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呢?

历史有点丰 2025-04-18 13:57:56

安禄山这家伙,一开始闹得挺凶,但很快就玩完了——公元755年挑起叛乱,757年就被自己亲儿子给宰了。不过这一战,居然拖拖拉拉打了足足八年时间!

你以为主角一死故事就该结束啦?那可不对!真正让这乱世一直闹下去的,不是安禄山那个人的身体,而是他背后站着的那一大帮子出身不高但有志气的文人、镇守边疆的武将,还有那些胡人士兵。他们啊,早就把这次“起义”,搞成了一场“大换血”的大戏。

唐朝那时候咋回事?主将换来换去,士兵也败了一拨又一拨,到后来都差点要靠回纥的援军来救命了。叛军那边是豁出命去干,朝廷这边却总是掉链子,就这么拖拖拉拉,打了中国历史上最别扭的八年持久战。

【头掉了,队伍还往前冲,这不是玄幻小说,是安史之乱】

安禄山这个胖墩,自封“燕国皇上”,在755年冬天,从范阳那地儿扯旗造反了。可没想到,第二年他就被亲儿子安庆绪给干掉了。

这剧情吧,瞅来瞅去都像是该直接跳到“官军把京城抢回来,然后全国都松了口气”那块儿。但实际情况跟这剧本差远了,安禄山这家伙,说白了就是个导火索,真正把这场大乱子引爆的,是社会上憋了老久的一股子火药味儿。

这个炸药包里装有两种不同的炸药,一种名叫“冷门怒火”,另一种则叫做“世家顽疾”。

那时候,唐朝的官场简直被关陇那些大门大户牢牢把控,一点缝隙都不留。普通家庭出来的读书人,连科举考试的推荐机会都争不过人家,就更别提考上后能一步步升官发财了。

唐朝那时候的科举考试,还没用上匿名改卷这招,考官能把你家祖宗三代是种田还是经商都查个底儿掉。就说李白吧,家里是做生意的,考了好多次都没考上,半辈子过得挺落魄。反观王维,人家可是河东王氏的后代,年纪轻轻就出名了,当官也是一帆风顺。

那些被权贵门阀逼得没法喘气的读书人,没办法只能往北边跑,去找边镇的机会。于是,河北、河西还有幽州这些地儿,就成了那些出身不好但想读书做官的人的聚集地。

在安禄山掌权那会儿,有个挺重要的人叫严庄。这家伙不光是出谋划策的,还是给政权包装思想的高手。他搞了些像“五星碰头”“金土换位”之类的神秘说法,这些都被他叫做“谶纬”理论,用来给安史政权找正当理由,让大伙儿觉得他们掌权是天经地义的。

安禄山离世后,那些从底层爬起来的政治大佬们没有各奔东西,反倒是更进一步地把大权攥在了手里,让整个政权运作变得更加有条理。

安庆绪当上老大后,他把严庄提拔为御史大夫,还封他为冯翊王,让严庄掌了大权。他们俩心里都明白,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造反,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阶层大变动尝试”。

重点不在于安禄山个人有多能干,而是安史集团这个团体拥有广泛的“民众支持”。在河北、河东这些地方,老百姓把安史看作是两位英雄,就连地方上的军事头目都主动投靠了他们。

安史之乱,说到底,它并非那种突如其来的“政变”,更像是一场由寒门子弟、中层官员以及边疆的文臣武将联手发起的,对当时制度的大考验。

这可不是那种玄幻小说里讲的,“主角倒了队伍还能继续打”的荒诞事儿,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咱们身边的。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长期被压得喘不过气,这回好不容易逮到个“翻身的机会”,于是便不顾一切地往前冲。

【一口气打八仗,唐军靠嘴说赢,叛军靠手打赢】

唐朝并非不想平定叛乱,也并非缺少士兵打仗。问题在于:将领们一个接一个地上阵,却连连战败,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只要有叛军的地方,就会出现战局崩溃的情况。

756年6月份,灵宝这个地方打了一场大战,哥舒翰带着河西陇右的精锐部队跟叛军硬碰硬。没想到,还没跟叛军主力碰上,就被崔乾佑给团团围住了。一夜之间,唐军的精英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玄宗皇帝一听这消息,吓得赶紧带着人连夜跑到四川去了。

757年5月份,清渠战场上,郭子仪带着朔方、陇右、安西等地的军队,跟安守忠的叛军干了一仗。那时候,安禄山刚咽气,叛军里头乱得一团糟,按理说,唐军这边应该是占上风的。但没想到,安守忠带着叛军猛冲猛打,把唐军给打散了。这一败,朝廷没办法,只好开始大量印钱,又花大价钱请回纥的军队来帮忙。

别觉得找了帮手就能改变战场上的形势。没错,郭子仪确实靠着回纥的骑兵,在757年10月份,于陕郡那一带打败了安庆绪,拿回了两个京城。这本来该是大唐反击的风光时刻,可谁想到,没多久,唐军又“栽了跟头”。

759年2月份,邺城那场大战真是惊心动魄。唐朝那边,九个节度使带着全国能凑出来的军队,一股脑儿地去打史思明。这仗一打就是半年,几十万人把邺城围得水泄不通,没想到最后却被史思明来了个反杀,全军覆没。这事儿在史书上记载着:“邺城一役过后,唐朝算是再也拿不回河北那片地儿了。”

唐朝军事上早就乱套了:中央没钱,军队开支得靠地方分摊;大将们互相掐架,士兵训练也是一塌糊涂;打仗时还老换将军,指挥得一塌糊涂。反观叛军那边,虽然内部也有矛盾,但在战术运用和兵力调配方面,却比朝廷军队高明不少。

763年前,唐朝的军队啊,每次打仗一开始都信心满满,觉得“这仗肯定能赢”。但结果呢,往往是“打输了,只好撤退”,挺让人难堪的。

打仗可不是光靠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更不是皇上赐杯酒、祭个天就能搞定的事儿。唐军把国库都掏空了,士兵也打没了,结果还是没赢;反观叛军,占了地利,得了民心,纪律严明,就算死了两个头儿,也能挡住敌人的猛攻。这事儿啊,不是看谁厉害就能定的,而是两个势力之间的较量。

【叛军自己炸锅,朝廷捡个尾声,却种下更大祸根】

有时候历史真是挺逗的:不是你拼死拼活赢来的,而是对手自己把自己给搞垮了。

762年的时候,史思明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史朝义给害了,这下叛军那边可就算是彻底乱了套,进入了分裂阶段。这种情况在叛军里头已经不是头一遭了,之前安禄山也是被自己儿子给弄死的,史思明也是走的这个老路子。不过前两回他们还能换个头头稳住局面,这回可不行了。史朝义这家伙,在军队里一点威望都没有,也没有立下过什么战功,那些将领们就都开始各玩各的了。田承嗣、薛嵩这些人,都只顾着自己的地盘,谁的命令都不听了。

唐朝那时候已经快要不行了,大将们一个接一个地去世,可史朝义却愣是把叛军给整合成了一个“小国家联盟”。到了763年2月份,仆固怀恩带着唐军和回纥的军队一块儿打进了洛阳,史朝义眼看打不过,最后就自己烧房子自杀了。

安史之乱看似落下了帷幕,但其实新的“苦难篇章”才刚刚拉开序幕。

这场动乱把唐朝的大问题给摆到台面上了:中央政府管不住事,地方势力越来越强。为了搞定这场乱子,朝廷先是拼命印钱,然后又把中央的军队给削弱了,最后还不得不给那些安史之乱的老将们封官许愿,让他们手下的人投降。结果咋样呢?河北、河东、河南这三个地方,安史之乱剩下的那些人,都成了“自己人”,他们手里有兵,财政也独立,根本不听朝廷的。

比如说,田承嗣自己当上了魏博的节度使,张忠志在成德占地为王,薛嵩则把控着河阳,他们全都还是按照以前的叛军那一套来,只不过换了个名头向朝廷表示臣服。那会儿的历史书上就简单说了八个字,来形容这段日子:“藩镇遍地,朝廷空虚。”

赢得的荣耀变成了苦涩的果子,虽然打垮了反叛的军队,但最终却失去了皇帝的宝座。

安史之乱其实是个制度上的大问题,让那些出身不好的读书人有了出头之日,却打击了那些大家族贵族。同时,胡人的力量也开始在朝廷里占有一席之地。从那以后,唐朝的中央政权就再也没能完全掌控大局,中国就像得了个慢性病,各地藩镇开始各自为政,分裂割据。

从一场反抗行动开始,直到整个国家体系瓦解,这八年的斗争,破坏的不是土地边界,而是政权的根基。

0 阅读:45
历史有点丰

历史有点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