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写过月亮
“回家过年”是每个在外谋生的打工人,一年当中最期待的事。
团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春运返乡潮也因此应运而来。
看着火车站赶着回乡的汹涌人潮,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喜悦,方觉年味儿越来越浓。
(春运,图源网络)
不过,今年的年味儿好像迟迟没有飘来,火车站里熙熙攘攘的返乡人,很好买到的火车票,都令人感到奇怪。
往年拥挤不堪的春节返乡潮突然消失了,回家过年的人大幅度减少,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经济下滑,没钱挣
近几年,整体经济下滑,房地产是受到重创的行业之一。
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里,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自身又掌泥瓦工等技能,选择在工地打工挣钱。
房地产行业遇冷,开发的新楼盘减少,自然工作机会也就少了。
大批农民工没工作,选择不如回家种地,最起码可以解决温饱,还可以陪伴家人。
(工地工人,图源网络)
工厂老板眼看生意冷淡,也选择早早放假,还未到春节,许多企业均已停工。
对于打工人来说,与其在城市里生活开销大,不如早早回家,等来年再出来务工。
如此一来,春节返乡潮就少了许多“竞争对手”。
家中已无牵挂,回家更冷清
很多在外的打工人,选择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年的理由,无非是看望父母孩子,一家人吃上一顿年夜饭。
却由于三年前的疫情原因,来势汹汹的病毒,将魔爪伸向了老年人。
比起年轻人身强体壮、免疫力强来说,老年人就显得尤为脆弱,抵抗力的下降,让本就身体素质差的老人更加摇摇欲坠。
许多老年人的身体都有基础病,在新冠病毒的折磨下,引起并发症,留下孩子撒手人寰。
(农村房屋,图源网络)
如果家中最亲近的人已经去世,那么回家也就显得毫无意义。
一个人冷清不说,看着曾经承载诸多回忆的旧物,往日欢声笑语的回忆历历在目,更难免触景生情。
老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亡,人生只余归途”。
原本父母还在世时,许多打工人会将孩子也放在老家,自己只顾安心赚钱。
父母不在后,工作相对稳定的打工人,会将小孩子带在身边,一家人彻底远行。
(农村老人,图源网络)
回家的念想和盼头都没了,自然有很多人都选择留在城市,既可以省下返乡来回的高昂路费,又避免想到伤心事,何乐而不为呢?
过年回家花费太高
对于农民工来说,选择一年当中只在过年回家,无非就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没有充足假期,一般农民工聚集的行业,多是建筑业、工厂流水线、餐饮店等。
这些行业的性质,就连基本的周末双休都很难做到,除了过年期间的停工期,更不要想会有长假。
而许多农民工的家乡地处偏僻,很多人光是坐火车就要一两天,下了火车还要倒汽车,甚至最后还需步行一段时间才能回家。
(山中村庄,图源网络)
往返一次就要三四天,在平时工作期间,根本不会有这样回家的机会。
其次是回家过年的成本太高,由于农民工工资普遍不高,路途遥远的人回一趟家就要花掉近一个月工资。
过年回家又免不了攀比,从穿衣打扮,到回家买的礼品,再到工资。
无一不是茶余饭后拿来说闲话的谈资。
“衣锦还乡”是自古以来刻在骨子里的执念。
许多人回乡过年,为了显示出自己在外过得滋润,生活条件好,便出手阔绰的打肿脸充胖子。
(红包,图源网络)
往往回一趟家,一通炫耀下来,开销巨大,最少也要花费两三个月工资。
面对人情世故复杂,还要处处给父母长脸的压力,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选择不回家过年。
在城里站稳脚步,扎根安家,相信是很多外来打工人的梦想。
毕竟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不论是老人需要的医疗亦或小孩必备的教育,资源条件都相对来说更好一些。
不少打工人终其一生的目标就是留在城里,只为自己的下一代可以不再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不再走自己走过的弯路。
希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体系下,可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源网络)
所以很多人,只要手上积蓄充足,便会选择在城里买房,将老人和孩子接到城里一起生活。
如此,不仅可以一家人团聚,还可以让上下两代人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质量。
年味越来越淡
最近,眼看就快要过年,和同事聊起春节,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三个字“没意思”。
近年来,年味儿变淡,一直是热门话题。
很多人都会怀念以前小时候的春节,那时候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贴春联,放鞭炮,年味儿十足。
(放炮,图源网络)
再看如今的新年,由于大气污染疑严重,雾霾横行,导致许多地区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
“爆竹迎新春”自古以来的传统,说取消就取消,没了鞭炮声响的春节,也就没了年味儿。
很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有区别,尤其年轻人还会感到过年很麻烦。
再加上近几年,随着老一辈人的去世,下面的儿女亲情牵绊减弱,断亲现象严重,不少人都不选择走亲戚。
(春节旅游,图源网络)
反而会利用得来不易的春节假期去旅游,以此犒劳一年辛苦的自己。
这种新兴的过年方式不仅免去了繁复的人情往来,也切实的将钱花在了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上,逐渐成了很多打工人的选择。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歌词仿佛也在慢慢随着时代的洪流散去。
不知道曾经拥挤的返乡潮,是否还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