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失误摘银后,陈若琳苦笑陈芋汐捂脸,再次验证了谷爱凌的话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4-09 04:14:40

3月28日刚刚度过自己18岁生日的全红婵,顶着中国奥运历史上“最年轻三金王”的光环,踏上了墨西哥跳水世界杯的赛场。

体育迷们无不对她充满期望,希望她能如过往一般轻松摘得这枚金牌。

然而赛场如战场,意外总是无处不在。

在刚刚结束的跳水世界杯墨西哥站女子十米台比赛中,巴黎奥运会该项目冠军全红婵出现失误以4.95分惜败队友陈芋汐摘银。

这一幕令许多对全红婵有较高期待的粉丝“大失所望”,评论区一度沦陷......

1

了解这二人的朋友们都知道,她们俩不止私底下关系好,在团体赛中也向来是配合默契,经常一同为观众们上演拿手好戏“水花消失术”,以断层领先的优势拿下冠军。

在过去几年的表现中,全红婵的个人成绩一直略微高于陈芋汐,两人一起出现的赛场上常常是以全红婵夺冠、陈芋汐摘银的好成绩终结比赛。

然而这次单人赛却出现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结果——陈芋汐凭借出色稳定的发挥,以419.35分的成绩摘得金牌,而全红婵则以414.40分的成绩屈居亚军,

不过两人的总分依旧领先季军77分之多,再次巩固了中国队在跳水界的统治地位。

当全红婵第三跳出现失误的瞬间,镜头捕捉到了教练陈若琳的反应,她惊呼了一句“哎哟”,

脸上满是惋惜和心疼的神情,就连陈芋汐也是苦笑地捂住了脸,这突如其来的失误就连对手都为她感到揪心。

但是反观全红婵这边,跳完后跟没事人似的蹦跶着就跑到了陈芋汐身边傻乐。

这姑娘的心是真大啊!

领奖台上,摘得银牌的全红婵也没表现出丝毫失落,反而笑得格外灿烂,不停地为陈芋汐鼓掌,还高兴的竖起了大拇指。

这份豁达和乐观,实力打破了“唯金牌论”的说法。

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杠精网友不买账,开始唱衰全红婵,甚至留言说属于她的时代已经结束。

这也让人想起了去年被黑的最惨的谷爱凌,当时谷爱凌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做最好的自己,让世界变的更好。黑子心情这么差,要不...去跑个步?”

依小编看,这些人就是闲的。

无论是陈芋汐还是全红婵,都是我们的骄傲,要真是闲的没事干,不如就像谷爱凌说的,出门跑跑步发泄下精力也是不错的。

2

不过吵归吵,闹归闹,这场银牌风波意外掀开了竞技体育最残酷也最温情的一面——发育关,这道几乎所有跳水女运动员都必须面对的成长门槛。

那个曾在东京奥运会上创造"炸鱼式"入水神话的少女,如今面对镜头坦言"找不回当初感觉"时,眼角闪过的不仅是水珠,更是成长中的无奈。

从东京奥运会的1米43到现在的1米53,全红婵身体发育上的变化显而易见。

中国跳水队科研数据显示,运动员青春期每增重1公斤,入水冲击力将增加约3.5倍。

这意味着全红婵每增加1公斤体重,都需要重新校准她标志性的207C动作力学公式。

技术统计也印证了这一点——全红婵本场比赛平均入水速度较东京奥运会时减缓了0.2秒。

这看似微小的差异,却直接关系到"水花消失术"的完美呈现。

资深体育记者张斌透露:“国际裁判圈有个不成文的认知,中国选手的体型管理标准比欧美严苛30%。”

在跳水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跳水运动员的成绩会随着身体发育出现明显波动。

任茜的故事就是前车之鉴。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以439.25分夺冠,成为中国首位“00后”奥运冠军。

然而随后她也迎来了“发育危机”,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完全战胜“发育关”的影响。

随着张家齐、陈芋汐、全红婵等年轻队友的涌现,任茜逐渐失去了绝对主力的位置,接连无缘国际赛场。

而05年出生的陈芋汐则是一个成功跨越发育关的典范。

东京奥运会周期,随着奥运会的延期,陈芋汐开始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她曾绝望地说:“体重容易控制,大不了不吃,身高我真控制不了。”那一年里,她的身高猛增,成绩也不如2020年稳定。

但陈芋汐最终成功克服了这一困难。

发育后的她身高达到了165厘米,这对她的平衡能力、肌肉力量和跳水技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她将体重严格控制在42.5公斤左右。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东京奥运会输给全红婵后,陈芋汐在整个巴黎周期表现出色。

2022年至2024年间的国际赛场直接较量中,全红婵输给了陈芋汐7次,而陈芋汐仅在3次比赛中不敌全红婵。

一方面,全红婵开始进入发育期;另一方面,陈芋汐已经逐渐适应了成年后的身体。

东京奥运会上,14岁的全红婵首次参加国际赛事就以446.2分的惊人成绩打破女子10米台纪录。当时1.43米的身高和偏瘦的身材,让她能轻松完成令世界惊叹的“水花消失术”。

而到了巴黎奥运周期,17岁的全红婵自己坦言身高长了7厘米,体重也增加了约7公斤。

她亲身体会到了当年陈芋汐备战东京奥运会时的艰难。

本次世界杯,刚满18岁的全红婵以微小差距获得银牌,她也坦然接受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中国跳水队总教练周继红曾提出“珍珠理论”——每个运动员都是需要时间磨砺的珍珠。

翻看历史数据,伏明霞在发育关后创新了“晚吸气技术”,郭晶晶20岁时才突破动作稳定性瓶颈。

如今,队里已为全红婵量身定制了“三维重心调节计划”,通过水下运动捕捉系统重塑肌肉记忆。

正如日本《朝日新闻》的评论:“中国跳水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某个天才选手,而在于把天才变成系统的能力。”

相信全红婵客服“发育关”只是时间问题。

当舆论场因一块银牌而喧嚣不止时,全红婵家人用湛江灶台上的烟火气给出了最好回应。

其母亲制作叶搭饼的直播意外走红,6小时观看量破千万。

民俗专家指出,这种用柊叶包裹的糯米点心,在当地寓意“包裹福运”,看来家人并没有因为全红婵没有夺冠而感到沮丧。

正如全红婵哥哥在直播中所说:“比赛就像蒸糕,火候到了自然香。”

在这个奖牌颜色都能引发网络论战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成长的意义。

当14岁的全红婵用"压水花魔术"惊艳世界时,我们是否准备好接纳她作为成年运动员的转型阵痛?

当我们看到全红婵家人灶台上蒸腾的热气时,是否也想起了自己人生中那些"火候未到"却依然坚持的时刻?

竞技体育从来不只是关于荣誉,更是关于成长。

希望这些跳水健儿们都能够战胜自己,克服发育难关,在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上绽放最美的姿态!

信息来源:

全红婵遗憾摘银!赛后直言:“曾经的感觉可能找不到了”——光明网2025-04-07

体重变化影响发挥?摘银后全红婵回应——环球网2025-04-07

0 阅读:7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