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60后、70后成长于传统观念占据主导的社会环境,那个时代,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些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把结婚生子的问题看得非常重要。
传统婚恋观根深蒂固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了传统社会中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婚姻在家族延续中的关键作用。
他认为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承载着繁衍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和文化的重任。
这种观念在60后、70后的成长过程中根深蒂固,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在适婚年龄步入婚姻殿堂,生育子女。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整体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高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生活成本的上升等,使得他们对婚姻和生育产生了诸多顾虑。
同时,社会观念日益多元化,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婚姻和生育的意义;
开始选择推迟结婚或者不结婚、不生孩子,面对子女的这些选择,60后、70后父母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转变。
父母成为了孩子看待婚姻的模板案例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矛盾。
有些父母自己在婚姻中经历过痛苦和挫折,他们不希望子女重蹈自己的覆辙,因此对子女的婚姻选择更加谨慎和开明。
有这么一个案例,主人公叫常琦(化名),她经常被妈妈催婚,面对催婚这件事已经非常抵触;
已经变成了逢年过节都不想回家听父母念叨,常琦的妈妈一开始非常不理解;
但后来发现她自己的婚姻,曾经因为夫妻双方性格不合而充满了争吵和矛盾,年龄大了之后才渐渐过上了平静的日子。
在看到女儿对婚姻持谨慎态度时,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经历,她觉得女儿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结婚能让女儿更快乐,她愿意支持女儿的决定。
常琦妈妈的转变过程涉及到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当父母原有的婚姻观念与现实中看到的多元化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婚姻经历产生冲突时;
他们会感到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种失调感,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新的情况。
幸福的定义越来越多元化
这些父母逐渐认识到,幸福的形式是多样的,不结婚并不意味着不幸福。
有些父母看到子女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取得成就,或者在个人兴趣爱好中找到了快乐,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幸福。
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家庭的期望而勉强结婚。
我在菜市场结识过一位十分开明的大妈,王姨。
王姨的女儿敏敏是一位自由职业者,敏敏热爱摄影,经常背着相机四处旅行,拍摄美丽的风景。
虽然敏敏已经35岁了,还是没有结婚的打算,但王姨看到女儿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活力和快乐,她觉得女儿这样的生活也很幸福。
于是,王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催促女儿结婚,而是鼓励她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种对子女幸福的重新定义,其实体现了60后、70后的父母,从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向现代的个人主义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整体的社会风向已经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理想的实现;
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越来越受到重视,父母也开始尊重子女的个人选择,以子女的幸福为首要考量。
社会生活压力变大
物价上涨、就业困难,生活的重担压的人喘不过气,结婚生子需要消耗巨大的财富;
很多年轻人认为既然无法给后代一个优渥的生活环境,也就没必要结婚生子。父母心疼孩子的生存压力,也渐渐放下了催婚的心结。
哲学家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在婚姻和生育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父母之爱子则计之深远”,无论结婚与否,孩子都是父母关注的重点;
只要孩子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又何必将孩子逼上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呢?
-The End -