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那年,我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梦想之车”:
伴随着一阵奇奇怪怪的音效,一辆红白蓝三色卡车头,几下就变成了四层楼高的巨人——对于当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来说,这份震撼,委实过目难忘。
自从看过了这部大名鼎鼎的动画片,“开着卡车大摇大摆去上学”,就变成了我的一份执念。
直到后来我博览闲书,发现这个梦想中的福莱纳FL86卡车头属于70年代的古董,且上路成本高得惊人之后,这份怨念才算作罢。
一梦不成,那就再生一梦。没过几年,第二辆“梦想之车”就这样闯进了我的视野:
小巧玲珑,能装又能跑,凭借机枪和无后坐力炮,还能和坦克打得有来有回——这就是我从当时的小霸王老四强之首《赤色要塞》当中学到的奇妙姿势:威利斯MB吉普,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的第二辆“梦想之车”。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这种看似万能的轻型军车,实际马力比当时满大街的天津大发黄面包强不到哪去,而且《赤色要塞》当中的那两辆吉普压根就不是威利斯MB……好吧,是时候迭代一下梦想版本了。
有过前两次的经验,再加上年龄渐长开阔了眼界,这次的“梦想之车”,确实和之前不大一样:
即便是以现如今的眼光来看,标志性的鸥翼门、棱角分明的轮廓再加上全无点缀的不锈钢基色,都让这款跑车萦绕着挥之不去的“超越时代”气息;再加上方方正正的大灯与中规中矩的前脸,“古典未来主义”的格调更是是呼之欲出——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DMC-12,不仅仅是我个人,更是深得全世界80后一代好评的“梦想之车”。
好吧,是时候来探讨一下“梦想之车”这个概念了: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汽车这种工业化产物,作为“梦想”的载体?
答案很简单:
汽车是人类正式突破一类资源(原矿、原油以及生物质能等等)的天然形态限制,通过发展工业加工产出二类资源(经过冶炼的钢铁,以及各种石化产物)创造的“非自然”工具,就本质而言,属于人类征服自然梦想的标准延展。
从象征意义来看,汽车所代表的概念正是“工业革命”——过去如此,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同样如此。
如果说重卡和吉普是属于内燃机时代的“梦想之车”,那么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降临的当下,我们的“梦想之车”名单,当然有必要更新一下备选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新能源时代的“梦想之车”吧:
来,见见极狐
大多数人对它的最初印象,或许并不是惊艳。
“不对,这不就是个SUV吗?有什么好看的?”
确实。作为一款面向全家而非个人的日常载具,在它的身上,我们看不到贴地的底盘、夸张的全包围或者攻击性十足的尾翼,就连配色也仅仅是低调的浅灰与淡蓝——既没有军车和重卡的霸气,又没有超跑的嚣张跋扈,“这玩意何德何能配得上‘梦想之车’?”
答案并不神秘,让我们从前脸开始——
众所周知,想要快速把握一辆汽车的调性,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瞧瞧它的前脸造型——绝大多数情况下,优秀的设计师会把自己赐予车辆的情感个性通过这张“脸”呈现出来。那么,身为SUV,在我们今天主角的“脸”上,又能解读出什么呢?
想不到吧,恰恰就是“没想到吧”!
外沿后掠上挑的前灯,挤压出了硬朗十足的“X”形棱角,向后延伸构成张力十足的车身腰线,正好与车窗下沿以及底盘两侧的修长镀铬轮廓形成呼应——一旦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细节上,整车的印象马上变得活力十足。并且,这并不是幻觉。
来,让我们来试驾:
系好安全带,做好物理与心理层面上的周全准备——别被SUV的造型忽悠了,百公里加速4.6秒可不是开玩笑,320千瓦的电机功率还有720牛米的扭矩更不是吃素的,再加上只有0.271Cd的风阻系数,外加高达653公里的NEDC综合工况续航,至少在国内,同级车型中很难找到与它一较高低的对手。
当然,这远远不是全部:
每一辆成功的新能源车,都不会是信息孤岛。
它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驾驶室里的20.3英寸超宽4K大屏,我们可以凭借触摸、语音、人脸识别、手势和情绪表情等途径展开互动;全车有30个以上模块支持OTA升级,“时隔三月,改头换面”的体验,并不是吹嘘空谈。
不过,这依旧不是全部:
看,这宽广的视野!
2915mm的超长轴距,带来了超乎预期的宽敞车内空间;长度超过2米的三片式全景天窗,覆盖面积达到2.6m²,置身车中的观感,和全视野观景台差别不大。
再加上拥有12向可调节、能够记忆10组坐姿的真皮座椅,以及采用隐藏式出风口设计,能够精确微调气流的车内空调系统,要形容这辆SUV的搭乘感受,一句话足够:
就像是自己的家,甜蜜的家。
没错,这就是ARCFOX αT,一个“生而破界”的奇迹,一辆属于新能源时代的“梦想之车”。
ARCFOX αT是如何诞生的?
汽车是工业化的象征,因此,汽车的造型美感,归根结底,就是“工业美学”。
ARCFOX αT的“冰河蓝”与“冰灰”两种配色,灵感来自北极风景的基调印象;准确捕捉“原生态”的美感,然后通过工业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提纯和大规模重现,正是“工业美学”的魅力所在:
“我们并不是简单还原某一种颜色,而是通过我们创造出来的全新的颜色,去还原和呈现一种氛围和感觉,看到 ARCFOX,可能就会联想到甚至感受到北极圈的氛围。”
这就是创造出“冰河蓝”与“冰灰”的ARCFOX色彩材质专业总师孙松姬,对这两种色调的观点。
当然,出色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件产品通向“优秀”的第一步,从图纸转换成实物的执行难度,但凡是做过金工实习的同学都懂。
和纸面设计不同,机械加工这种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行业,并没有太多投机取巧的近路:工业母机的发展水平,执行团队的经验积累,不管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只有正视落差并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正因如此,熟悉汽车行业的朋友看到ARCFOX αT所属的蓝谷麦格纳公司,应该都能从这个熟悉的后缀名称中,猜出ARCFOX这个品牌对自身未来的期望,以及对ARCFOX αT制造工艺的信心由来:
作为目前全球知名度最高(基本没有之一)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麦格纳在过去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仅凭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一座整车工厂,就有超过370万台豪华车走下了生产线,其中不乏阿斯顿马丁、奔驰 G、宝马 5 系和捷豹 IPACE这些世界级大牌。
如今,这家汽车制造业的传奇企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我们的造车新势力达成合作,在镇江建立了第一座远离欧洲的整车制造厂,蓝谷麦格纳,就此成立。
代表世界级工厂生产标准的MAFACT(Magna Factory Concept) 制造体系,由此正式在中国落户;ARCFOX αT,就是在这套体系下诞生的第一款杰作。
事实证明,这场合作的执行效果,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仅仅用了18个月,蓝谷麦格纳的工程师就凭借丰富的经验,游刃有余地解决了无数“从图纸到实物”的制造难题——从整车结构轻量化,到漆面质感处理,再到节能环保工艺,最终,走下生产线的ARCFOX αT丝毫没有让我们失望,“梦想之车”,实至名归。
但这样一来,或许会有朋友产生疑问:
既然ARCFOX αT的生产更多仰赖于“国外专业团队”的支援,那么,我们的“本土力量”在这款SUV诞生的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和以往的“市场换技术”合资模式相比,这次的合作究竟有什么差异?
别急,“梦想之车”当然不会让我们失望。
ARCFOX αT:造车新势力2.0
“汽车工业,是工业中的工业。”
这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句名言。虽然双押得十分失败,但也确实精准概括出了汽车工业的本质:
一辆完整的成品汽车,包含超过5万个零部件;从材料力学到电子技术,每个部件都需要一整套供应链支持批量生产,所有供应链交织在一起,最终构成了一张复杂的生产体系网络;这张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对至少一门工业生产项目的考验,工业化整体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整张网络的可靠度,以及最终整车的素质——内燃机时代的汽车如此,新能源车时代的造车工业,同样如此。
相比于历史悠久的燃油动力汽车,新能源车的生产供应链网络,无疑还有太多可靠性存在变数的薄弱节点,几乎所有的新造车势力,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摸索前行。
从技术发展的普适规律来看,新能源车行业显然还没有进化到利用专利壁垒瓜分市场的程度,闭门造车除了重复造轮子之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有真正平等的技术开放平台,才是推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标准路线。
ARCFOX选择的,正是这条开放之路。
2019 年,ARCFOX发布了IMC智能模块标准架构。
这个包含42个核心模块以及127个功能模块的平台,是全球第一款搭载了商用5G技术的智能电动车模块化结构。
凭借标准化的模块接口,ARCFOX可以和不同的厂商合作开发功能模组,生产制造从A0级到C级、从轿车到SUV、适应不同市场与消费人群的整车系列,精确满足用户需求之余,更能有效缩短系列车型的设计周期。
当然,想要让这种开放式平台真正运作起来,除了要具备出色的资金储备、生产管理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之外,技术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真正具备说服力的技术长板,整个平台的行业可信度,显然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对此,ARCFOX当然是一清二楚,在攸关整车成败的电控系统环节,这支团队拿出了一套从立项研发到迭代更新已有10年的自主方案,不仅在参数上远高于行业标准,哪怕是拥有丰富方程式赛车相关经验的外籍工程师,对此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事实上,正是凭借这份扎实的技术本钱,推出过能上赛道的GT跑车,亲眼见识到ARCFOX的技术底力之后,蓝谷麦格纳的合作才得以最终实现;凭借一对一的技术人才交流培养,IMC架构才得以在2019年顺利落地;同时,这种“技术驱动”的合作策略,更为ARCFOX争取到了另一位可靠的盟友:
华为。
作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通讯技术方案供应商,从很早之前,华为就确立了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基本原则:
其一,不造车。
其二,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对于ARCFOX来说,华为的产品策略,简直就是为IMC平台量身定制的典范,双方一拍即合——5G模块的引入,顺利满足了IMC在联网方面的需求,从最基础的地图导航,到移动社交和休闲娱乐,所有基于“车联网”环境的App和模块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不过,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通过与华为联合建立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未来的IMC平台,将会引入更多华为自研的车载功能模组:从云技术到智能辅助驾驶,再到安全保障,华为从2012年开始立项研发的各种智能汽车增量功能模块,将会逐渐在ARCFOX的新一代车型上呈现。两家技术驱动的企业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值得期待一下。
跨越了“从无到有,能跑就行”的新能源车1.0阶段,进入“领先行业,引导业界”的造车2.0阶段,ARCFOX αT已经正式上路:利用IMC平台,把“成功个例”拓展为“成功范式”,与合作伙伴协同推动整个新能源车行业进步,无疑是“梦想之车”真正的使命所在。
属于我们的“梦想之车”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车?为什么新能源才是我们“梦想之车”的产品方向?
理由很简单:
就在当前,我们直接/间接控制着全球70%的锂供应,以及75%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
全球的142家锂离子电池超级工厂(包括正在建设的部分),有超过100家位于中国;
全球的425000辆电动公交车当中,至少有421000辆正在我们的道路上行驶。
没错,这就是我们的新能源车行业面临的现状。
考虑到短时间内符合新能源车市场需求的新电池方案还看不到希望,以及我国拥有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中和计划,天时地利,优势都在我们这一边——没错,弯道超车一转攻势的机会,就在我们面前。
所以,这才是我把ARCFOX αT加入“梦想之车”列表的真正理由:
就在最近刚刚举行的北京车展上,ARCFOX αT已经正式预售,梦想距离现实,又近了一步。
并且,正如它的编号所示,ARCFOX αT凭借强大的实力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随后再从β、γ一直到代表无限的Ω。只要延续初代的发展阵势,随着产品线不断延展,在可以预期的未来,ARCFOX终究有一天会超越“汽车品牌”的范畴,成为代表中国智造的“梦想之车”象征符号。
我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