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上海独资建厂,摸着特斯拉过河?

电动EV平台 2025-02-08 17:05:38

2月5号,丰田汽车正式对外宣布,已经与上海相关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将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雷克萨斯工厂,主要涉及纯电动车的电池研发以及生产。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雷克萨斯将正式迈入国产化时代。

只不过,这次的建厂规划,并没有采用丰田以往的合资模式,也没有同一汽、广汽等国内成熟汽车企业展开深度合作,而是以独资方式的成立。据悉,为了顺利实现国产化,本次建厂丰田汽车总共投资了50亿人民币,计划在2027年正式投产,初期年产能约为10万辆,并预计提供约1000个全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消息的发布,雷克萨斯国内建厂的新闻很快冲上各大汽车媒体热搜。大家关注的重点,似乎都指向为何丰田这次没有选择更稳妥的合资模式,而是学特斯拉搞独资建厂?作为传统高端品牌,雷克萨斯的这步棋,到底能不能行?

首先,在笔者看来,雷克萨斯敢“单刀赴会”的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并且底气还不小。举个例子,在去年豪车市场普遍受到国内价格战冲击的背景下,奔驰、凯迪拉克等高端车企均出现了销量下滑的局面,而雷克萨斯却以85.1万台的全球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时7年没换代的ES车型,居然还能稳坐国内进口车销量冠军的位置。

估计在经历一番苦战后,雷克萨斯感觉自己又行了,于是在电动化时代下,开始摸着特斯拉过河,期望通过独资建厂的方式,持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雷克萨斯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持续热销,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主要归咎于过去一直坚持的纯进口模式,加上日本车企普遍宣传的“工匠精神”,为这个品牌烙上了高品质的印记。但进口与独资生产在本质上,却是两码事,既想保留品牌的品质基因,又想学特斯拉的搞独资建厂,这其中谈何容易。

那么,同样是独资建厂,为何特斯拉能一帆风顺呢?摆在雷克萨斯面前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局面?

首先,特斯拉入场的时间节点,恰逢国内新能源崛起之时。上海工厂在2018年正式立项,在一年之后就对外宣布投产。到了2022年8月,工厂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仅仅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纪录。

而在那个时候,国内新势力普遍还在发展阶段,“蔚小理”的智能化驾驶方案初见雏形。从政策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需要一家强势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公司,来拉动国内电动化产业链的建设跟发展。因此,在时间上,特斯拉当年已经取得了先机。

其次,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并不仅仅服务于中国本土市场,而是借助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全球贸易链的热度,逐渐辐射亚欧大陆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换而言之,特斯拉上海工厂还肩负着对外出口的业务,这也为其后续的销量增长埋下了伏笔。

最后,特斯拉的品牌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早在2014年第一代model S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让不少精英人群相继入局电动化出行时代。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特斯拉已经扎根中国市场,因此选择独资建厂生产,也只不过是为了实现降本增效的一种方式罢了,同时顺便把产品价格打下来。

不难发现,促成特斯拉决定在中国独资建厂背后的逻辑,是由一系列市场和政策的影响,每一条都不可或缺。但雷克萨斯目前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且趋于饱和的新能源市场。

首先就是投产周期的问题,根据官方预计,雷克萨斯上海工厂最早得等到2027年才正式投入使用,相比特斯拉晚了整整八年,这个过程显然有些太过漫长。

并且作为潜在竞争对手,目前国内各大造车新势力,也都纷纷完成了造车产业的闭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智慧工厂,这势必会对雷克萨斯产生威胁。当然,雷克萨斯的这番举动,也许是在等丰田固态电池2027年全面量产,只不过在同一时期,比亚迪的固态电池也会实现量产,所以到了那个时候,“雷车”的优势究竟还有多少呢?

其次,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来看,雷克萨斯并没有针对上海工厂的业务进行详细说明,只是公布了投产时间、产能配给等数据。也就是说,丰田似乎并没有特斯拉那样的“野心”,将上海工厂视作一个跳板,逐渐辐射周边其他国家跟地区,而是通过试探的方式,前期先达成年产十万台的“小目标”再说。那么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此举无法将独资建厂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最后就是产品的问题了。作为传统豪华老牌厂家,目前雷克萨斯的当家产品依然是燃油车,而纯电车型基本可以用稀缺来形容,只有RZ一款产品在售。并且关于其单月销量情况,网上已经查不到相关数据了,但根据某汽车交易平台的信息来看,目前RZ这款车的优惠幅度非常有限,只有大约1万元左右,参考价普遍都在35万以上,所以买的人估计也不多。

因此,面对略显“萧条”的电动化布局,雷克萨斯该如何保证,在2027年丰田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后,通过上海工厂带给市场一份惊喜呢?在笔者看来,除非能彻底颠覆现有研发概念,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逐渐缩小和特斯拉或者新势力之间的差距。

只不过按照丰田此前摇摆不定的产品立场,时而反对电动化,时而押宝氢能源,如果雷克萨斯想要通过在华独资建厂来实现改革,最大的阻力恐怕来源于集团内部的斗争,更何况要面对中国这么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市场。

所以,雷克萨斯选择绕过合资模式,直接在华独资建厂这一步,到底能不能成?都说好饭不怕晚,但你上桌的速度不免有点太迟了,以至于最终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系国内市场的热度,也有可能在犹豫间,就错失了成为纯电时代豪华车销量霸主的机会。

0 阅读:40

评论列表

我是比亚吹

我是比亚吹

1
2025-02-08 20:19

以前说,国产后担心影响雷克萨斯的质量和品质。我建议丰田别忘记你自己说的话。

电动EV平台

电动EV平台

购车、用车、汽车界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