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那个从清华退学、遭微软封杀的“狂人”王垠,如今怎样了

安德烈的笔记 2024-10-07 14:33:28

王垠,读到清华博士退学,被谷歌开除,遭微软封杀。许多人打趣他学富五车归来仍是本科生。

毫不夸张的说,这随便一个经历,都够普通人吹上半辈子的牛。他究竟是“天才”还是“异类”?

有人说他是恃才自傲,也有人说他有足够狂的资本。对于他的争议其实从未停歇···

只有了解了他的故事我们才能明白,这世界上容不下这样的天才,这世界只接受循规蹈矩的学生。

2005年9月22日,一篇名为《清华梦的粉碎》的退学申请震惊了整个学术圈。

清华大学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门槛,而这位名叫王垠的清华博士生,仅仅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顺利毕业拿到清华博士文凭了。

但他偏偏就在临近毕业的关键时期选择在网络上发布退学申请,揭开国内高等教育的“遮羞布”。

许多人都不曾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他是一个老天爷追着喂饭吃,但他却偏要把饭碗打翻的叛逆天才少年。

其实,只有了解了他的过去,我们才能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王垠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在他5岁那年,父母带他去游乐园玩。其他孩子都在欢呼雀跃地玩旋转木马,而小王垠却站在一旁,仔细观察木马的运转机制。

他用稚嫩的声音问父母:"为什么木马会转?它是怎么工作的?"这种对事物本质的好奇心,从小就刻在了王垠的骨子里。

然而,王垠的与众不同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高中时期,王垠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在高考前夕,他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王垠想学习计算机专业,而他的母亲却希望他报考医学院。"学医好啊,以后当个医生,多有面子!"母亲苦口婆心地劝说。但王垠固执己见:"我对计算机更感兴趣,这是我的人生,我要自己做主!"

这场争执的结果是,王垠在高考时赌气少做了几道大题。最终,他以微弱的差距与清华失之交臂,被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

这个结果让王垠既懊恼又释然,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大学里证明自己的实力。

在四川大学,王垠很快就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怪才"。有一次,计算机系举办编程比赛,参赛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复杂的算法。

当其他同学还在绞尽脑汁时,王垠已经提前两个小时完成了任务。不仅如此,他的程序运行效率比标准答案还要高出30%。

评委们惊讶地看着他的代码,不禁感叹:"这小伙子的思维方式真是独特!"

凭借着在大学期间极其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表现,王垠获得了保送清华硕博连读的机会。然而,这个看似光明的前程,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清华大学,王垠的天才光芒依旧闪耀。他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常人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课程。然而,他也开始感到越来越强的束缚。

有一次,王垠想去旁听一门物理课,但他的导师阻止了他:"你是学计算机的,专注于你的研究方向就好,不要分心。"这句话让王垠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博士四年级时,矛盾终于爆发。王垠的导师要求他写一份专利报告,但王垠认为这项工作毫无意义,只是在浪费时间。

而且他知道,导师费尽心机不让他去旁听别的课程,就是想要让王垠当他的免费劳动力。

他直接拒绝了导师的要求:"我来这里是为了学习和创新,不是为了当免费劳动力。"导师勃然大怒:"你以为你是谁?没有我,你能有今天吗?"

这场冲突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王垠决定退学。他写下了震惊学术界的《清华梦的粉碎》,成为清华历史上第一位主动退学的博士生。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炸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有人称赞他的勇气,有人批评他的狂妄。但无论如何,王垠的名字从此响彻学术圈。

离开清华后,王垠先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和印第安纳伯明顿分校。然而,他似乎注定与传统学术体系格格不入。

在康奈尔大学,王垠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出质疑:"我觉得这个方向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导师冷冷地回应:"你还太年轻,不懂学术界的规则。"这种固执己见的态度让王垠在学术圈中越来越不受欢迎。

在印第安纳伯明顿分校,王垠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终,王垠决定彻底告别学术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进入谷歌后,王垠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独立完成了Python检索部分的工作,这个成果至今仍在使用,无人能够替代。

然而,王垠的性格特点也给他带来了麻烦。有一次,在一个团队会议上,王垠直接批评了项目经理的决策:"这个方案效率太低,我有更好的方法。"项目经理脸色铁青,其他同事也都低下了头。虽然王垠的技术能力无人质疑,但他的人际关系却越来越紧张。

有一天,谷歌举办了一个团建活动,要求每个人都参与。王垠觉得这种活动毫无意义,直接拒绝参加。他的直属上司劝他:"偶尔参加一下这种活动也不错,可以增进团队感情。"

王垠则毫不留情的回答:"我来这里是工作的,不是来交朋友的。"这种态度让他在公司里越来越孤立。

尽管如此,王垠的技术实力还是得到了认可。他在谷歌的工作成果引起了微软的注意,最终被微软高薪聘请。

然而,历史似乎总是在重复。在微软,王垠依然无法适应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方式。

有一次,微软要求员工参加一个为期一周的团队建设活动。王垠认为这完全是在浪费时间,他直接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抗议:"我们是来工作的,不是来玩的。这一周的时间足够我完成一个重要项目了。"

人力资源经理试图解释这种活动的重要性,但王垠始终无法接受。

最终,王垠决定离开微软。在离职时,他说了一句让整个行业震惊的话:"没有一个公司值得我为他工作。"

这句话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展现了王垠的自信和傲气,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微软在行业内对王垠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封杀。很多公司都收到了不要雇佣王垠的暗示。一时间,这位曾经的天才程序员发现自己在整个计算机行业都难以立足。

面对这样的困境,普通人可能会选择妥协,但王垠依然坚持自己的道路。他决定在美国创办自己的学习机构和网站,开始传播自己的技术理念和人生哲学。

直至今天,有些人对他的批评声也从未停止。有人指责王垠太过自负,不懂得与人合作。

面对这些批评,王垠始终保持沉默。他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继续在网站上分享自己的见解。慢慢地,他的态度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在一篇最新的博文中,他写道:"我开始理解,技术并不是一切。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融入集体,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

这个变化让许多人感到惊讶。有人认为王垠终于学会了与现实和解,也有人担心他是否失去了当初的锐气。但无论如何,王垠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高傲与执着。

回顾王垠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天才的孤独之路。从小学时就展现出的非凡才智,到高中时因固执而与清华失之交臂;从四川大学的"怪才"到清华大学的退学风波;从谷歌的技术精英到被行业封杀的"异类"。

王垠的经历就像一部现实版的"寻找巨人",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

王垠的故事引发了许多思考。在一个强调团队合作的时代,如何平衡个人才华和集体利益?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是否一定要牺牲一些东西?天才是否注定孤独?

有人说,王垠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中国教育体系和科技行业的一些问题。他的经历揭示了天才在现有体制下可能面临的困境,也暴露了一些机构在管理创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也有人认为,王垠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的寓言。他的才华无可否认,但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与社会和谐相处,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无论如何,王垠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诸多思考。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也反映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永恒矛盾。

如今的王垠,似乎找到了一种平衡。他继续在自己的平台上分享知识,影响着无数热爱编程的年轻人。

虽然争议仍在,但他的才华和坚持,已经在计算机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垠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的经历已经成为了中国计算机界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告诉我们,天才的道路或许孤独,但只要坚持自我,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王垠自己所说:"我的路可能与众不同,但我无怨无悔。"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王垠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无论你多么与众不同,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但同时也要学会与这个世界和解。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王垠的传奇仍在继续,而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个特立独行的天才,看他如何在坚持和妥协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孤独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参考资料

0 阅读:0

安德烈的笔记

简介:用真实声音,讲述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