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从时间来看,霜降节气前后,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候,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因为霜降到,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来了。
霜降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1个节气,时间大概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今年的霜降时间在10月23日。
在民间,有不少关于霜降的说法,比如老话说“九月霜来年荒,十月霜兆丰年”。那么,这句俗语什么意思呢?有何预兆和影响呢?需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一、怎么理解“霜降”?霜降这一天,太阳跑到黄经210°的位置,太阳直射点进一步南移。
此时,我们所处的北半球的白天变得越来越短,晚上越来越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持续走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这样的天气条件,就像是给霜打了个“邀请函”:“出来玩啊!”
不过,在气象学上,霜降并不一定会下霜,它其实就是一个气温“骤降信号”,告诉我们冬天将至。所以,大家要区分,“霜降”和“降霜”其实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表示节气,一个表示出现霜冻的现象。降霜在气象学上,准确的表述为“初霜”或“早霜”等。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它反映了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
而“降霜”则是一个描述天气现象的日常用语,与“霜降”这个节气并无直接联系。也就是说,“霜降”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开始变冷,有可能出现霜冻。
当然,其实不仅是霜降和降霜容易搞混,还有白露、寒露等,也是大家不太容易区分的。关于这些区别,读书君在后面的文章中,再来详细讲一下。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翻译一下,大致意思是:
一候指那些豺狼等动物,开始忙活着逮猎物,准备过冬了。二候指草木黄落,进入了一年里的“枯萎期”。三候指那些爱冬眠的动物,躲进洞里去,不动不食进入了冬眠状态。
这三候生动地描绘了霜降时节自然界万物的变化。
二、“九月霜来年荒,十月霜兆丰年”的俗语解读“九月霜来年荒,十月霜兆丰年”这句俗语,是对农事活动的一种预警。这里的九月和十月指的是农历月份,而不是公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霜降节气在农历九月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农作物可能会歉收,可能出现饥荒的情况;而如果是十月份出现霜降的话,则预示着将是一个丰收年。
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一分为二来看。
“九月霜来年荒”:这主要是因为九月霜降时,一些农作物可能尚未完全成熟。霜降导致的低温可能会使这些作物无法继续生长,甚至被冻死,从而影响收成。特别是对于晚熟的作物,如晚稻、玉米等。
比如读书君身处的广西地区,此时很多地方的水稻,正是趋于成熟,又还未到完全成熟可以采收的时候。此时霜降的到来,意味着 农作物生长周期变短,从而影响收成。其次,霜降来得早,农作物在收获前可能遭受霜冻损害,导致品质下降和粮食减产。
这些不利情况的发生,意味着农民的粮食储备不足,进而可能出现次年闹饥荒的情况。
“十月霜兆丰年”:那么,为什么“十月霜”则有丰收年的说法呢?
首先,这主要是因为进入到农历10月,人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收割、晾晒、储存等秋收工作,不会对粮食作物产生太大影响。
其次,冷冬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中的病虫害减少,特别是土壤中的虫卵能冻死一些,这样来年土壤中的病虫害减少,庄稼就顺理成章的丰收了。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说的也不过如此。
再次,在农历十月份,如果出现霜降,意味着自然界的气温条件对北方小麦的生长是比较有利的。这是因为霜降时节的气温变化,有助于小麦等作物的抗寒锻炼,提高其冬季的存活率。
所以,就有了“九月霜来年荒,十月霜兆丰年”的说法。当然,相似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农谚说“九月霜降草满堆,十月霜降谷满仓”,说的大体也是这个意思。
三、2024年是何情况呢?需要注意什么?从日历来看,今年的霜降节气在公历的10月23日,农历的九月二十一。根据老话“九月霜来年荒,十月霜兆丰年”,2024年的霜降落在了农历九月,属于“九月霜降”,预示着来年的农业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而且今年的“九月霜降”在农历的下旬。按照民间的说法,霜降节气交节在农历九月上旬被称为“早霜降”,交节在中旬或下旬则被称为“晚霜降”,2024年的霜降还属于“晚霜降”。
在民间,有“早霜降湿,晚霜降冷”的说法,也就是意味着今年的冬天可能会比较干冷,降雪天气可能会比较少,冬春时可能会出现连旱的情况。
这提醒我们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取灌溉、施肥等措施,促进作物的成熟,而对于越冬作物来说,要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春旱情况,农民朋友们要提前做好水资源管理和灌溉准备工作,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气象技术加强气象监测与预测,提前了解天气变化,及时做好生活和生产的调整。
四、读书君说总的来说,虽然老话“九月霜来年荒,十月霜兆丰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不能完全盲目迷信。我们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合理利用老话智慧指导农业生产。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