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玳瑁吗?或许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又或者在某些纪录片的惊鸿一瞥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b32f61b72f208f9b00e0c48ba11f7c.jpg)
它背甲上那如梦似幻的斑斓纹路,曾是多少人心中的珍宝,又是多少人炫耀身份的资本。
然而,这份美丽背后,却隐藏着令人心碎的现实,玳瑁,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海洋生物,正站在灭绝的悬崖边上,与我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1eeff73be6d187a87795411230e233.jpg)
玳瑁,又称十三鳞,因其背甲上十三块盾形鳞片而得名。
它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海龟,以海绵、海藻等为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9f91369ff37dc82b97000fb41ee757.jpg)
玳瑁的寿命可达数十年,成熟期却长达30年,生长缓慢,繁殖率低。
这使得它们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种群数量一旦下降,恢复将异常艰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88ad05bbf5059f63c042287dfa9886.jpg)
而更令人痛心的是,玳瑁的文化象征意义,反而成了加速其走向灭亡的催化剂。
自古以来,玳瑁就被视为祥瑞之物,象征着长寿和吉祥。
其背甲被用于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从梳子、手镯到扇子、摆件,不一而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a6c017b7c7da184f7323d30d7e6770.jpg)
在古代,拥有玳瑁制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的专属。
即使在今天,玳瑁制品依然在黑市上流通,价格高昂,一厘米甚至可以卖到万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ab06ddc9ca921757f095be4e747df2f.jpg)
这种畸形的市场需求,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将玳瑁一步步拖入深渊。
人类对玳瑁的掠夺,贯穿了整个历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e780004f133fd39c9b99279305f389.jpg)
从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到中国的先秦时期,玳瑁的身影就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记载中。
玳瑁制品,从实用器物到艺术珍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变,也记录了玳瑁种群的衰落。
在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对玳瑁的捕捞从未停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6072334712591ac34f740383ca9f62.jpg)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每年加工的玳瑁制品高达三万千克,相当于数千只成年玳瑁的生命。
而为了获取完整的背甲,捕猎者往往采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活的玳瑁放入沸水中烫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e276ee1ebdf4e5796a85ed8da945c2.jpg)
这种暴行,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挑衅。
现代社会,尽管玳瑁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非法捕捞和交易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但受高额利润的诱惑,黑市交易依然猖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1fc3f3a8e39f7e29850ff1122480af6.jpg)
走私分子铤而走险,将玳瑁制品通过各种渠道运往世界各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9ef85c2c0a975987c80f858bb99172e.jpg)
从大连海关查获的一把玳瑁折扇,到成都男子因购买玳瑁标本被罚款判刑,再到南宁海关破获的特大玳瑁走私案,这些案例都揭示了玳瑁制品黑市交易的冰山一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87149f29c4bc8d0a7dd23a30da170d.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58480803f8b49027b8d8e3919d4096a.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b2e98314ce72ba7b2d8d4047c48c2a.jpg)
更令人担忧的是,除了直接的捕捞和交易,渔业误捕也对玳瑁种群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玳瑁有时会被误捕入渔网,即使最终被放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d021b283e23d64d5faa28ab03edcb50.jpg)
玳瑁的生存危机,不仅仅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恶果,也与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都会破坏玳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所罗门群岛的玳瑁就面临着栖息地被海水淹没的威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f981de568b793cde649e2b9cd34b57.jpg)
海洋污染同样是玳瑁生存的一大挑战。
玳瑁主要以海绵为食,而海洋污染导致海绵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玳瑁的生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e1131ba5f36cc99e3ce2a1bf57c497.jpg)
此外,大量的海洋垃圾也污染了玳瑁的生存环境,对它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危机,保护玳瑁刻不容缓。
幸运的是,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保护玳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46f0a6703a2f0eab6aa06d8c4f5554.png)
将玳瑁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交易玳瑁制品的行为。
从立法层面筑起了一道保护玳瑁的防火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26c877193739b91949c90fab77582a6.jpg)
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例如惠州市建立了海龟自然保护区,为玳瑁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利用卫星追踪技术,对南海地区的玳瑁进行监测,掌握其迁徙路径和繁殖地分布情况,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4c361cffffc849a5176f1a994c8c46.jpg)
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玳瑁的生活习性,还能及时发现并应对威胁玳瑁生存的因素,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公众意识的提升是保护玳瑁的关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a2062676cbc69f823b080d8ada6a88.jpg)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玳瑁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才能形成保护玳瑁的强大合力。
玳瑁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
我们是否愿意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这个美丽的物种?
我们是否愿意为了子孙后代,守护这片蔚蓝的海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59cc94c980f97822cc7959afc8c852.jpg)
信源: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连海关查获玳瑁工艺制品折扇1把 原创2024-05-12 13:52·新京报
用开水活活烫死!寿命长还没天敌的海龟,硬是被人类搞成濒危物种 2024-07-19 19:26·百科密码
闭1856
收货人也一并判刑吧。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买卖同罪。
用户10xxx66
那把折扇做的真好[点赞]
用户11xxx76
要是早点说我不要了,给你们。你看还会不会有这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