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还好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个曾经在你怀里咿呀学语的孩子,如今已悄然长大。
他/她变得沉默寡言,房门紧闭,你是否感到困惑、焦虑,甚至隐隐作痛?
你或许会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孩子不再爱我了?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自体的发展,是一场从“融合”到“独立”的漫长旅程。
孩子与父母的疏离,不是爱的消逝,而是一场“精神断乳”的开始。
当你学会理解孩子内心的挣扎与渴望,静下心来倾听那沉默背后的声音,就会发现:
生命中最珍贵的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风雨中独自绽放的坚韧与勇气。
01
请理解他/她,别苛责。
有句话说得无奈却真实:我们总是渴望被理解,却又害怕被看穿。
面对一个日益沉默的孩子,我们总是容易心生焦虑,理智上知道要尊重,情感上又难以放手。
可惜,不断追问、试图掌控,注定会让孩子的心门关得更紧。
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被“镜映”。
小时候: 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的肯定和赞美,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青春期: 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纠正”。他们渴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感受、想法,哪怕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叛逆的。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他/她真正想表达的可能是“我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我感到很痛苦”。
如果你只是简单粗暴地回应“不行,必须去!”,孩子会觉得你不懂他/她,自然会选择沉默。
但如果你能尝试共情,说一句“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告诉妈妈/爸爸,也许我们能一起想办法”,孩子或许会慢慢敞开心扉。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
“足够好的母亲,不是完美的母亲,而是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恰当回应的母亲。”
渴望亲子关系的和谐是一种美好愿景,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本质上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很多时候,沉默并非坏事,只是说明孩子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期,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探索。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焦虑中迷失自己,更不会为了所谓的“亲密”而强迫孩子,甚至伤害孩子。
想起我特别欣赏的一位母亲,她在面对女儿的青春期叛逆时,选择了理解和尊重。
当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时,她没有破门而入,而是在门缝里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可能不想说话,没关系,妈妈就在这里,如果你需要我,随时可以来找我。”
正是这份理解和包容,让女儿最终走出了困境,与母亲建立了更深厚的信任和连接。
生命短暂,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要留给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至于那些让你焦虑不安的关系,那些让你患得患失的担忧,不妨放手让它去吧。
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不是孩子不够听话,而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孩子。
亲爱的父母,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属于他/她的世界里,他/她永远是主角。
尊重他/她的节奏,理解他/她的感受,你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这个世界。
02
请支持他/她,别控制。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
你是不是常常如此:
明明孩子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忍不住担心他/她不够优秀,对未来稍有迷茫便心生焦虑;
明明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只要偶尔犯了一点小错误,便又开始忍不住批评指责……
其实,焦虑只是表象,真相在于,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放手。
你以为,只有时刻关注孩子、督促孩子,才能让他/她少走弯路,拥有更好的未来。
却不知道,过度控制,就像给孩子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让孩子无法自由呼吸,更无法展翅高飞。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认为,孩子需要将父母视为“理想化客体”。
小时候: 父母是全能的超人,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青春期: 孩子开始看到父母的局限性,这是一个痛苦但必要的过程。
他们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质疑父母的价值观,这其实是在尝试建立一个更独立、更真实的自我。
如果父母仍然试图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控制,孩子会感到窒息,甚至会用更激烈的方式来反抗。
余华写道:“成长,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其实,很多事情本身并不复杂,是我们想得太复杂,才让自己和孩子都痛苦不堪。
只要你懂转念,把目光从孩子身上收回来,用以关注自己的成长,那些困扰你的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在看电视剧《小欢喜》时,被剧中的几位母亲深深触动。
她们也曾焦虑、迷茫,甚至与孩子产生激烈的冲突。
但最终,她们都学会了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梦想。
什么是父母最大的成熟?
看到一句很棒的回答:
“真正的智慧是接纳,外不起分别,内不生对立,不与孩子斗,不与自己争,不和命运闹别扭。”
人生总有遗憾,懂得放手,方得自在。
亲爱的父母,是时候该停止无谓的担忧和控制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信任,用坦然从容的姿态,去陪伴孩子走过这段特殊的旅程。
03
请陪伴他/她,别缺席。
“我希望我的爸爸/妈妈,能够像朋友一样,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很多孩子的心里,都藏着这样一份渴望。
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支持。
他们渴望父母的理解,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平等尊重的交流。
可这种渴望听起来简单,实则却很容易被忽视。
因为这种想法的产生,往往意味着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权威,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孪生需求”。
孪生需求: 指的是渴望与他人建立一种“我们很像”、“我们是一类人”的连接感。这种连接不是基于崇拜或依赖,而是基于平等、共鸣和理解。
青春期: 孩子渴望在父母身上找到“同类”的感觉,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哪怕这些感受和想法是负面的、不被社会认可的。
如果父母总是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对孩子进行说教、评判,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自然会关闭沟通的渠道。
但如果父母能够放下姿态,与孩子分享自己相似的经历、感受,甚至暴露自己的脆弱和困惑时,孩子会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长久的亲子关系,必然源于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和改造。
亲爱的父母,我想送你卡尔·罗杰斯的一句话: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真正的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陪伴,是支持,是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请从现在起,放下焦虑,学会倾听,试着理解孩子沉默背后的声音。
你若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也就拥有了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风暴最强大的力量。
▽
苏芮在《牵手》中唱道: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与我们沟通,而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没有理解他/她的需求。
所以,理解先于爱,陪伴胜于说教。
今天是情人节,是我们与恋人最美好的纪念,而孩子作为爱情的结晶,愿我们能在迷茫时理解孩子,在焦虑时支持孩子,在无助时陪伴孩子。
你把孩子的心捂热了,该你收获的亲密与信任,自会在水到渠成时出现。
未来还很长,但从懂得好好爱孩子的那一刻起,就是亲子关系走向和谐的开始。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