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不对?医生多次强调:若是过了60岁,睡觉最好做到这几点

昌宇随心养护 2025-04-11 06:34:3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世界卫生组织.《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建议(2021年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体质学说与老年健康研究》

夜里三更醒来数绵羊,清晨五点坐看天亮窗;是不是岁数一大,睡眠就得“听天由命”?可有些老人越是按部就班地“早睡早起”,反而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夜里数星星。到底是哪里错了?

过了60岁,咱们的身体可不再是年轻时候的那副“作息随意”的模样,睡觉这事儿,也得讲究些“年纪的规矩”。

睡眠不是越早越好,60岁后的生物钟悄悄改变

许多老年人误以为“早睡早起”是健康的金标准。这只是年轻时候的节律规律,到了老年,生物钟可是偷偷换了“程序”。

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褪黑素分泌比年轻人减少30%以上,而这种物质正是控制睡眠节律的“夜间指挥官”。它分泌得少了,身体就自然提前产生困意,晚上七八点就开始打哈欠,但到了凌晨两三点,身体又像被闹钟叫醒一样清醒。

这种“早睡早醒”的节律,常常造成睡眠时间不足,影响第二天精神状态。

一个真实案例:家住山东的王奶奶,今年68岁,总是晚上七点上床,凌晨三点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情绪也低落。她以为自己是“老了自然就这样”,但经过睡眠监测发现,她的深度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属于典型的“睡眠结构退化”。

后来医生建议她推迟入睡时间,控制在晚上九点半左右,并在白天适当晒太阳辅助调节褪黑素分泌。结果仅仅两周,王奶奶的睡眠质量就明显改善。

过了60岁,应该顺应身体节律的变化,而不是一味追求“早睡”。

睡不好不只是老化,背后可能藏着疾病信号

很多老年人把睡不着、不踏实、不易醒当作正常现象,有些睡眠问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哨信号”。

常见的疾病关联包括:

脑血管疾病:夜间频繁醒来、早醒,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帕金森病:不少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出现REM睡眠行为障碍,夜里会突然大喊、舞动四肢。

抑郁症:老年抑郁症并不总是“情绪低落”,而是以“早醒型失眠”为主要表现。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会导致焦虑、心悸、夜间难以入睡。

西医的角度提示:睡眠障碍是许多慢性病的“并发症”之一,不能用“年纪大”一笔带过。若发现长期失眠、睡眠节律紊乱,应尽早进行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全面检查。

睡觉也要“讲姿势”,老年人最适合哪种睡姿?

仰卧、侧卧、趴着睡……每种睡姿都有讲究,尤其是老年人,选择合适的睡姿,能有效预防呼吸暂停和骨关节疼痛。

左侧卧:有高血压、心脏病史的人不推荐左侧卧,可能压迫心脏。

右侧卧:更利于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非常适合有胃病的老年人。

仰卧:容易诱发打鼾和呼吸暂停综合症,对有呼吸系统问题的人不利。

趴睡:压迫胸腔,不利于呼吸,基本不推荐。

理想的睡姿:右侧卧、膝盖微弯、枕头高度适中,既能放松肌肉,又能保护脊柱。

白天睡太多,晚上就睡不着?午休有讲究!

不少老年人一吃完午饭就犯困,一睡就是两小时,其实这样做对夜间睡眠影响很大。

午休建议控制在30分钟以内,时间太长容易打乱生物钟。可以在饭后散步15分钟后再休息,帮助食物消化,同时避免餐后低血糖带来的困倦感。

中医里的“子午觉”理论提到:“子时大睡、午时小憩”,这与现代科学理念不谋而合。子时是晚上11点到1点,正是身体气血最需调养之时;午时小憩,则是对身体阳气的调和。

睡前这些“坏习惯”,不改睡得再早也没用!

一些看起来无害的生活习惯,其实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隐形杀手”。

睡前看手机、看电视:蓝光干扰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误以为”现在是白天。

喝浓茶、咖啡:咖啡因代谢速度在老年人身上更慢,可能导致入睡困难。

吃宵夜、喝酒助眠:酒精虽然能让人昏昏欲睡,但会破坏深度睡眠结构,容易半夜惊醒。

睡前情绪激动或思虑过多:会让大脑皮层持续兴奋,难以进入睡眠状态。

建议:睡前可以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像是泡脚、听轻音乐、练习呼吸法。有条件的老人可以尝试太极或八段锦中的静心练习,帮助身体“平缓下坡”。

用药助眠?别盲目!长期依赖会带来哪些隐患?

老年人失眠后常倾向于服用镇静类药物,但这类药物并不适合长期使用。

常见副作用包括:

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增加跌倒风险;

影响记忆力,可能诱发老年痴呆;

药物依赖性,形成“药不睡觉”的恶性循环。

西医建议:若失眠持续超过3个月,应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CBT),这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已被多项国际指南推荐为老年人首选的失眠治疗方式。

睡不好,免疫力下降,慢病反复发作

最新研究显示,老年人若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慢性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主要涉及的疾病有:

高血压:夜间血压调节失败,容易造成血压波动;

糖尿病:睡眠不足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心脑血管疾病:睡眠质量差的人,心率波动更大,更容易诱发卒中;

老年痴呆:长期睡眠剥夺会加速大脑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风险因素。

所以睡得好,不仅是“养精神”,更是“养命根”。

睡眠好,长寿有望?科学依据来支撑

哈佛大学一项涉及6000名老年人的追踪研究显示,保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者,死亡风险比长期睡眠不足者低23%。

这说明:睡眠质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不是睡得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早越健康,而是要睡得“对”,睡得“好”。

总结建议:60岁后的睡眠管理“黄金三要点”

一、顺应生物钟,合理安排作息不盲目追求早睡,控制在21:00~22:00入睡,避免凌晨早醒。

二、调节生活习惯,打造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饮食和过度午睡,营造安静、黑暗、温度适宜的卧室。

三、警惕疾病信号,科学干预失眠长期睡眠障碍要警惕背后疾病,及时就医,不轻信偏方、不滥用安眠药。

朋友们,您家里的老人是不是也有“越睡越累”的困扰?不妨留言聊聊他们的睡眠情况,或者你自己在改善睡眠上有哪些经验,欢迎一起分享交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98
昌宇随心养护

昌宇随心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