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还击,许世友批评一个师“窝囊废“,其实是另类爱护

若水史书 2024-12-02 05:16:37

引言:

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第二天,东线战场上发生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插曲。42军125师在进攻复和地区时表现不佳,其373团甚至因伤亡过大而撤回国内阵地。这一情况激怒了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将军,他不仅痛骂该部队是"窝囊废"、"怕死鬼",还扬言要"杀他们的头"。然而,当其他指挥员建议用162师替换125师时,许世友却坚决反对。在他看来,这种严厉的批评和坚持让部队继续作战,恰恰体现了他对这支部队特殊的爱护。事实证明,许世友的决定是正确的,125师在后续战斗中迅速调整状态,最终以优异的战绩为自己正名。

大纲:

一、背景介绍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开启

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将军的性格特点

42军125师的部队情况

二、125师在复和地区的受挫

373团遭遇越军火力点,撤回国内

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作战判断

375团指挥系统一度瘫痪

三、许世友的特殊"爱护"

严厉批评125师的表现

拒绝更换作战部队的建议

要求125师必须完成任务

四、事件的深远影响

125师迅速调整,在后续战斗中表现突出

2月26日一战成功击毙236名越军

许世友决策的深远意义和历史启示

对越还击,许世友批评一个师"窝囊废",其实是另类爱护

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第二天,东线战场上发生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插曲。42军125师在进攻复和地区时表现不佳,其373团甚至因伤亡过大而撤回国内阵地。这一情况激怒了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将军,他不仅痛骂该部队是"窝囊废"、"怕死鬼",还扬言要"杀他们的头"。然而,当其他指挥员建议用162师替换125师时,许世友却坚决反对。在他看来,这种严厉的批评和坚持让部队继续作战,恰恰体现了他对这支部队特殊的爱护。事实证明,许世友的决定是正确的,125师在后续战斗中迅速调整状态,最终以优异的战绩为自己正名。

战火重燃 将军临阵督战

1979年的春天注定不平凡。在中越边境,战云密布,硝烟弥漫。经过慎重考虑和充分准备,中国政府决定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战。

2月17日凌晨,炮声轰鸣,战斗打响。广西前线的解放军部队从东西两个方向向越南北部地区展开进攻。在这场重要的军事行动中,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担任东线战场总指挥。

许世友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他的军事生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为人率真,性格刚烈,对部队要求极其严格。

当时的42军是东线主力部队之一。这支部队下辖124师、125师和126师三个主力师。在战前部署中,42军担负着突破越军防线、打通东溪公路的重要任务。

特殊的十年刚刚结束,解放军部队普遍存在备战不足的问题。125师就是典型代表,他们在战前长期承担生产任务,战备训练严重不足。部队中新兵占比较大,团以下干部基本没有实战经验。

军区司令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124师和126师担任主攻,125师则负责从水口方向突破,配合主力部队向前推进。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战术部署。

战前,许世友多次强调战术协同的重要性。他要求各部队必须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共同完成突破越军防线的任务。作为东线总指挥,他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在战役准备阶段,许世友亲自深入各个作战单位。他检查部队准备情况,听取各级指挥员的汇报,对作战方案进行反复推敲。

战前动员大会上,许世友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指挥员。他强调要发扬我军特有的战斗精神,不怕牺牲,敢打硬仗。同时也提醒各部队要注意战场环境的特殊性。

2月17日清晨,随着一声令下,东线各部队开始向预定目标发起进攻。许世友坐镇指挥所,实时掌握战场动态,随时准备处置各种突发情况。

战场遇挫 部队临阵撤退

战斗打响的第一天,战场形势瞬息万变。42军的124师和126师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顺利突破越军防线,打通了东溪公路,并在装甲部队的配合下继续向前推进。

但42军右翼的125师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该师按照作战计划从水口方向突破,试图配合主力部队向前推进,却在半天的激战后连越军防守的复和县城都未能拿下。

担任主攻任务的374团在大弄和糖厂无名高地以东地区遭遇强大阻力。越军在制高点布置了大量火力点,374团多次发起进攻都未能突破敌军防线。

更糟糕的情况发生在373团。由于事前侦察不够细致,该团并未发现古方西侧无名高地上的越军火力点。战斗打响后,373团遭到越军多面夹击,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373团的团长面对这种局面显得有些慌乱。部队在多次组织冲锋未果后,伤亡逐渐加大。团长没有组织就地防御,而是下令部队撤回国内的原进攻出发阵地。

这个撤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东线总指挥部。在其他兄弟部队都在快速推进的情况下,373团的撤退行动显得格外刺眼。指挥部的通讯员战战兢兢地向许世友报告了这一情况。

许世友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他重重地锤向桌子,大声斥责:"谁叫他们退回来?这些怕死鬼,我要杀他们的头!"指挥所内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情报显示,373团与375团之间的通信联络出现混乱。一会儿报告这里出现了敌军坦克,一会儿又说那里发现了敌人,部队的判断和反应都显得异常混乱。

125师的情报误判还影响了东线指挥部的整体战场评估。该师在报告中称部队伤亡严重,尤其是375团被敌人四面包围,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连具体的伤亡数字都出现了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125师的作战行动陷入了停滞。前线部队畏缩不前,指挥系统信息混乱,战场态势一度非常不利。这种表现与其他正在快速推进的部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部队遭遇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和平环境让部队实战经验不足,新兵比例过大,团以下干部缺乏实战经验。面对异国战场的陌生环境和顽强的越军防御,部队一时难以适应。

但在军队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任何借口都无法掩盖失败的事实。特别是在许世友这样的老将军面前,部队的退缩行为更是难以容忍。这不仅关系到军令的严肃性,更关系到部队的军威和士气。

严厉斥责 将军另有深意良苦

许世友在指挥所内来回踱步,他的怒气依然未消。军区副司令员和几位高级参谋看到这种情况,纷纷向许世友提出建议,认为应该用162师替换125师,让表现不佳的部队撤下来休整。

面对这些建议,许世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摆了摆手,斩钉截铁地说:"不行,换下来以后,125师今后还怎么带兵打仗?让他们继续打,打出个样子来!"指挥所里的其他将领闻言,陷入了沉思。

许世友立即下令,要求125师重新组织进攻。他派出军区的高级参谋到125师前线指导作战,同时调配炮兵火力支援该师的进攻行动。更重要的是,他要求参谋人员密切关注125师的战场动态。

在这个关键时刻,许世友展现出了一个老将军的智慧。他没有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帮助125师重整旗鼓。他派出的参谋组不仅带去了作战指导,更带去了军区首长对部队的信任。

许世友对125师的态度看似严厉,实则充满关怀。他深知,一个部队如果在战场上失去了信心,那将是最大的打击。把部队换下来休整,表面上是爱护,实际上可能会让这支部队背负上终身的耻辱。

在许世友的强力要求下,125师开始重新组织进攻。军区派去的参谋组帮助该师进行战场分析,重新制定作战方案。他们发现,之前的进攻受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敌情判断不足。

参谋组建议125师调整战术。他们提出要充分利用炮兵火力,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逐个突破越军的防御阵地。同时,还要加强侦察力度,及时发现敌人的薄弱环节。

许世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他不断询问125师的战况,要求参谋组随时报告前线情况。他的这种关注,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125师逐渐找回了状态。373团在重新组织进攻时,采取了更加稳妥的战术。他们先用炮火压制敌人火力点,然后步兵分批次向前推进,终于突破了越军的防线。

许世友对125师的这种特殊"关爱"方式,体现了他独特的用兵艺术。他没有因为部队一时的失利就否定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这种做法,既保持了军令的严肃性,又给了部队重振士气的空间。

这种处理方式背后,是许世友对部队建设的深刻理解。他明白,一支部队的成长需要经历挫折和考验。过分的保护反而会阻碍部队的成长,只有在实战中摔打,才能真正锻炼出一支坚强的队伍。

浴火重生 英勇战士再创辉煌

事实证明,许世友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在重整旗鼓后的几天里,125师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战斗力。他们不仅收复了此前失去的阵地,还在后续战斗中取得了优异的战绩。

2月20日,125师的373团和374团联合发起进攻。他们采取了新的战术打法,先用密集炮火轰击敌人阵地,随后由突击队快速突进,一举突破了越军的防线。在这次战斗中,两个团共歼敌一百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紧接着,125师在复和地区的战斗中再次立功。375团担任主攻,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从越军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进攻。这次战斗,他们不仅完成了既定任务,还协助兄弟部队解决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在钦州方向的战斗中,125师更是表现出色。他们配合主力部队,连续攻克了多个重要据点。特别是在攻打一处隐蔽火力点时,一个排的战士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们冒着密集的弹雨,成功炸毁了敌人的掩体。

到2月25日,125师已经完全找回了状态。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丝毫看不出是前几天那支畏缩不前的部队。许多老兵说,这支部队仿佛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战斗进行到后期,125师更是成为了东线战场上的一支劲旅。他们不仅完成了预定的作战任务,还多次主动请缨,要求担负更艰巨的战斗任务。许世友在听到这些消息时,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一次战后总结会上,许世友特意提到了125师的转变。他说这支部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我军官兵不怕困难、敢于战胜自我的优良传统。这番话,既是对125师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当初决定的印证。

125师的战斗英雄事迹很快在部队内外传开。他们当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泉的英雄人物,有的战士在战斗中奋不顾身救助战友,有的班排面对强敌毫不退缩,顽强作战。这些故事成为了激励其他部队的生动教材。

这支部队的转变过程,也成为了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它告诉人们,一支部队的成长往往需要经历挫折和考验。而一个好的指挥员,不仅要严格要求部队,更要懂得如何帮助部队在逆境中重新站起来。

战争结束后,125师的战绩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这支部队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一支部队的价值不在于从未失败,而在于能否在失败后迅速振作起来。

许世友对125师的特殊"教育方式",成为了军队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严厉的批评和坚定的支持,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这种独特的带兵方法,展现了一个老将军的智慧和胆识。

这个故事也被写入了军队的教材,成为了对军官进行领导艺术教育的典型案例。它告诉后人,一个好的指挥员既要有严格要求部队的勇气,更要有帮助部队成长的智慧。

0 阅读:0
若水史书

若水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