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店》:腾讯新闻带来的意外之喜

冷眼看电视 2021-12-24 14:15:59

从《一个人的演唱会》到《中国人的一天》再到《亲爱的小店》,腾讯新闻用极具心意又接地气的选题,成功在今年制作出了众多精品之作。虽然在节目模式上腾讯新闻依然以新闻与纪录片的制作方式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几部作品都具备了进行大体量综艺化呈现的潜力。

《亲爱的小店》由腾讯新闻好雨知时工作室与风马牛传媒联合出品,于11月18日上线腾讯平台。作为一档挑战改造类社会实验节目,《亲爱的小店》聚焦于“社会改造”,每期邀请一位顶尖企业接班人,在为期30天内帮助一家经营不善的街头小店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实现营业额翻倍。

新闻、纪录片手法在真人秀中的完美糅合

“烟火气”是《亲爱的小店》区别于其他真人秀最独特的味道。我们很少见到,在一档节目中,新闻、纪录片、真人秀三种元素可以相互糅合,既包含了新闻的广度与深度,又将纪录片的“真实感”展现到了极致。

基于新闻制作的背景,《亲爱的小店》在大方向上敏锐地捕捉到了“小店危机”,这一极具社会意义的热点话题。为了更进一步地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小店的现状及其背后所蕴藏的社会价值,节目在正片开播前,特意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社会系副教授严飞、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御风集团董事长冯仑等一众学者、企业家,以“小店”为题,进行了一次圆桌会谈。

在会谈中,嘉宾们从各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小店在商业、地理位置上的局限性、在情感上甚至于每个人人生中的存在价值,与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小店的发展趋势。令人感动的是,《亲爱的小店》并没有仅仅将小店作为一种节目设计的环节点,而是真实地融入了对小店切实的思考,让节目具备了更多可挖掘的深度。

另一方面,对于每一期所选择的小店,节目组还以不同的角度出发,挖掘出了在“被改造”之外的,小店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在第一期的小王美发中,老板王姐与邻里之间“打折、讲价”的特殊相处模式,传达了最淳朴、常见的市井味道。第二期,老式蛋糕房受新式蛋糕房的冲击而节节落败,互联网、年轻化对当下经济的变革与冲击在其中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第三期,两位特立独行、既要维持生计又想寻求“远方”的咖啡店店主,则代表了当下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所面临的人生矛盾。第四期,当假发店店主动情地讲述一顶假发对于患者的意义与饱受脱发折磨的年轻人对于假发的复杂情感及背后的自我和解,《亲爱的小店》远远超出了一档单纯的“改造”节目所能制造的情感触动。

与此同时,纪录片手法的应用让《亲爱的小店》在画面的叙事上更加生动、干脆。不同于一直以嘉宾为圆心拍摄的常规真人秀节目,《亲爱的小店》转向了对于生活环境的关注。以第一期小王美发店的改造为例,“小王”的困境并非是完全通过备采呈现,相反,在节目中几组热闹的街头门店与清冷的小王美发的对比镜头中,和对店内破损的椅子、磨损的镜子的特写上,店内目前经营状态的窘迫呼之欲出。

《亲爱的小店》还采取了纪录片中常用的,更为主动的对谈模式进行采访,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嘉宾长篇幅的情节描述,还十分有效地捕捉到了嘉宾最真实的反应,丰富了节目的情感因素。面对小王理发定价过低这一困境时,节目组并未直接进行提问,而是让王姐猜测,改造官理发的价钱。基于店内的十元定价,五十元是王姐能想象到的最高价位,而当节目组公布其真实价位为五百元时,王姐本能的震惊,足以将十年的小店与当前商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

落点模糊,内容与模式仍需平衡

然而,虽然在节目的真实性及深度上,《亲爱的小店》展现出了极高的完成度,实为惊艳。但从一档节目的成熟度来讲,《亲爱的小店》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

首先,《亲爱的小店》还是没能创新出一个更符合实际且符合小店生存逻辑的改造规定与评判标准。目前的规则是在30天的期限内,将小店的营业额翻倍,改造经费不超过3万元。而很明显,每个小店的收支成本不等,美容美发的小店只需完成从营收2000元到4000元的转变,而假发定制、蛋糕店等成本较高的店面则需要达成从5万元到10万元的目标,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从量到质的转变,放在同一规则下进行衡量并不科学。

同时,营业额计算的30天也包含了改造的时间,但在30天内,改造官需要从发现问题开始、并随后进行改造提案、店铺重新装修、网络宣传种种步骤。实际上,每一期的改造都近乎要20天后才能基本完成,成效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设定下,不仅最终的成效未能被良好展现,还导致了叙事节奏的混乱与情节连贯性的缺乏。节目一会儿是改造官设计提案,一会儿是装修,一会儿又是穿插在其中经营的画面,让观看的观众对每部改造的出发点、困难点、实际效果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其次,一次对于小店的成功改造,远不只是店面与经营策略的调整,更关键的是经营者观念的转变与技能的提升。在蛋糕房的一期的改造中,最应当有所改变的,实际上是在新式蛋糕房的冲击下,老式蛋糕店在口感与审美上的提升。其实在节目中,改造官请来了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前往小店进行指点,但遗憾的是,经过短暂的指点后,蛋糕经营者未能获得在后实打实学习的机会。因此,虽然依托于改造官为店铺定制的中秋月饼促销活动,小店在单月获得了极为可观的营业额,但店铺实际上并未发生质的改变,从而彻底摆脱困境。

与此类似的,在进行咖啡店的改造时,虽然改造官尽心尽力,但在思维方式上明显与店铺经营者并不一致。而这使得,即使最后改造官将外卖成功推出,营业额直线上升,但两名店主却认为其偏离了自己店铺的经营方向,并没有很开心地接受此次的转变。

跳出节目本身,我们可以将《亲爱的小店》与一档类似的美国真人秀《戈登的24小时地狱》进行横向对比。在《戈登的24小时地狱》中,大厨戈登卧底在各家即将面临倒闭的餐厅中,在营业结束后揭开伪装,开始用24小时的极限时间对餐厅进行改造。戈登的改造项目主要围绕烹饪技术、餐厅卫生、团队配合等几大维度展开,厨师需要用一晚上的时间跟戈登紧急学习菜品制作,而戈登的团队则会在同时间对后厨进行清理与重新装修。此外,戈登还会召集全体餐馆员工进行开会检讨,一一指出问题。

基于多年的厨师与餐厅老板的经验,戈登能迅速地找出每家店的漏洞所在,又因餐饮店本身改造的维度较小,多家店面的问题也较为类似,在短时间内进行改造的完成度得到了更大的保证,落点也更为具体。

相较之下,在《亲爱的小店》中,改造官们需要对店面装修、定价、人员设置、产品产出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元素过多,导致无论是改造官还是节目的整体呈现,都有些力不从心,好像每个点都有所提及,但改造的效果与流程并没能得到完全的展现。

同时,由于领域的不一致,每期的改造官并不完全了解所改造的小店的商业模式与小店所处的市场情况。虽然在节目流程的设计上,这样的“不了解”有助于观众们跟随改造官的视角一同探究小店背后的故事,但落实在专业的改造上,隔行如隔山的壁垒就会愈发明显,改造官只能从大的维度进行较为笼统的调整,题材多样后,改造的方式反而又陷入了另一种套路化的循环。

总而言之,在被流水线、商业化的所充斥的节目制作中,我们还是很庆幸能看到如《亲爱的小店》一般真正有意义且有深度的节目。新闻、纪录片、真人秀三种的形式,也未尝不是未来真人秀制作中的值得创作者们深思的突破口。

0 阅读:13

冷眼看电视

简介: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