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觉得吧,人啊,其实是这个星球上最脆弱的生命体!虽然说是世界的主宰,但是,脆弱得几乎是不堪一击,甚至有些细思极恐。
这并非危言耸听。网络上,曾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宿命论”的感觉?
所以说,珍爱生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社会现实,人心复杂。人处尘世间,当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方可保全平安顺遂。
《道德经》上讲:“刚则脆,柔则韧,刚易折,柔恒存”。刚柔并济才是决胜之道,立身之本。
现实生活中,当觉得自己实力不济,就不要逞刚强,效匹夫之勇。不妨学会装傻充愣,以求保全自己。装傻充愣不是真傻真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大智慧,认怂装糊涂不是真怂真糊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高境界。
对于有些人和事,看透不说透,看穿不揭穿。只有学会装傻、充愣、认怂,方能明哲保身,安贫乐道;生活才会轻松自在;事业才能一帆风顺。
古今中外,能将装傻充愣、认怂装糊涂做到极致,乃至登峰造极的程度,当数后唐时期的皇帝~唐宣宗•李忱。
若论唐宣宗李忱的演技水平,简直可以拿好莱坞奥斯卡“小金人”奖。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由于他的母亲是宫女出身,地位极其卑微,因此,小李忱在皇室中的地位也不高。
这样就养成了人微言轻,胆小怕事,老成持重的性格底色。自幼就保持着谨小慎微的作派,把所有的事情都闷在心里,不与任何人分享,将自己彻底封闭了起来。
久而久之,宫中的其他皇子皇孙,宫女太监,王公大臣们都把李忱看作成一个傻子,时常对他进行任意打骂、捉弄、羞辱。甚至恶作剧式地将其丢进茅坑,遭受粪呛,险些丧命。在太监的邦助下才死里逃生,自此过起了流亡生活。
即便如此,哪怕遭受非人的待遇,他也从未暴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伪装成呆傻的模样,简直是天衣无缝。
公元821年,大难不死的李忱被封为光王。从辈分上讲,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位皇帝的皇叔。因为他不爱说话,呆若木鸡,傻不愣登的模样。所以,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便经常在宴会上逼他说话,拿他在群臣面前戏耍逗闷子。
有一天,唐文宗举办宫廷宴会,看到李忱在场一言不发。便来了兴趣,李昂对满堂的文武大臣说:“谁要是能让光叔说一句话,重重有赏!”
于是,宴席上的男女老幼都来逗李忱取乐。结果李忱没逗乐他们,反而把自己逗笑了。
公元846年,唐武宗病危,因为膝下皇子太小,还没来得及立储君。所以大臣们各成一派,各自心怀鬼胎,都想拥立自己派系的人继承皇位。
当时以太监马元贽为首的宦官势力最大,他们想找一个容易控制的继位者当傀儡皇帝。因为皇子们各自都有外戚势力的干预,心思着如果某方得势后,另一方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于是,思来想去,权衡利弊,马元贽等人将貌似木讷呆傻的光王李忱,硬性地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此时,李忱已经在宫中装疯卖傻,苦苦忍耐了36年之久,原本打算就此忍耐一辈子,苟且偷生的他,没想到这个大馅饼居然砸到了他的头上,幸福来得实在太突然。
然而,令太监和王公大臣们始料未及的是,李忱一登上前台的皇帝宝座,就脱胎换骨似的变了一个人,一改往日呆傻怂包的模样,正襟危坐,威风凛凛。说起话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并且条理清晰,令朝堂上所有的王公大臣们,瞬间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雷霆手段,迅速取消宦官的特权,消弱其势力,颁布法令,严禁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并将所有危害国家利益的权臣都清除出局。
自此,他彻底巩固了皇权,稳定了朝野日趋不安的政治局势。对内限制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对外不断打击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了“安史之乱”时期被吐蕃占去的大片领土。
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百姓日渐富庶,安居乐业,国力逐渐恢复,再度凸现盛唐之国运。
史学家对他的评价颇高,特别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李忱这段历史。并将他的统治地位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称之为“大中之治”、“小贞观”,冠有“小太宗”的美誉。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吧!
后世也有人将明代的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之前,也视为“装傻充愣”、“装疯卖傻”的模范,且与唐宣宗李忱等量齐观。
纵观历史过程,朱棣充其量算是小巫见大巫。
真诚寄语:
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事业成功,也不是家财万贯,而是两个字:“装傻”。
装傻,不是真傻,而是懂得释怀,懂得该放下时就放下。能屈能伸皆是大丈夫所为。
真正的聪明人,一定懂得装傻!
在自己实力不济,达不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时候,不妨先收起锋芒,学会装傻充愣,强心壮身,内外兼修,静待时机。
将人生当作一场修行,把红尘当成道场,勇敢地做自己修炼路上的苦行僧,最终势必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