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极具魅力的人物。在众多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鲜明且独特。
哪吒最早源于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神话。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记载的“那罗鸠婆”是其原型。唐代,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的佛经中,哪吒全称“那吒俱伐罗”,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在唐昭宗时期的《开天传信记》里,哪吒是守护佛教的少年护法神,是毗沙门天王的太子。到了宋代,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增加了“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细节。南宋时,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哪吒也成为了中国人。宋末元初,哪吒形象登上杂剧舞台,有了三头六臂形象。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将哪吒身份改为“玉皇驾下大罗仙”,《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让哪吒形象转变为“孩童天神”,至此完成主要演化。
在道教中,哪吒常被尊奉为护法神,头衔众多,如中坛元帅、通天太师等。在民间信仰里,他是镇海之神、海民的保护神,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哪吒这一真实人物。他是古代人民基于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对正义和勇气的追求,融合了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创造出来的神话人物。他的故事体现了古人的想象力和精神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符号,承载着人们对勇敢、正义等品质的赞美和向往,也为后世的文化创作和艺术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58-109953的四臂观音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