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回忆于凤至:我不爱她,要不是我爹逼迫,我不会娶她的

墟史往事 2024-12-05 21:32:37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世纪的我国,风雨飘摇,家国命运牵动着无数人的身心,而“少帅”张学良与其结发之妻于凤至的情感历程,更是复杂纷繁,难以轻描淡写。

这位赫赫有名的东北少帅,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无数印记,也在复杂的感情世界中书写着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年轻时的他豪情万丈,带领着数万东北军抗击列强,后来因“西安事变”而被蒋介石囚禁,独自承受漫长岁月。

而他的结发妻子于凤至,尽管离他万里之遥,依然在美国为其奔走呼号,与蒋介石展开一场激烈的抗争。

丈夫被困,妻子远居异国,赵四小姐的出现,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在动荡时代的舞台上展开。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离婚事件、他们在“西安事变”后的种种挣扎抗争,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影响着彼此?在这场权力与情感交织的漫长故事中,他们究竟会走向何方?

一、家国命运的碰撞:张学良的少年志向与婚姻抉择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得益于其父张作霖的安排,这位“东北王”素以豪情壮志著称,他对长子张学良寄予厚望,更希望长子在婚姻上也能稳重踏实。他的好友于福僧,便是于凤至的父亲。

二人一见如故,彼此信任,渐渐结为挚友。因欣赏于凤至的学识与为人,张作霖便亲自提亲,将其许配给自己的长子。

年轻的张学良对此无不感到荣幸,当二人见面时,于凤至身上那股自信果敢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他。对于凤至来说,张学良的豪情与英俊也让她感到心动。

于凤至与张学良的婚事,不是草率的父母之命,而是在张作霖开明态度下,两人相处一段时日后,张学良向她许下承诺,愿意一生相伴。

婚礼在于凤至的家乡隆重举行,张作霖悉心安排,场面庄严而不失温情,满堂宾客皆是双方亲友。

这场婚礼标志着两人感情的开始,而婚后二人更是情比金坚,于凤至不仅是张学良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和同伴。

于凤至陪同张学良在沈阳的大帅府生活,见证了张作霖如日中天的事业,也共同承担了许多家国重任。

张作霖虽出身草莽,但却对国家大事心怀抱负,甚至不惜借助知识分子的力量为东北兴建工业和教育事业,着力发展军事实力。

张学良在父亲的教诲和妻子的支持下,逐渐接手家族事业,成为东北的重要人物,夫妻二人也由此进入了更加复杂的权力与情感旋涡。

张学良虽因情感丰富而与他人交往甚多,但他始终信任于凤至,从不曾在心中产生动摇。于凤至亦信赖他的忠诚,决心与他共度一生。

然而,随之而来的家国动荡却将张学良的人生推向了不可预测的方向。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作为和平的倡导者,决定以个人自由为代价,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他自认为这是为了和平的正义选择,但结果却是蒋介石食言,竟将他囚禁在台湾长达数十年。从此,张学良和于凤至开始了长久的分离,夫妻二人虽天各一方,却心意相连。

二、千里迢迢的守望:于凤至在异国他乡的抗争之路

1940年,于凤至在贵州发现自己身患乳癌,丈夫张学良在囚禁中得知此事,心情十分沉重,劝她前往美国治疗,不要再返回大陆。

于凤至遵从张学良的安排,带着孩子踏上了异国之路。她从贵州辗转至美国,独自在洛杉矶落脚,将孩子们接到身边并逐步安顿下来。这一去便是数十年,而她的生活也从此被彻底改写。

远在美国的她生活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非常艰难。于凤至在异国他乡依靠自己的经济知识炒股、买房,积累了一些财富,靠着这些努力,她为孩子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

虽然长年身在异国,无法见到丈夫,但她始终挂念着张学良的安危,时常通过宋美龄转递的信件得到张学良的平安消息。每次信件到来,都会让她既欣慰又痛苦。

这种信息的来往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支柱,她常常在读信时不禁泪流满面,心中思念与担忧交织,感到愈发孤独。

在孤独的日子里,她时刻惦记着丈夫的安危。而张学良在台湾的生活同样煎熬,他忍受着日夜的软禁,内心无法摆脱对自由的渴望。

他甚至曾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感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他内心最深刻的痛苦写照。每当张学良有这种念头,于凤至便会在信中劝他保持坚强。

她鼓励他要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因为他对家庭、对东北军乃至对国家仍有责任。

在她的劝慰下,张学良逐渐打消了这种极端的想法,决心用顽强的生命意志度过这段黑暗的岁月。

三、一纸“忏悔录”激起的愤怒与抵抗

1964年,台湾《希望》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消息传到美国后,于凤至心生怀疑。

她坚信张学良不可能违背当年承诺,自愿承认“西安事变”有错,她深知丈夫的性格与信仰。因此,于凤至确信这篇“忏悔录”不过是台湾当局捏造的工具,以此削弱张学良的影响力。

这一事件让于凤至震怒,她认为这份“忏悔录”不仅是蒋介石的阴谋,更是对丈夫及整个张氏家族的羞辱。

为了反击台湾当局,于凤至开始在美国进行抗议,她通过《洛杉矶太阳报》公开声明指责台湾的不义行为。

她的抗争不仅得到许多侨胞的支持,还得到了美国参众两院多位议员的同情与关注,认为这种长期囚禁的做法缺乏正义。

为了让外界了解真相,她不惜在各大媒体上发声,希望能为张学良争取自由。这种抗争让蒋介石感到不安,台湾当局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张学良的看管手段。

但蒋介石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开始加强对张学良的控制,并采取更为严厉的监控措施,试图彻底封锁他的行动自由,确保他不可能逃离台湾。

但这些并未阻止于凤至,她继续在美国各界游说,与媒体互动,意图揭露蒋介石的手段和真相。

蒋介石意识到于凤至的持续行动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便通过亲信张群向她施压,希望她能放弃抗争并同意与张学良离婚。

张群虽以“朋友”的身份前往美国,却在会面时明确表示了台湾当局的态度。张群劝说她称,如果两人继续保持婚姻关系,张学良的生活将愈加艰难,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全部自由。

张群的言辞让于凤至心情复杂。她知道丈夫在台湾的自由已被蒋介石牢牢控制,但她不愿放弃与丈夫的关系。她曾试图与张学良联系,想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她开始感到无奈,明白自己抗争的局限性,却依旧不愿轻易放弃这段婚姻。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政治高压,让于凤至的处境愈发艰难。

四、赵四的秘密角色:一位沉默的伴侣与爱情的冲突

在张学良的囚禁生活中,赵四小姐的出现无疑增加了复杂性,赵四小姐原名赵绮霞,自幼便出入上流社交场所,生活不羁,最终与家中关系疏远。

赵四的父亲因她的不安分宣布断绝关系,令她无家可归。

之后,赵四主动找到了张学良,提出愿意成为他的秘书,陪伴他左右而不求名分。

面对赵四的请求,于凤至出于怜悯,答应了她的请求,甚至为她安排了一处住所。她还为赵四提供了生活资助,并命令家中财务每月支付赵四的生活费用。

赵四的出现,逐渐让张学良在漫长的囚禁生活中有了一丝慰藉。她与张学良的关系逐渐亲密,也让他的生活变得不再孤单。

多年相伴下,赵四默默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为他料理三餐,陪伴左右,使张学良感到温暖。两人日夜相处,彼此渐生情愫,赵四的陪伴成了张学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关系并未得到于凤至的认可。她对于赵四最初的誓言仍然铭记在心,赵四曾承诺绝不求名分,只愿默默陪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张学良逐渐有了为赵四争取正式名分的想法,赵四也开始不再隐瞒自己对身份的期待,这让于凤至内心愈发不安。

她认为赵四当年的誓言只是为了获取张学良的信任,如今却阻断了张学良的自由之路。她无法接受这种情感背叛,一时之间伤心愤怒到了极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凤至为了张学良,或许是对丈夫自由无望,不如成全了两人,最终于凤至同意离婚,但很多人认为她内心并未真正接受,比如她继续在信中以“张夫人”自称。

赵四则从秘书角色过渡为张学良的正式伴侣,逐渐成为张学良生活中最亲密的人。

五、时代桎梏与晚年遗憾:张学良与于凤至的情感守望

在时光的流逝中,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逐渐成为往事的尘埃。张学良虽在台湾获得了有限的自由,但他依然被严密监控,始终无法离开孤岛。被囚禁多年后,张学良的心境愈加复杂。

晚年接受采访时,他不时提起年轻时的往事,表示当年自己容貌俊美、风度翩翩,是情感丰富的才俊。

或许正因如此,他认为与于凤至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在记忆中带有一丝冷淡的情感。张学良的晚年回忆夹杂着模糊与遗憾,这也让他们之间的故事更显得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于凤至依然坚守着与张学良的约定,她安顿好子女,并在洛杉矶购置房产,独自一人生活。

在异国他乡的岁月中,她始终在等待张学良的消息,即使只能通过宋美龄和信件偶尔传来的只言片语,她也倍加珍惜。

她在异国承受着孤独和思念,每当得知张学良安康的消息,她的心中便有一丝宽慰。但她也常常泪流满面,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他。

张学良的囚禁让于凤至感到无力,她不止一次地发起抗议,向美国政界与侨界人士诉说张学良的处境,希望引发更大的国际关注。

许多侨界的热心人士和东北故乡的同胞都表达了支持。蒋介石在得知后,心中十分忌惮,担心国际社会的关注会加剧对张学良的放松控制,甚至让他最终获得自由。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成家立业,于凤至开始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晚年,她坚持不懈地为张学良的自由奔走,甚至在病榻上也没有放弃对丈夫的期待。

这种等待成了她生活的支柱,维系着她度过一个个孤独的日夜。晚年的于凤至并未再婚,她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张夫人”。

每年圣诞与新年,她与宋美龄之间的信件往来从未中断。张学良则在台湾过着看似自由但处处受限的生活。赵四陪伴在他身旁,但他的内心依然无法放下对故乡的思念,无法释怀对于凤至的亏欠。

他对赵四表示感激,赵四也在他晚年悉心照料,陪伴他度过这段充满孤独的岁月。

然而,在张学良心中,于凤至的存在始终是无法抹去的一部分。即使他与赵四正式结为夫妻,他内心依旧留存对于凤至的情感,这份情感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

于凤至晚年渐渐衰老,面对时光的流逝,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丈夫,渴望着他能够获得自由,能够亲眼见到自己。然而,岁月无情,她最终在异国病逝,未能见到张学良的最后一面。

张学良在得知消息后虽感到惋惜,但深知此生再难相见。

晚年的他承受着孤寂与无奈,在赵四的陪伴下默默度过晚年。

于凤至的去世让他倍感孤独,这段夫妻情缘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成了张学良余生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晚年记者对张学良的采访中,张学良还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太太于凤至,她已经去世了。我本不应该说她。她喜欢我的一个部下,一个参谋。我也知道,可她就是不坦白,但是我每次派事,我要他跟她去,我知道她喜欢他,出门呢,我就叫那个人跟她去。后来……我家里的事,我当然知道。“

但她傻瓜……所以,于凤至我不喜欢她。我一点不爱。要不是我爹喜欢,我不会娶她。

不过,很多史学家认为,张学良说这段话可能是信口开河,是为了减少于凤至和妻子之间的舆论,所以真实性存疑。(曾欲为少帅作口述历史的唐德刚称张学良晚年说话喜欢满嘴跑火车)

结尾: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情感历程,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起伏。

于凤至始终未曾背弃誓言,忠贞地守护着对张学良的深情,即便隔海相望、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她依旧不改初心。

张学良虽被困于台湾,但始终铭记她的情意。在于凤至病逝之后,张学良曾多次感慨,若非政局所迫,他们的生活将不会如此坎坷。

即便事与愿违,他们的故事也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历史上一段动人心魄的情感传奇。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9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