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总策划王平打开话匣,两季《异人之下》的改编精髓都在这了

影视独舌 2024-08-08 12:12:59

去年,剧版《异人之下》第一部播出后,口碑不俗,近12万人打出了8.1的豆瓣高分。

据了解,这一系列的第二部——《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的后期制作已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剧版《异人之下》的成功,打开了漫改赛道的无限可能,也让都市异能题材大放异彩。如何将优秀的国漫IP转化为真人剧,怎样讲好东方奇幻的热血故事,是导演许宏宇和策划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总策划王平和导演许宏宇的合作,最早缘起于2017年许宏宇执导的电影《喜欢你》。

此后,王平孵化了从《白夜追凶》《重生》到《庭外》的津港悬疑宇宙,并在2022年带领团队参与了剧版《异人之下》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剧本开发创作。

近日的一次活动中,王平从剧版《异人之下》的创作经验,聊到漫改IP改编的方法论,并谈到了对热血幻想赛道的践行与远望。

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究竟应如何抓住观众的心?王平总结,关键是找到IP的情感母题,才能为改编插上翅膀。

谈漫改:“人物可爱,世界观可信,情感核可共情”

Q:《异人之下》作为一部超级IP的真人漫改剧,在改编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王平:《一人之下》是米二老师的顶流国漫,都市异能+国风文化也很创新,没有太多可以参考借鉴的剧作,这意味着要摸着石头过河。

二次元到三次元的转化壁垒也很高。比如说人物,原作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很鲜明、可爱,但因为是漫画,肯定会有中二、跳脱、极致的行为方式,就像宝儿姐的“间歇性机智症”,老天师的老年热血,四张狂的邪性等。

在真人剧的现代都市环境,怎么把他们变成一个个立体、真实的人物,去跟普通人的日常建立强链接,其实很难。因为人物的行为逻辑要放在现实世界并合理化,就要更多细节支撑,在世界观层面填补空缺,才能让观众有共情基础。

再比如说讲故事的方式。

漫画连载到了700多话,它的单元性比较强,中间有时会忽然跳跃到“王也北京篇”,单独为大家喜欢的人物出一个篇章。

但影视剧需要有相对清晰、连贯的主线,让观众能够顺着追看,如果在多条人物线上延宕太多笔墨,可能会面临观众的流失。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难点,就是关于整个故事的最大谜团——“甲申之乱”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直到现在米二老师也还没给出特别确切的答案,因为漫画还在连载中。我们在改编的过程中,为了保留这个主悬念,不得不去吃透原作,从每一话的缝隙里拼凑“甲申之乱”的信息碎片。

原著作者米二(左)与导演许宏宇

我们内部在开剧本会时,也反复讨论过是否要围绕“甲申之乱”这个核心去做戏。聊到最后,大家还是觉得这是原IP精髓,无论填补这个空白谜团有多难,我们还是决定往这个方向趟下去。

Q:会担心原著粉对于有些改动不太接受吗?

王平:会,这可能是漫改逃不掉的命运。

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要思考清楚漫改剧的受众是哪些人。从漫画到剧集的转化,也会涉及到受众圈层的扩大。

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牢牢抓住核心二次元粉丝,确保他们对人设、原作内核、风格调性、名场面等有高度认同。因为作为创作者,我们整个剧作团队和导演也都算是原著粉。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路人粉进来。因为我们相信《异人之下》不仅仅局限在二次元圈层里,它会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大众向作品。

影视剧集面对的观众一定是更广的,要破圈,就要给路人降低进入故事的门槛,形成强共情。

尤其是世界观复杂度,以及群像人物戏,都会构成普通观众打开故事的门槛。

所以在改编时,我们最先讨论的就是怎么让观众相信这个世界。

如果这些异人们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隐藏在普通人当中,他们会是怎样的生存状态?我们围绕哪都通这家公司做了很多落地化的设计,包括“有了哪都通,生活真轻松”的广告语。导演在拍摄哪都通送快递的场面时,也借鉴了生活里一些外卖小哥们的日常。

天马行空的宏大世界观,要让观众理解代入,需要见微知著,从细节处着手。

回到你的问题,其实原著粉在意的并不仅仅是改没改原作,而是有没有理解原作的精髓。如果能抓到精髓,调整、填充、取舍之下,对故事是有优化的,实现“形异而神同”,原著粉并不会那么抵触。

Q:您觉得《一人之下》的精髓是什么,又是如何在改编中保留的呢?

王平:我们在改编中,主要抓的是三个关键词:喜剧、少年热血、“甲申之乱”悬念。

喜剧是最好的降门槛方式,现在的观众都喜欢看轻松诙谐的内容。在打开方式上,我们选择用普通大学生张楚岚的“小透明”视角打开,增加了更多喜剧桥段。从颁奖台前为师兄滚地毯,到隐藏式的超级英雄走出校园,都是为了方便观众入戏。

但喜感的风格调性并不那么好把握。特别幸运能跟许宏宇导演合作,他确实像很多观众说的是“二次元友好型导演”。许导身上天然具备少年感、热血感和幽默感,跟这个项目的气质特别匹配。

原漫画的喜感偏二次元风格,如果直接照搬动画,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导演在这一点上,采用了国人熟悉的港式喜剧风格,看似无厘头,但在观众的舒适区。一方面方便代入,另一方面在视觉化上提升了想象空间。

比如“游乐场大战”,导演在同剧作团队沟通后,从剧本阶段就丰富了许多可落地的喜剧点,如冯宝宝“打地鼠”,柳妍妍用游戏手柄操纵张楚岚,湘西赶尸改为“僵尸喜剧”等等,让观众更好代入,喜剧效果也更出彩。

我们整个创作团队都特别喜欢少年热血的东西,对于“燃”的东西天然没有抵抗力,都是一群“热血动物”。

《一人之下》最动人的情感,就在于少年之间的守护羁绊。冯宝宝守护张楚岚,张楚岚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守护冯宝宝,王也守护异人世界秩序,守护老天师名誉,徐家父子守护冯宝宝,廖忠守护陈朵……

鱼龙混杂的“异人江湖”里,张楚岚、王也、张灵玉这几个小伙伴建立了深厚友情,一直在努力完成守护天下的使命,平衡着异人江湖秩序。

我们重点强化了少年英雄们集结的热血感、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传承感,以具有普世性的责任和守护为内核,让西方式的英雄故事模型,具备东方美学之下“都市新武侠江湖”的热血感。

在喜剧和少年热血外,《一人之下》另一个独特之处是“甲申之乱”的悬念。

编织这条悬疑主线时,我们是顺着原作脉络梳理的。这件隐秘的往事设定为只有少数人知情,是整个异人界最大的秘密,无数人都想要获知其中真相,趋之若鹜。它牵涉到八奇技的起源,一旦公开可能会颠覆异人界,引发前所未有的骚乱。

换句话说,“甲申之乱”就是全剧的麦高芬。

Q:根据您的经验,真人剧漫改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王平:如果要定义漫改的成功,我认为是在稳固原著粉的基础上,拉来更广泛的路人粉。

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就是三个方面——人物可爱,世界观可信,情感核可共情。

人物的可爱,需要丰富人物的立体度。我觉得《一人之下》原作突破了“屌丝逆袭”的套路,塑造了一个“不摇碧莲”的独特男主。

张楚岚的人设是不走常规路的,他隐忍了十二年,一直藏着异能,在不愿惹事的保护色下,有很圆滑、市井智慧的一面。

但在敌人的逼迫下,张楚岚一次又一次亮出底牌,总是运筹帷幄又让人出乎意料,带给观众爽燃的感觉。

这种“扮猪吃老虎”的爽感,是我们塑造人物时去放大的,并努力让张楚岚跟身边的伙伴们建立更多羁绊。

世界观的可信,难点是如何脱离漫画的高假定性,依托于现实逻辑落地,并保住关键的名场面。

情感核可共情,难点是怎么确定原作的母题。第一季我们还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因为同伴们之间的守护、羁绊很突出,能够唤起大众的共鸣。

但在第二季里,其实要找到这个母题并不那么容易,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摸索,才找到了关于求同存异和自由包容这个主题。关于主题的思考越深入,让每一条人物线都形成主题的合奏,就会最大程度上形成情感共振。

谈人物:“他们会摇摆,但会不断接近自己的内心”

Q:在漫改影视的过程里,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二次元风味?

王平:二次元世界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常常是架空、幻想和虚构的,人物形象比较夸张,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造型和服饰风格都跟整个人设统一,形成标志性的人物定位和记忆点。

比如夏禾的粉色头发,性感的着装;张灵玉的一头银白色长发,仙风道骨的道袍等,这些已经成为了角色经典设定的一部分。

但是光有这些外在的视觉形象,贴合度其实是不够的,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词是“撕漫”,强调高还原度。在我看来,这些外形模仿上的相似度是相对容易做到的,更难的是怎么把“纸片人”转化为三次元的同时,还能在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上做到“神还原”,而且人物塑造和表演体系跟真人剧风格不违和。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抓住核心的二次元风格去放大,并做立体度上的丰富。

二次元的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萌系,治愈系,还有燃系。改编中一定要抓住特定风格的核心。萌系最关键的是传递可爱、元气和清新,治愈系以平淡、温馨、温暖柔和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抚慰为主;而燃系则是充满了热血、少年感和勇气斗志,《异人之下》就属于这一种。

我们在改编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抓住“燃”这个特点。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故事线的编织,都要紧紧围绕这种“少年意气”。

比如张楚岚和冯宝宝的关系,我们创作的时候做过深入的讨论,CP感的拿捏其实很关键。

我们认为,这里面一定是不涉及到心动和恋爱的,也不适合做成特别重的相爱相杀。我们坚持的是,张楚岚和宝儿姐是一种比友情更深的羁绊,他们是背靠背的搭档,理解彼此的诉求,守护对方,愿意为对方出生入死,是一种很纯粹的情感羁绊。

Q:主人公张楚岚、冯宝宝的形象做了哪些调整?

王平:原漫中故事刚开始时,张楚岚太像个小透明和屌丝,一直被宝儿姐当成奴隶追着揍,可能有一部分观众不太吃这种看起来弱的人设。

为了在前几集增添人物魅力和代入感,我们选择了提前展现张楚岚身上隐藏的聪明和腹黑,做出反差感。

大家也会发觉,上来前几集张楚岚和爷爷的回忆前史变多了,其实就是为了外化人物心理。

我们也考虑了女性受众的观剧需求,削弱了张楚岚在跟女性人物互动中的屌丝直男感,减少了可能令女性观众不适的台词。

后期,也努力平衡张楚岚身上的“无赖感”,稍微强化他作为少年英雄的实力和热血成长,丰富他作为异人首次杀人的心理变化。当然,张楚岚的算计和心机还是必须有的。

而冯宝宝这个角色,难的不仅仅是在剧作,还有选角和表演。

因为她实在太特别了,那种融合了邋遢、随性的“天然呆”,似乎不太能理解常人的情感点,又常常间歇性机智,战斗中无比强大,充满神完气足的赤子之心。我们的发力点更多是完善张楚岚和冯宝宝的情感关系变化。

通过增加两人相处细节,丰富了人物关系变化。在前期夯实两人关系变化节点,做出更充分的看点。从历经奴仆——到冷战——生死之交——再到仇人——彼此的守护者,让阶段性更清晰,为张楚岚的人物成长提供更强的情感引擎。

Q:不少网友评价王也和火车内景是神来之笔,当时是怎么构思的呢?

王平:最初想到这个创意,是因为王也的风后奇门。

我们和导演都非常喜欢王也这个超高人气角色,但他在原作里快到罗天大醮才出场,有点可惜。

为了让这个角色在剧里提早出场,同时又跟张楚岚的主线产生关联,提供“甲申之乱”的悬念补充视角,我们就想到了增强王也内景的功能性。

这样做正好可以通过王也的视角,增加张楚岚身上的悬念。正因为王也看到了张楚岚在甲申年的火车上大开杀戒的画面,才下定决心去参加罗天大醮见识张楚岚其人,这也会让观众很好奇,两人后面会发生什么。

在我们的设置里,内景中发生的事并不是一定会在未来发生,更像是命运分叉路口,某一个时刻激发了多重时空的交叠。

王也作为一个观察者、解谜者的身份进入罗天大醮,不仅仅建立了甲申之乱和张楚岚的联系,也让两个人物间的羁绊有了伏笔和起点。

后续的北京篇,王也受到张楚岚的影响,从俯瞰芸芸众生的出世,到想要“试试自己几斤几两”的入世,整条人物成长线也就有了更好的承接。

从结构的完整性来说,开头有了火车内景的大悬念,第一季的结尾是需要呼应的。要给观众一定的解答,否则没看过原漫画的观众会非常不满足,会觉得故弄玄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了结尾有一定的原创情节,尝试回答大家对于甲申之乱、冯宝宝身世的部分疑惑。因为是我们给自己挖下的“坑”,秉着尊重观众的出发点,我们觉得这个坑一定要埋,哪怕只是一点也好。

Q:在处理张灵玉和夏禾的情感线时,为何选择了HE结局?

王平:可能因为我们都不希望张灵玉和夏禾变成意难平吧,也是为了更深挖掘张灵玉这个人物的内心成长转变,去追问:

当如此别扭、表面恪守戒律和原则性超强的“摩羯佬”,在直面内心深处选择时,是否能够勇敢选择夏禾和爱情,而不去在意旁人世俗眼光?

我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部分原漫粉可能会觉得,这么改会让张灵玉人设有些偏离原作,但在我看来,这是剧和动漫的差别。剧里的人物不是平面、静态的,不是只有一个脸谱和人设外壳,他们是丰富、立体、复杂的,会不断面临困境、危机、冲突的考验,会摇摆和反悔,并不断接近自己的内心。

谈流程:“制作前置,让灵感在碰撞中找到最优解”

Q:和许宏宇导演的合作中,您有哪些体会?

王平:从故事项目初期,到剧本视觉化落地过程中,许导一直是主心骨,提供了很多奇思妙想。

许导在剧本创作到中期时,很早就引入了动作导演、美术指导、摄影指导参与剧本会,创建了一个以创作者为核心的环境。

策划和编剧团队,也能够有机会通过文字之外的维度,碰撞出更多的灵感,对于拓展想象力边界是很重要的。

导演所坚持的制作环节前置,让剧作灵感在碰撞中找到最优解。

左五:王平 左六:导演许宏宇

比如在共创“游乐场大战”这场戏时,剧本最初对这场比斗的文字描写较为平实,难以呈现出想要的效果。

通过动作导演的动作预演视频,创意性地设计了场面调度,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打斗动机,争夺焦点,还穿插了燃点和笑点。从而在剧本创作修改时,我们也着重于张楚岚被各方争夺时的狼狈和危急。

同时,在世界观生态呈现上,导演也和美术指导沟通,希望将异人世界作为现实中的“里世界”,大隐隐于市。

因此在剧本创作中,也将全性的首次露面改在了密室逃脱,龙浒山天堑则增加了铁索道,以观众熟悉的元素去创造异人世界,更方便代入。

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漫改创作中的必经之路。在团队创作中也找到热血感,戏里戏外的热血才能彼此传递,而这份热血最终是会让观众看到的。

目前,王平以元气满满影视创始人和总制片人身份,围绕悬疑、热血两条核心的产品线,持续布局津港宇宙系列悬疑作品“庭外二”——《近在咫尺》。

有着动漫IP基础的仙侠轻喜剧《师兄太稳健》也进入筹备期,这部热血高燃的“苟圣流”开山之作,即将给观众带来一个反套路的修仙世界。

0 阅读:3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