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资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肾脏病学会发布指南、《中华肾脏病杂志》系列数据、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临床资料、《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医生访谈
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查出肾功能不行了,医生说得赶紧透析,结果刚开始透几次人就没了?不是几个月,是几周,甚至几天!

家属一脸懵,医生也很无奈,身边人议论纷纷:“是不是透析太猛了?”、“是不是医院不行?”、“是不是隐瞒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掀开这个谜团的盖子,说点别人不太愿意说的实话。
“一透就走”,到底是巧合还是背后有因?这个问题其实在我行医二十多年中,早就听得耳朵起茧。很多家属都会在事后找到我,语带哽咽地说:“医生,我们不是听了你们的话才透的吗?怎么我爸就没了呢?”
我理解这份痛,也理解这份疑问。但说实话,透析不是杀手,也不是万能药,而是一场“战略撤退”。它不是把病治好,而是帮你“拖着走”,看起来是救命,实际上它更像是“延命”。
那为什么有人一上透析,反而“走得快”了?

不是透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对透析这件事的“理解”出了问题。
问题不是透析,而是拖太久才透在中国,大多数人开始透析的时候,肾功能往往已经“烂到锅底了”。
根据2023年《中华肾脏病年鉴》数据显示,约有高达60%以上的患者在透析前的3个月内才首次被确诊为终末期肾病。换句话说,他们直到肾功能只剩不到15%,甚至不到10%,才知道自己“肾不行了”。
就像你车子刹车失灵了,却一直不去修,非要等到撞墙那一刻才开始“抢修”,你说,能抢回来多少?
肾衰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十年如一日的慢性积累。高血压、糖尿病、痛风、乱吃药、反复感染,这些都是“肾病的共同犯罪分子”。

很多人觉得“尿多就是肾好”,这是误区。尿多反而可能是肾小管坏掉的表现。
“身体本来就快撑不住了”,透析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来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治疗过一位68岁的老先生,糖尿病20年,高血压15年,爱吃咸爱喝酒,体检报告年年“黄灯”,但每次都觉得自己“还能吃能喝能走”。直到有一天突然全身浮肿、气喘、没尿,才送到医院。
一查,肌酐1500多(正常人是60-110),血钾7.2(已经危及生命),尿素氮高得离谱,心电图严重异常,心功能也只剩下三分之一。
这个时候,哪怕马上开始透析,也只能算是“临终抢救”了。
透析不是魔法,它排得了毒,但修不好心脏,也补不回丢掉的蛋白质,更无法扭转十年如一日的器官衰竭。

很多人一透析就去世,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不是透得太早,而是透得太晚。
为什么有些人透了反而“更虚”了?你知道透析是怎么回事吗?它不是像洗澡那样“冲一下就干净”。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将体内的水分、毒素、代谢废物从血管里“抽”出来,相当于用人工手段代替肾脏的工作。
但这种“清洗”是粗暴的,尤其对一个本来就虚弱的老人来说,透析就像是一场“脱水运动会”。
脱水太多,会低血压、晕厥,甚至心脏骤停;电解质波动太大,会心律失常;蛋白丢失太多,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相当于被拴在机器上“吊命”。
很多人以为透了就能活蹦乱跳,医生却知道,透只是让他“苟延残喘”得久一点。

在欧美国家,肾病患者在透析前,通常会有3-6个月的“准备期”:营养支持、血管通路建立、心理辅导、透析教育、药物调整等等。这是“打地基”的过程。
而在中国,很多患者是“大抢救”模式:来了就插管,插完就上机,根本没有准备时间。
你知道吗?使用临时导管透析的患者,死亡率是使用长期瘘管的3倍!
这还只是“入口”的问题。更别说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透析前该调整饮食、控制水分、配合药物、做心理建设。这就像你突然被拉上战场,既没枪也没盔甲,敌人一来就倒了。

老百姓常说:“医生是不是早就知道我爸不行了?怎么一个劲儿让透?”这种想法我完全理解,但我要说句实话:
医生不是神,也不是骗子,而是被现实推着走的“守门人”。我们当然知道某些人即使透了,结局也好不到哪去,可我们又不能直接说“别救了”——这不符合职业伦理,也不符合家属对“希望”的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说:“建议透析,尽最大努力”,但我们心里知道,这个“最大努力”可能只是“体面地告别”。

这话不好听,但是真话。我见过太多例子,病人已经意识模糊、全身浮肿、呼吸困难,医生建议保守治疗,结果家属说:“不行,必须透!我们不想放弃!”
透了以后,人还在,意识没了,插管、输液、机器维持,成了“植物状态”,但家属却说:“他还在活着。”这个时候的透析,是为了“家属的心理安慰”,不是为了“病人的生命质量”。
有时候,放手不是冷酷,而是一种尊重。
有没有人透得好好的,活得久的?当然有!而且不少!

我有个患者,73岁,糖尿病肾病,透了9年了。有自己的瘘管,每周来三次,饮食控制得当,血压血糖稳定,自己还能坐公交来,逢年过节还去黄山爬了半山腰。你说他活得差吗?
关键在于:早准备、早干预、早教育、早规划。就像打仗,要先布阵、备粮、练兵,而不是敌人打到门口才开始找刀。
那到底什么时候该透、怎么透、怎么不透?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重点是“个体化”。
有些人肾功能只剩10%,但没症状、没水肿、血钾不高,可以暂缓;有些人肾功能还有15%,但高钾、严重贫血、恶心呕吐,那就该透了。

透不透,不是看数字,而是看人。更重要的是:你要有“透前规划”意识。
别等医生告诉你“今天必须透”,你才开始慌。你得在医生告诉你“你快要透了”的时候,就开始准备。
别让“透”变成“赌”说到底,透析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它是一个选择,是一条“可延续”的路。但如果你把它当成“赌命的最后一搏”,那结果就只能是“输多赢少”。真正的智慧,是提前做功课,未雨绸缪,不要等到命悬一线才想起“还有个透析”。
你还在等“最后一刻”才决定治疗吗?
生命不是等价交换,不是“透=救”,也不是“不透=死”。它更像是一场博弈,一场和时间、和疾病、和自己对话的博弈。
如果你身边有家人、朋友、邻居、自己,出现了蛋白尿、血肌酐升高、水肿、血压难控、尿量减少这些现象,别怕听“肾衰”这仨字,怕的是你听到了也不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