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以胖为美”?杨贵妃:丰腴不是肥胖!

金兔历史 2024-12-21 11:55:12

许多人认为,唐朝是一个崇尚“丰颊肥体”的朝代,然而,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唐朝女子确实“以胖为美”,但“胖的程度”并非肥胖臃肿,“胖的时间”也非整个唐朝。

首先,唐朝女子虽“以胖为美”,但这里的胖并不是肥胖臃肿,而是一种富态的丰腴,其体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间,譬如,在唐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女子体态丰腴,但没有任何臃肿的感觉。

其次,“以胖为美”也不是整个唐朝的审美取向,正如大多数人喜欢的唐朝其实只是初唐的“贞观之治”至盛唐的“开元盛世”而已,很少有人喜欢藩镇割据的晚唐一样,“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实际上只是盛唐时期的审美取向,而余下三个阶段(初唐、中唐和晚唐)还是以清瘦为美的。

图:唐·张萱《捣练图》

例如,画家阎立本以文成公主和亲为题材的《步辇图》中,图中仕女个个苗条消瘦;而且在唐朝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到这一审美取向,在唐代文人的笔下,吟咏女子肥美的文字并不多见,所见者如元稹《鸳鸯传》诗中称鸳鸯“肤润玉肌丰”,也只说女子丰腴,反观吟咏女子纤细尤其是细腰之美的诗词则是随处可见,比如“杨柳小蛮腰”、“皓齿歌,细腰舞”、“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等等。

因此,唐朝女子虽“以胖为美”,但“胖”并非臃肿肥胖,而且“以胖为美”只是盛唐女子的审美取向,并非整个唐朝都“以胖为美”。

图:唐·阎立本《步辇图》

那么,盛唐女子为何“以胖为美”呢?

第一,受胡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隋唐的统治集团来自汉化了的鲜卑人,也就是所谓的关陇集团,承袭北魏——西魏——北周一线。鲜卑人属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五胡乱华”中的一大主力,而游牧在北方大草原上的胡人,其风俗和审美与中原地区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例如,胡人女子以健壮为美,因为和游牧民族生活相适应的,就是剽悍和健硕的体魄。而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集团,在审美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除了胡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外,佛教中的菩萨造像也对唐朝女子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我们知道,佛教在唐朝(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得到了极大推崇和发展,而佛教中的菩萨形象都是宝相庄严,显得富态丰满,这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互为表里,也让盛唐时期的女子产生了“以丰腴为美”的观念。

第二,唐朝有充足的物质基础。

“以丰腴为美”,仅仅有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而唐朝国力强盛,并且由于前朝的隋炀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喜欢大兴土木,给百姓造成极大负担,这就让唐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减轻百姓负担。初唐是处于一个恢复和发展的阶段,因而就缺乏“以丰腴为美”的物质条件,等到了盛唐,就有了“以丰腴为美”的物质基础。

充足的物质基础的一大体现是饮食,相比于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的吃羊肉、喝羊奶的饮食(高脂肪、高蛋白)更容易变胖,而唐朝国力的强盛,则给老百姓吃羊肉和唐朝女子“以胖为美”的审美倾向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战乱和基因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人“遭人讨厌”,比如有的人怎么折腾都不会近视,有的怎么吃都吃不胖。如果一个人具备长不胖的体质,那么尽管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也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也是很难成为胖子的。

而唐朝人,则具有长胖的体质。

从汉末到唐初,中国大概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战乱,人口从东汉末年的近6000万,经过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征伐后,到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人口才只有3500万人左右,后来又经过隋炀帝大兴土木和数次征伐,以及隋唐之际的战乱,到唐朝建立之初,人口只有1235万左右。

在这四百年里,中国人口数量的起伏是非常明显的,而人口数量锐减,其原因无外乎天灾人祸,在战乱年代,伤亡和屠城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在战乱之后,饥荒则成了大多数人丧生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正常人只靠水和维生素,也可以存活两三个星期,其中脂肪就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所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么多的战乱和饥荒里,胖子基因相较于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传,换句话说,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所占人口的比例会高于其他朝代,因为更容易长胖,丰腴的人太多,所以唐朝就更容易形成“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唐朝(主要是盛唐)确实有“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但“丰腴”不是肥胖,只是体型富态丰满,最多算是“微胖”。

#唐代女子以胖为美可能是误会#

0 阅读:0

金兔历史

简介:欢迎关注!欢迎点赞金兔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