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日军包围留田,罗荣桓大胆走险棋:向南突围,敌进我也进

雨后清新的绿叶 2024-12-02 16:10:33

1941年,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就在这一年,山东分局和八路军115师师部被日军“铁壁合围”围了几次。

在以前,日军的“扫荡”要么叫“拉网”,要么叫“分进合击”,而这几次却直接叫“铁壁合围”,仅从名称上看,就可以看出日军对这几次“大扫荡”势在必得。

1941年11月初,驻山东日军第12军集中5万重兵,以鲁南重镇临沂为中心,对活动于沂蒙山一带的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八路军115师师部展开新一轮的“铁壁合围”。

到11月5日下午,行动速度最快的一股日伪军,距离八路军115师师部驻地留田村不过4公里,情况十分危急。陷入日军包围圈中的有3000余人,其中2000多人是非战斗人员,战斗部队只有115师特务连和山东分局特务连,加起来也就几百人。

几百人的战斗部队想要跳出包围圈,尽管会有一定伤亡,但成功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然而,如果带着2000多人的非战斗人员一起突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八路军这几百号战斗兵,一旦在突围过程中遭遇日军,恐怕就会直接全军覆没。

面对逐渐逼近的日军,八路军在留田村一间不起眼的茅草屋中召开会议,商讨突围方案。在这间面积不大的茅草屋里,早已经挤满了八路军115师的高级干部。

115师政委罗荣桓、代理师长陈光,还有肖华、陈士榘、朱瑞以及司令部的参谋人员、政治部的部长们,可以说,115师师部的主要人物都在这里了。会议上,参谋长正在向大家报告敌情,情况不容乐观。

从山上往下看,大路、小路、山坡、原野等地,到处都是正在活动的日本兵,头顶上的日军飞机就像苍蝇一样嗡嗡盘旋,远处的大炮就像擂鼓一样轰鸣。敌人的兵力是我军的好几倍,而且基本都是战斗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快行动,一旦日军收紧大网,等待大家的将是全军覆没。

“我们必须在晚上突围出去!”陈士榘说。

从哪个方向突围呢?众人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共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向东突围,过沂河、沭河后直接进入滨海解放区,只是从这个方向突围,很容易遭到日军埋伏。第二,向北突围,当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已经跳出了包围圈,正在北沂蒙山一带,不过皖南事变刚爆发不久,国共的关系比较紧张,从这个方向突围,容易遭到日军和国军的双重夹击。

第三,向西突围,进入蒙山,但这个方向有铁路和封锁线,日军的力量也比较强。

第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总的来说,四种突围方案各有利弊,但无一例外都会付出较大代价,因此,众人争执了好一会儿,也没有确定好突围方向。

“政委,您怎么看?”有人问罗荣桓。

自会议召开后,罗荣桓就陷入沉默,一直没有发言,看着大家说得都差不多了,罗荣桓顿了顿,说:“我建议,向南突围。”

听了罗荣桓的发言,众人一愣,他们没想到一向沉稳的罗荣桓竟会提出如此具有冒险性的突围方案。在四种突围方案中,有向东、向西或向北单方向突围的,也有分散突围的,却唯独没有人提出向南突围。

因为在众人看来,从其他方向突围,虽然会付出一定伤亡,但终究有成功的可能。

而向南突围,无异于羊入狼口,因为敌人在南面部署了最多的兵力,构筑了三道坚不可摧的封锁线,更重要的是,日军驻中国派遣军队总司令畑俊六就在南面。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向南突围。

所以听了罗荣桓的方案,陈光、朱瑞、肖华、陈士榘等人纷纷看向罗荣桓,想听听他的想法。罗荣桓解释道:“此番临沂的日军已经倾巢而出,如此一来,敌人的后方势必变得空虚,这就给我们闪出了突围的间隙。只要我们能穿过封锁线,向南穿插到临沂附近,不仅可以跳出包围圈,还能化被动为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在毛主席的游击作战十六字方针中,有一条是“敌进我退”,而罗荣桓在此基础上大胆创造了“敌进我进”的打法。

具体而言,就是当日军进攻时,我军不再后撤,而是主动出击,进攻敌人后方,这就是著名的“翻边战术”。具体到这次突围行动,向南突围看似最危险,但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因为日军怎么也想不到八路军竟敢向南突围,从这个角度看,向南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反倒是最高的。

罗荣桓的解释,顿时打开了众人心中的天窗,他们无不佩服罗荣桓独特的见解。

于是,会议就此结束,各指战员回去作突围的动员准备,向南突围,当晚行动。

夜色降临后,留田村周围的山头上,日军燃起了一堆堆篝火,烧红了寒夜的天空。

尽管有点幽幽月色,但夜雾渐浓,老天爷为八路军的突围加了一层伪装的薄纱,在罗荣桓的带领下,八路军3000余人开始突围了。行动前,罗荣桓早已经让各指战员转述下去,整个突围行动中,任何人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发出哪怕一点点的声响。

突围行动开始后,罗荣桓从容不迫,带着这支静悄悄的队伍从一个宽一公里多的空袭地向南突围,顺利跳出第一道封锁线。

顺着蜿蜒的山路,部队继续向南行军,进入一条山沟,罗荣桓看到已经暂时脱离危险区域,就让侦察排长带人去前方侦察。

前面有一个十字路口,是日军布下的第二道封锁线,侦察排长发现了日军的联络方式:烧火堆,打信号弹——代表着平安无事。在这里,侦察排长悄无声息地干掉了三名日本哨兵,随后将情况告诉罗荣桓。

很快,八路军的“大队人马”开始通过第二道防线,在这里,大家看到了“奇怪”的一幕——三个“日本兵”正站在路口,嘴里不停地用中国话小声地喊着:跑步前进。

突围人员知道,这是侦察兵假扮的,侦察排长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向漆黑的天空中打一发信号弹,周围山头的日军哨兵看到一发发报告“平安无事”的信号弹,就以为真的“平安无事”。就这样,八路军的大队人马巧妙地跳出了日军的第二道封锁线。

部队继续向南突围,穿过临蒙公路,果然不出罗荣桓所料,敌人后方空虚,戒备松懈,这第三道封锁线还没有完全形成,八路军就顺利通过了。就这样,这支3000多人的队伍,在罗荣桓的指挥下,没有牺牲一人,未费一枪一弹,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跳出了日军的“铁壁合围”,堪称奇迹。

1942年,罗荣桓正式提出“翻边战术”。

这种战术刚刚提出来时,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不理解,因为毛主席说的是“敌进我退”,而罗荣桓说的却是“敌进我进”。

罗荣桓解释,山东根据地太小了,又不稳固,无地可退,所以日军来了,他的后方肯定就空虚,那就“翻到”他的后边去。

1942年冬,日军合围鲁中根据地,罗荣桓率部“翻”到了滨海南部,先后组织了海陵、郯城战役,连克海陵、郯城、码头。

毛主席对此高度评价,他说罗荣桓所提出的“翻边战术”不是战术,而是一种战略。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