶器时代与瓷器时代的分水岭。
两宋社会,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达到全盛,著名的瓷窑遍布大江南北,且每一家制出的瓷器都独具特色,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由于海陆贸易的繁荣,宋朝社会的经济发展迅速,几乎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水涨船高。
这一时期的瓷器已经完全摆脱了实用的范畴,而是作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为后世陶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陶瓷的美学特征宋太祖赵匡胤在创立宋朝之前,曾经是五代十国年间后周的一员大将。
经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统治者一举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并在短短数年内统一了全国。
由于深知武人掌权的弊端,宋太祖开国之初就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经济上则采取轻徭薄赋的方针,使宋初的国力迅速从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中恢复过来。
两宋社会整体上看,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市民阶级开始觉醒,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格局。
儒学和佛教的地位今非昔比,反倒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道教思想开始崛起,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在哲学领域的主流选择。
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大幅提升,普遍追求沉稳内敛、道法自然的超然境界。
与此同时,宋朝的陶瓷制造工艺也取得了大量革新,不论是制作效率,还是成品质量,都不是此前任何一个朝代可以比拟的。
宽松的市场环境,为宋朝陶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程朱理学和道教思想的兴盛,则如同最佳的精神养料,在潜移默化之中融入到制瓷这个行业,对宋朝瓷制品的审美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仿生意蕴美
艺术范畴的“仿生”一词,是指将自然界中的某种动植物造型,刻画进艺术作品中。
其实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的制瓷工匠们就已经熟练掌握了仿生的技巧,但是在两宋年间,这一技术又获得了新的突破。
宋瓷仿生绝非照葫芦画瓢,而是选取整个事物中最生动优美的一部分进行模仿,是对美的一种抽象和概括。
随着佛教在我国境内的深入传播,莲花逐渐成为瓷器艺术品中的常客,尤其是汝窑出产的莲花瓷器,蕴含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寓意,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青睐。
又如家喻户晓的名作天青葫芦瓶,上小下大呈黄金比例,将一只野生葫芦的形象打磨得浑然天成,寄托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堪称宋代瓷器美学的典范。
(二)形制典范美
任何一门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人们就会总结出一些受到普遍认可的理念和眼光,以此作为评价优劣高下的审美标准。
与前朝相比,宋代的陶瓷工艺尤其讲究形制的典范之美,或小口短颈,或丰身瘦底,或圆润自然,或挺拔刚劲,不同的瓷器作品风格明显,放在一起品鉴令人趣味盎然。
较为典型的有专门用来插花的梅瓶、龙泉窑的葫芦瓶、均窑的胆瓶等等,每一件都由经验丰富、心灵手巧的匠师们精雕细琢而成,烧制出来的作品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形态。
其形制规范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可,更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行业典范。
宋代陶瓷美学中的“道法自然”思想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宋朝中央就把道教思想拔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推崇备至。
随着市民阶级的崛起,程朱理学异军突起,与道教思想并列为两宋最重要的两大治国思想。
这两种思想的盛行,不仅催生出大量令人神往的山水画作,也为陶瓷界树立了简约、自然、典雅的基本审美取向。
纵览两宋时期著名的陶瓷作品,很少看到方圆规矩的菱形几何图形,色彩太过丰富艳丽的也比较罕见。
宋初民间流行一种酱釉小口瓶,整体造型自然典雅,里里外外没有任何艳丽的花纹,但一眼看上去十分顺眼,仿佛它并不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而是一件大自然孕育出来的宝物。
无论何种视觉艺术,都是由色彩、造型和纹饰三大块有机结合的结果,瓷器艺术也不例外。
与书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彩釉是陶瓷工艺独有的语言形式,其特殊的色彩和肌理效果,为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无论是单色釉还是花釉,宋瓷的釉饰风格都呈现出明显的自然美。
宋瓷中釉色的名字十分考究,大都与自然界中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紫霞红日、皓月繁星等元素挂钩。
比较常见的如“天青”“月白”“玫瑰红”“葡萄紫”“鹧鸪斑”等。
透过这些生动形象比喻不难窥见,宋代工匠们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格外重视运用釉色展现瓷器的自然之美,力求达到人工上色与自然审美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青花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其开头两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即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宋代青釉瓷的独特魅力。
凭借其朴素淡雅的色调,青釉瓷是宋代人普遍喜爱的瓷器,也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
虽然早在唐朝时,工匠们在烧制青釉瓷时就力求贴近玉的质感,但受限于当时落后的石灰釉工艺,无论匠人们怎样用心,最终的成品总免不了一种廉价的玻璃感。
到了宋代,瓷器制釉的方法有了新的改良,使用石灰釉、石灰碱釉相结合的材料,并采取多次素烧胎体、多次施釉的手段增加釉层厚度。
最终制成的瓷器温润通透、柔和含蓄,十分接近玉的观感和手感。
这种厚釉装饰的风格,最大限度发挥了陶瓷工艺厚重深沉、古典典雅的艺术风格,为后世久久传承沿用。
作为从儒家思想发展出来的分支,程朱理学在提倡传统纲常教导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与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结合,形成了维护宋朝统治的主要思想。
在程朱理学的学说当中,往往用神话故事告诫世人修德自省,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宋代瓷器取其精义,大都追求一种返璞归真、自然祥和的美学观念。
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宋代在绘画和书法这两大艺术领域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陶瓷工艺注入了新的元素。
各地瓷窑在烧制瓷器时,往往将名家的书画作品绘到瓶身上,以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总体而言,不论从实用角度出发,还是论材料、造型、装饰、意境,宋代陶瓷都与道家思想及程朱理学完美融合,达到了“道器合一”的至臻境界。
结语:
宋代陶瓷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发展的巅峰,在总结前人心血智慧的基础之上,融入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程朱理学思想,发展出自身旗帜鲜明的风格。
结合两宋社会的时代背景,这样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品的诞生,既反映了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也是中华传统美学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参考资料:
《道与艺术》
《东方艺术与美学》
《中国工艺美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