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苕溪畔远眺通济桥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以“钱塘”(宋以前为“钱唐”)来指称杭州,但直到今天,秦汉时期钱唐县城的所在,仍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若论杭州城市发展史,不妨将目光投向南苕溪畔的老余杭。
余杭设县颇早,隋朝初年还曾短暂做过杭州州治。2000多年来,余杭县城虽几经迁徙,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往返于苕溪南北两岸。从今天的眼光看,汉代以来的余杭县城,无论在苕溪的南或北,始终紧贴着一座古桥——通济桥。

通济桥(古桥)与南苕溪
南北朝以前,浙北地区的开发重心在苕溪流域,湖州下菰城、杭州小古城,乃至著名的良渚古城,都在苕溪近旁。而余杭古城(老余杭县城),也是当时“苕溪城市群”的组成部分(见下图)。
从良渚时代(距今约5300-4300年)开始,苕溪的治理始终是余杭人的大事,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就是专门用来对付暴涨的苕溪水的;直到现在,不时修缮的西险大塘,仍是治理苕溪的百年大计。
丰水季节,温顺的苕溪变得暴躁,往来苕溪两岸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一座横跨南苕溪的通济桥,应运而生,一桥飞架南北,成为老余杭人往来苕溪两岸的大道。

余杭古城、杭州城、良渚古城、苕溪位置图。翻拍于《发现杭州——2023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展览现场,侵删
关于通济桥的由来,记载不多。清代《康熙余杭县志》称其始建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稍后的《康熙余杭县新志》或许是对旧志所载有所怀疑,便将通济桥始建年代含糊记为“汉末”。
无论其始建年代如何,通济桥对余杭的意义都毋庸置疑。历史上,通济桥屡次改名,南宋初年定名为通济,到明朝初年重建,易木为石,便是今天见到的三孔石拱桥。明清时期,余杭境内水道纵横,桥梁林立,而通济桥则是公认的余杭第一桥。《康熙余杭县新志》说:唯此甲于境内诸桥,邑人咸呼为大桥也。可谓实至名归。
今天的通济桥上,新建亭阁中赫然挂着一块匾额:通济大桥。

通济桥中的牌楼,匾额上书“通济大桥”
古时候的大桥就像一个综合体,像通济桥这样的大桥,更是一县钟灵与人望的所在。清代通济桥人烟辐辏,时人于其上构筑廊屋,遂成一座廊桥(见下图)。
可惜,1937年日寇南侵,桥上廊屋毁于一旦,今人再难复见当日盛况。

20世纪初的通济桥旧影,翻拍自《杭州古桥》,侵删
唐宋以降,随着大运河的贯通,苕溪的航运地位逐渐下降,余杭也经由人工开凿的余杭塘河而接入运河体系。但是,苕溪的水患仍在。世纪初,为了更好地治理苕溪,退堤扩孔被提上日程。2004年底,工程竣工,南苕溪老余杭段的河道被大幅度拓宽,泄洪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加强。
所谓退堤扩孔,即人为拓展河道宽度,使原先的堤坝向后“退”;而在加宽的河道之上,保留古桥、增建新桥,由于新桥同样是拱桥,整座桥的桥孔数量便自然“扩”得更多了。
由远处观之,如今的通济(大)桥,以苕溪中流的大桥墩为中心,新桥、老桥分列左右,新桥依老桥样式修造,桥墩前的分水尖、拱券间的溢洪孔,一仍其旧,只不过,新桥不需过多考虑航运,因此桥面也就造得更加平缓,便于行走——

通济桥,新桥、老桥及桥梁结构示意图
退堤扩孔竣工后,有人撰成一联(见下图),内容颇值玩味:
洪分三孔功齐天目,
溪卧双虹泽被太湖。
苕溪发源于天目山,最终汇入太湖。老桥为三孔石拱桥,新桥也是三孔,可谓“洪分三孔”;在新桥建成后,中流大桥墩两旁实际上有两座拱桥(有些拱桥形似彩虹,文人墨客常以彩虹作比),如两道彩虹横卧于南苕溪上。

通济桥边,廊柱上的对联
如今的通济桥,因为行政中心迁移等原因,早已不复当年的喧闹。而桥中保留的一段古桥拱券构件(下图),似乎还在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通济(大)桥中部保留展示的古桥拱券构件,正面

通济(大)桥中部保留展示的古桥拱券构件,背面
通济桥(老桥)为杭州地区为数不多的明代拱桥,2009年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济桥,杭州市保碑
读者诸君若到余杭,不妨一探通济桥。此间景致,正所谓:
古县名邦,芦花飞雪风流事;
阳关大道,长虹卧波通济桥。
[说明]此联为本文作者自撰。余杭(老县城)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为杭州州治,称“古县名邦”想不算过誉;苕溪因溪流两岸芦花似飞雪而得名,上联由此而来。下联专门写通济桥,历史上此桥为余杭县往来苕溪两岸的大道,如长虹卧波,沟通南北。

通济桥(古桥)
文物信息
【名称】通济桥
【位置】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
【级别】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明代,联拱桥,余杭,苕溪
全文完
【说明】文中图片除老照片、卫星图外,均由本文作者现场拍摄。
【参考资料】
1.《杭州古桥》;
2.《康熙余杭县志》;
3.《康熙余杭县新志》;
4.《嘉庆余杭县志》;
5.《发现杭州——2023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2024年夏展出于西湖美术馆)现场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