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研究:太保簋铭文新译

云端漫步的猫 2025-02-24 04:35:19

太保簋,“梁山七器”之一,是西周早期与召公有关的重器。相传道光或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下出土,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铭文共四行,35个字,铭文清晰完整,出土以后传承有续,破译的版本也有几种,但是基本逃离不开艰涩难懂。

甲骨文字破译,至力于改变识字的中国人对于中国的古文字非常难懂的固有印象,尽力承现出中国古文字通俗易懂的本来面貌。自从甲骨文中的“询问祸“一句重新校正以后,向上追溯可以重新破译陶寺遗址陶文、城子崖遗址陶文、丁公陶文等,还破译出来了三星堆遗址陶符号中的“集”,青铜残件铭文“豩”,柳湾遗址中的“集”,殷墟甲骨文中的“集”。等等含殷商甲骨文若干,早已经可以整句整篇重新通俗易懂的破译。

丁公陶文破译: 忧:见化。急:东河涨。进:申寅汛。

上图一:三星堆遗址陶符号中的“集”。二:柳湾遗址陶符号中的“集”。三:理解出来集一册为“仑”。四:殷商甲骨文中的:今集双、今入丙。

向下可以追溯到,西周第一祀(负1066年乙亥):天问簋铭文。(负1050年辛卯)利簋铭文。(负1038年癸卯)何尊铭文。(负1035年丙午周成王十年)唐叔虞方鼎铭文。(负1007年甲戌周康王元年)德方鼎铭文。及还没有确定纪年的散氏盘铭文、史墙盘铭文、大盂鼎铭文等等若干铭文。

上海博物馆藏“德方鼎”铭文重新破译

为,三月,王在成周。延武王庙,自潮戓。王赐德,贝二朋,用作宝尊彝。

太保簋铭文

所以对于此篇“太保簋”铭文的破译,文字解读方向还是具有一定的把握。但是因为器物为西周早期器物,身世比较传奇,所以给铭文的破译识读,并现解出其身世中的故事,还是增加了一些难度。

一、铭文释义

王伐胆小“小子”,如铭文中常见的第一个字:“为”字的破译一样,第一句的破译解读就是“与众不同”“与以往不同”。“伐”字破译可以参考上一期的:戌嗣子鼎铭文:王赏伐。戌甬鼎铭文:伐勇。殷商人头骨刻辞:祖乙伐。

“胆小”一直被破译成“麓”,以往的中国古文字破译水准,破译方法一直是这样的,一直也没有改变。所以才造成了现在的甲骨文字破译工作已经停滞不前。

“胆小”的破译可以参考“宰甫卣”铭文:

王来狩,自“幼”胆小,在绶(瘦)师,王享酒,王光臂膊(光膀子),贝五朋,用作宝,奖鼎。

“胆”字原始字义画的就是上面有细绳系住的“胆囊”的形象,“小”字可以说如现在的小字差别很小。

“小子”小字连上面的小,所以,这个小字极其容易忽略。“子”在当时通假“巳”,而且“子”字的写法很丰富,应注意区分。

“听摣却反”中的听字,争议应最少,也就是多数人都认同。

“摣”字的破译可以参考一本民国老字典中的“摣”破译,音摣和摣字同。俗易作“揸”。就是用手指取物的意思。延伸理解应是现在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长度“揸”。

再延伸理解,当时的原始字义就是:手抚摸虎皮的毛,有扎手的感觉,所以当时也可通假“扎”,所以通假字不是错别字,只是当时的字少,发音相同或相近似的字都可以代替使用。

“却”一直被破译成“阙”,其实还是通假字的问题,不少人还是固有思维,仍然保持着中国古文字一字一义的观点,其实简单的举几个例子就可以更加明了,无争议的就是“商”通假“赏”,“易”通假“赐”,“文王”“武王”这种两个字写在一起的字也是无争议的,所以中国的古文字是变化万千,不拘一格的,我的破译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识字的中国人都识得,都明白的“通俗易懂”为标准。

“王降征令与太保”这句几乎就可以真正感受到中国古文正常的表达了。其中“于”和“与”也写在了一起,于通假与,在破译武王墩楚王墓中的鸟形金饰铭文时,就已经确定,现不赘述。这几个字的争议也很少。

“太保克”可以再次参考“利簋”铭文也称“武王征商簋”铭文:武王征商为甲子朝。克:昧爽。又赏:辛未,王在东间以赐,又使利金,用作亶公宝尊彝。

克字的写法一样,意思一样,都是战争中“攻克”的意思。

“乞问追?”乞字可以参考破译商父乙尊铭文:

辛未,妇尊俎,在东间大堂,王享酒。再庚新,祖乞。在六月,愉十分三,朕慈之同。王赏贝,用作父乙彝。大方。

两个乞字虽略有不同,商父乙尊铭文中的“乞”字还多了一个“田”字,但是其刻画的跪坐的人形,乞求的神态都是相似的。

“问”字不用再作过多的解释了,

我破译甲骨文的最初就是重新破译理解了“询问祸”和“王悦!曰:”。

所以至今已经确定破译了甲骨文字金文铭文等字550多个,在实际的破译中,这个“问”字至今还没有出现不是“问”字的情况,只有在金文铭文中偶尔出现过一次通假“无”的的情况。多次展示的“天问簋”铭文的重新破译,可以再次作为参考破译。

“追”字的破译,现只能通过字形与现在的“追”字进行破译,以及重新破译后的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参照破译。

“王永太保,赐休”,这几个字都可以通过其他铭文,破译解读出来。“余土,用此彝对令”,其中“余”字与甲骨文和殷商时期的金文中的“余”字写法略有差别。

可以参考小臣余犀尊铭文的重新破译:

丁巳,王想长住祖屋,王赐小臣,余长住,贝为王来征集,方为王十祀又五,几日。

此处“余土”的“余”与现在的“余”字形更相近。

比较重要的是“丝”通假“此”,并没有通假“滋”“兹”“斯”等字的情况。甚至是大家所熟知的“何尊”铭文中的“宅此中国”也并不是“宅兹中国”。

何尊铭文的完整破译,为通俗易懂的重新破译:

为,王初拥宅,于成周,复秉成王,丰庙自天。在四月,丙戌,王共宗小子于享堂曰:昔在尔考,公民克征,文王王希,文王王顺此(丝通此)

天命为武王,王既克“大邑商(潮戓)”,贞凶吉于天,曰:余其“宅此(丝通此)中国”,自知凶民。呜呼!尔有!唯小子,问识显于公氏,有小贡于大献,今命小子织巢,王龚德裕天,须成不敏,王戓(潮戓)共孝,赐贝三十朋,用作圉公宝尊彝。为王五祀。

破译后的“何尊”铭文,通俗易懂,这才是中国古文的原本面貌。何尊铭文极其重要,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也是西周五祀的标准器,而且重新破译后,可以精准断代,西周五祀为:负1038年癸卯,这样与西周一祀(天问簋),负1066年乙亥的纪年推算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西周每七年一祀,这一点也同时印证了:武王征商簋与天问簋器型相近似,但是武王征商簋铭文中并没有“为王几祀”,因为武王征商为负1050年辛卯,正是处在西周第三祀和西周第四祀之间。

二、释义说明

此“太保簋”铭文重新破译后为:

王伐胆小“小子”,

听“摣”却反,

王降征令,与太保,

太保克,乞问追?

王永太保,赐休。

余土用此彝,对令。

要想彻底整明白“太保簋”铭文的故事,首先要知道“太保”是谁?

唯一的线索《史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

此次周成王东征发生于周成王七年(何尊铭文:负1038年癸卯)之后,参考证据:约为周成王十九年(负1026年乙卯):

《竹书纪年》: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即召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丰侯。

以上两处信息均与出土文物“太保簋”铭文信息相合,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周成王十九年,原本王是要巡狩,暗中是要伐胆小的“小子”,但是听说“摣”地也反叛了,这下子两方面甚至有可能是多方面都要反叛。周成王降征令:让召公去攻打“摣”(残奄之奄,棘手之地),召公胜利了,但是回问周成王还用不用追击?王永远宠信“召公保”,所以赐休,不用追了,就在那休息吧,土地不是跑不了么,余土(留下来的土地)就用此彝的铭文与核对“赐休”这个命令。之后周成王自奄归,回到“宗周”。遂正百官(此战中有的官员畏战惧战)、黜丰侯(罢黜丰侯的职位,杀鸡儆猴),作《多方》(作了一篇《多方》的文章,记录这个多方叛乱的事件)。

作者:刘英毅

0 阅读:0
云端漫步的猫

云端漫步的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