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日!一起来看传统造物中的“海上风光”

梦琪聊文化 2024-07-12 15:02:49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7月11日便被定为中国航海日,因为这一天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纪念日。

从永乐到宣德,郑和一共出使了七次西洋,其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时间之长,往返之频繁,都为世界航海史上所罕见。

此举不仅宣扬了大明国威,更促进了海外贸易,也正是随着明朝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量优质硬木才得以输入,为明式家具成熟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基础。

在以农耕为核心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华文明中,统治者对海洋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仅以明代为例,洪武年间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限制私人出海,永乐年间稍微松弛,后因倭寇之患海禁又严,而隆庆帝一即位就解除海禁。

其间波折就可看出在统治者眼中海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巨大的诱惑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但在传统造物领域,海洋的形象则单纯许多。与普通水纹相比,具备强烈动感和气势的海水纹辨识度极高,也有很大的艺术加工空间,比如日本浮世绘中的海浪就带有十分明显的特色——它的浪头宛如一个个尖锐的鸟爪,梵高曾称其为“鹰爪浪”,其图景中汹涌澎湃几近暴虐的美感,在风格上也与鹰有着相通之处。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在我们的传统造物中,海波虽然也有不同形式,但几乎也都呈现为汹涌澎湃的风格。

单独使用海水作纹饰的较少,这种做法往往是看中了海波富有动感的曲线,更多是用作装饰题材的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主角。

清 紫檀海水纹条桌 研习社珍藏

清 紫檀一木整挖海水纹洗 研习社藏品

比较典型的一种海洋纹饰叫海水江崖纹,即在一片海波当中耸立山石的图景,常出现在家具、官服上。

山与水正象征帝国统辖的千里江山,所以这种图景上方往往还配有神龙和祥云,意指真龙天子可主宰江山社稷,有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寓意。

明 海水江崖纹玉笔架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圣帝明王善端录图册·唐太宗》

清乾隆 香色缂丝金龙夹龙袍(下摆) 故宫博物院藏

海水与梅花的搭配也很受欢迎,据说这种纹样最早产生于宋代,是成都的蜀锦工匠根据唐人诗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和宋人词“落花流水红”等创作而成,名为“落花流水纹”,其意境优美,还兼有吉祥寓意,所以后来又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宋 耀州窑青釉落花流水纹盏

清 紫檀嵌银丝螺钿海水梅花纹八角盖盒 研习社藏品

当然,海里面的“原住民”也不能少,鱼虾蟹等海洋生物偶尔也会以组合形式出现,海水自然就是它们不可缺少的背景。清代画家聂璜还绘制过一组沿海生物的图谱,名为《海错图》,这里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五彩鱼纹盘 研习社藏品

此外,大海还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常客,比如“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八仙过海”,在老百姓心中,能征服大海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据说“夔”就是黄帝时期东海的一个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则风雨,目光如日月,声如雷。所以神龙的背景往往不是云海便是大海。

连《庄子》中的仙人都是住在“海”上的仙山——“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 故宫博物院藏

神龙腾于海上大显神威,但神灵们往往会通过“渡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神异,比如我们熟知的“八仙过海”,八仙各显神通渡海,让老百姓对他们的能力心悦诚服,从而信仰他们。

在佛门典故中还有一出“达摩渡海”,即禅宗祖师达摩从印度坐船抵达遥远的中国南方的故事,据说达摩祖师和梁武帝进行了一次不太愉快的对话,然后便在少林寺修行,整理出了自己的佛学体系,禅宗自此源起。

清 铜鎏金八仙人物故事挂屏 研习社藏品

清乾隆 白玉达摩渡海图插屏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一种与海有关的题材叫“海屋添筹”,其图景常表现为海中有仙山楼阁,楼中陈设宝瓶,内插筹码,空中有飞翔的仙鹤,口中街筹欲往瓶中添筹。

这一题材源于苏轼《东波志林》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三个不记得自己岁数的老人攀比年纪,所以这一题材常用来祝寿:

一个说只记得年轻时与盘古有交情;一个说每看到海水变桑田就添一个筹码,类似于画正字记数,而手里的筹码可以装满十间屋子;最后一个说吃过的蟠桃核丢到昆仑山下,如今都和昆仑山一样高了。

清 紫檀嵌牙点翠海屋添筹插屏

清 红木龙纹架嵌翡翠海屋添筹磬座屏

- END -

0 阅读:0
梦琪聊文化

梦琪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